糖尿病可引起哪些并发症

  • 峰哥一切为了健康
  • 2024-11-15 12:51:31
糖尿病可引起哪些并发症给糖友的一条好消息糖尿病恶化的症状与中医防治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糖尿病属于 “消渴” 范畴,其根源在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化失常。糖尿病如果控制不佳,会给身体带来诸多危害,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首先咱们来看看血糖居高不下这个症状。

      从中医角度看,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意味着体内的气血阴阳平衡被打破。人体的脾、胃、肾等脏腑在气血津液的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长期高血糖,会耗伤人体的津液,导致阴虚内热的情况加重。脾主运化,若脾的功能受损,无法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反而会使体内的痰湿积聚增多。这些病理变化会进一步影响到身体的各个方面,尤其是血管系统。高血糖的状态如同让身体的河流充满了 “淤泥”,使得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各种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神经病变等。

      当出现水肿、尿中有大量泡沫的情况时,在中医里这与肾脏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肾主水液代谢,糖尿病肾病早期尿微量白蛋白增加,是肾脏的过滤和封藏功能出现问题的表现。随着病情发展,肾脏对水液的代谢和对精微物质的固摄能力越来越差,导致蛋白不断流失,水分也在体内积聚,从而出现水肿。四肢、脚踝、眼睛以及面部的水肿,反映了体内气血津液的输布紊乱。中医认为,水液的代谢需要依靠阳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而糖尿病患者长期的阴虚燥热等情况会损伤阳气,使得水液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泄,进而出现这些症状。

有多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病情加重的信号之一。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脏腑经络相互关联。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腹型肥胖等情况时,体内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会大量积聚。这些病理产物会阻滞气血的运行,使得心脉不畅。心主血脉,气血不畅则容易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而且这些危险因素相互影响,如同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了身体的负担,使病情更加复杂难治。

反复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是非常危险的情况。

      重度低血糖在中医里可视为气血的突然亏虚。人体的正气在短时间内受到极大损伤,各个脏腑失去气血的濡养,功能失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等则是体内湿热浊毒积聚,气血逆乱的表现。这些急性并发症的反复发作,犹如身体内部的 “风暴” 不断侵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也表明患者的身体状况已经处于比较危急的状态。

已经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更是不容忽视。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在中医的认识里,是久病入络、气血瘀滞、脏腑亏虚的结果。例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出现的脚趾手指麻、疼,是气血不能濡养四肢末端的经络和肌肉所致;眼睛干涩、疼痛则与肝肾阴虚、目窍失养有关;牙龈出血多是由于胃火炽盛或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这些慢性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是造成糖尿病人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

      血糖波动大、不稳定的 “脆性糖尿病” 患者,在中医角度来说,其体内的阴阳平衡已经极度脆弱。1 型糖尿病和晚期 2 型糖尿病胰岛功能完全衰竭,自身无法正常调节气血津液和脏腑功能。外源性胰岛素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但由于机体缺乏自身的调节辅助,难以达到精准的平衡。血糖忽高忽低,如同身体的 “跷跷板” 失去控制,很容易引发各种危险情况,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当糖化血红蛋白大于 7% 甚至更高时,表明体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血糖水平都处于较高状态。这反映了人体的气血长期处于紊乱状态,脏腑功能持续受到损害。从中医的整体观念出发,这会进一步影响到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增加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面对糖尿病的这些危害,我们不能听之任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中医养生的角度采取一些措施。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原则,合理搭配食物。根据个人体质,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补肾、滋阴清热功效的食物,如山药、枸杞、百合等,但要注意适量。运动方面,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方式,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调节呼吸,使体内气机顺畅。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志过激。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影响血糖的控制。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也非常重要

       这就如同中医的 “望闻问切” 中的 “切脉”,通过监测及时了解身体的变化情况,以便调整饮食、运动和治疗方案。此外,自我学习糖尿病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也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总之,糖尿病患者要密切关注身体出现的各种症状,从中医的角度去理解和应对。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监测以及积极的自我管理,我们可以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希望大家都能重视糖尿病的防治,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如果朋友们有任何关于糖尿病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来和赵老师交流哦。

      让我们一起为健康努力,战胜糖尿病这个 “敌人”。祝愿大家都能拥有美好的生活。
糖尿病可引起哪些并发症糖尿病可引起哪些并发症糖尿病可引起哪些并发症糖尿病可引起哪些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