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丨深入践行“三起来” 凝心聚力谋振兴
- 开封日报
- 2022-06-08 12:48:18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丨深入践行“三起来” 凝心聚力谋振兴】
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县,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了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即“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这是总书记对县域经济治理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兰考指明了目标与方向。
曾经的兰考,于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在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2014年,兰考向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几年来,兰考干群一直干在实处、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特色脱贫路子,