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男人恋爱时》意外领跑电影大盘,“台式偶像剧”爱情依然能打?

娱乐独角兽  娱乐独角兽     2021-07-05      0

首页 > 电影

​​文 | 何西窗


谁也没想到,近半个月来,苦苦支撑票房大盘的是一部台湾爱情电影《当男人恋爱时》(以下简称《恋爱时》),这部在口碑与内容题材上都没有什么可说道的电影,意外在干涸的票房市场上演了一场“爱情片的救赎”。


截至写稿时间,《恋爱时》上映20天,电影累计票房突破两亿,排片占比达到17.3%。虽然该片上映以来,最高单日票房也仅1400万左右,但是端午档之后,除了《了不起的爸爸》《我没谈完的那场恋爱》等新片与献礼大片《1921》提前点映,曾经短暂性地压低了其票房走势,其余时间,票房市场均由《恋爱时》占据领跑位置。


这种情况无意透露出了两个信息。一方面,电影市场在端午档之后进入了“冰河时期”,票房市场缺乏大体量作品,尤为萎靡,大盘长时间维持在三、四千万级别,周末也难以突破1亿大关。


另一方面,台湾爱情电影又在内地市场创造了一个特殊案例。近10年来,台湾爱情电影在内地电影市场就像深藏功与名的边缘选手,大部分时间存在感不强,但是偶有高光时刻。如2012年台式青春爱情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在内地掀起了青春怀旧热潮,2015年《我的少女时代》再次以纯情校园爱情打动市场,2019年《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以下简称《悲伤故事》)通过短视频营销引起了现象级话题讨论。


台湾爱情电影未必在票房市场爆发出了多么巨大的红利,但它似乎总在意想不到的时刻释放自己的存在感。就如现在,电影市场一片凋零,《恋爱时》以邱泽、许玮甯两个俊男美女讲述一个中年纯爱故事,成功让市场流下了柔软的眼泪。


《恋爱时》:翻拍之外,刻在DNA里的“台偶式”爱情


“又老套又好看。怎么会那么老套又那么好看。我真的是哭到快虚脱。”豆瓣上有网友对《恋爱时》如此评价道。这句话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观众会在票房市场如此低迷的情况下,把奄奄一息的热情投放在《恋爱时》身上。


电影情节上,《恋爱时》的情节十分俗套。电影本身翻拍自韩国同名爱情电影,讲述一个不走正道的小混混,讨债途中对一个家庭落魄的乖乖女一见钟情,随后二人开启了一段感人至深虐心伤肝的爱情故事。



韩国原版中,电影男主演是实力演员黄政民,他并不是大众预想中的韩式美男,反而粗糙、鲁莽、不修边幅,但是凭着演技,硬生生从一堆韩式滥俗桥段里塑造出了一个极为迷人的纯情流氓形象。“这个男人好让人心动!看见他穿红色polo衫想吻他,看见他凹凸不平的脸想吻他,人物塑造这种东西真的太可怕了!”原版电影在豆瓣上评分达到7.9分,在爱情电影中评分并不低。



以口碑而言,台湾的这次翻拍并不算多么成功,台版《恋爱时》豆瓣评分6.6分(刚开分时7.1分)。观众对于小混混爱上乖乖女、绝症肿瘤这类情节安排已经免疫,“蒙面人出来就知道该抢钱了”“一流鼻血就知道是绝症”。


同时,随着近几年各类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女性观众对于爱情电影的审视更加严苛。这个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故事,女主对于一部分女性观众而言,意味着“直男自我感动的意淫”,“姐妹们,就算这个男人长成邱泽这样,遇见了也快跑!”



于是值得探究的是,在电影有明显缺漏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一部分观众为《恋爱时》买账?答案也是显而易见的。《恋爱时》虽然是翻拍故事,但是有着明显的台式浪漫气息,这种气息让观众回忆起2000年-2010年那十年里台湾爱情戏剧的黄金时期,偶像剧作为浪漫爱情与悬浮剧情的混合物,以近乎莽撞的姿态成为80、90后一代成长记忆里的文化符号之一。


《恋爱时》有着台式爱情的独特色彩。一方面是场景上的台式风情,市井街头烟火气浓重的小摊贩,复古的理发厅,灯光斑斓的保龄球馆、卡拉OK歌厅,小混混花衬衫、大金链子与泡面头,包括高频出现的粉蒸肉。这些元素都让《恋爱时》从韩版氛围里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美术风格。



另一方面是情感上的台式叙事,天真的台式纯爱融化了韩版的狗血虐心。小混混幼稚的合约书,在保龄球馆为女孩而尬舞,落日天台上咬着棒棒冰的告白,是台湾偶像剧式的小清新爱情,而后半段的入狱、绝症、生离死别,则是韩式猛烈的冲突推进。


而最值得称道的是主演们的演绎,“两位演员选得太好太好,摆臭脸的许玮甯无敌好看。喜欢邱泽后半程的表演,各种微小的表情和动作,对比前半程的痞子模样,就能发现他真的演好了这个令人心动又心碎的角色。”



而台式风情与浪漫叙事的结合,在邱泽、许玮甯两位演员的演绎下,让《恋爱时》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吸引力,观众知道剧情俗套,桥段闭眼都知道会怎么安排,但是情感上却被屡屡触动,欲罢不能。


从《那些年》《悲伤故事》到《恋爱时》,观众为何对台式爱情买账?


观察近10年来台湾爱情电影在内地市场的表现,会发现《恋爱时》并不是第一个成功案例,台式爱情在内容市场似乎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出现一部话题作品,虽然不一定出现现象级票房,但总能引起一波讨论。


(部分声量较大的台湾爱情电影)(部分声量较大的台湾爱情电影)

 

而这些电影能够在市场引起反响,也是有迹可循。2012年《那些年》横空出世,平铺直叙的青春纯爱故事,没有出色的视听技巧,也没有大牌演员,但是当时以独特的台式青春气息和真诚的态度将观众带回了青春时代,并在国内掀起了青春片的热潮。电影豆瓣评分达到8.1分,并成功让胡夏的《那些年》传遍大街小巷。



直到现在,电影市场罗列国产青春片,《那些年》依旧能够被排上榜单前几名,它不算多么优秀精良的作品,但是观众会被电影里的青春情感打动,因为它在彼时的电影市场打开了一个新视角,以碎片化的青春回忆,构建出一个遗憾但美好的旧时代,电影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符号,象征的不是“追女孩”,而是青春时代,引起是集体共鸣。


同样逻辑下制造出来的还有《我的少女时代》。相比《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是纯粹的女性视角,讲述少女的初恋故事,更加梦幻俗套与偶像剧。但是事实证明故事俗套不是问题,少女心永不过时,校园霸王与学渣的恋爱故事,不敢戳破的暧昧情愫,女孩男孩为了彼此蜕变成长,遗憾错过又再重逢,电影有着强烈的感染性。“老土到丧心病狂,感动到一塌糊涂。”



这其中能够感受到台湾爱情电影的一个特质,相比内地各类爱情青春片,台湾爱情电影始终很细腻的地方,虽然情节俗套,有着各类不着边际的夸张形式,但是感情内核却是真实的,而这一点真实足够打动观众。


2019年的《悲伤故事》则是将情感特质的极速放大。这部电影同样翻拍于韩国电影,虽然《悲伤故事》在情节、价值观等方面都被市场诟病,但是短视频的情绪营销成功让观众get到电影的关键信息:悲伤、癌症、猛男落泪般的绝美爱情。



观众市场厌烦了因癌症生离死别的桥段,但是情感上与生理上不能抗拒一个偶像剧般男主的男人,虽然身患绝症,但仍想为为心爱的女人找到幸福的行为。情感需要宣泄口,不管电影的感情表达得多么直白与套路化,情绪上引起共鸣,泪腺受到冲击,能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就好。


《恋爱时》则像是台湾爱情片的集大成者,它既有《那些年》《我的少女时代》一样台式小清新的细腻细节与本土化色彩,也有着《悲伤故事》一样的情绪煽动点。在这个冷淡的6月,市场无大片可看,那进电影院看看美女俊男的唯美爱情也算是消遣。


台湾爱情的意外爆发,或许能给电影市场提供些许启示,票房市场没有绝对的强者,所谓的“拦路虎”不一定是IP大片,有足够打动观众的特质,电影就能收割一批认可。《恋爱时》20天的长尾效应远远超过预期。现在能够预知的是,《恋爱时》的领跑地位不会再持续下去了,7月献礼大片来袭,暑期档巨头影视公司之间的比拼真正开始。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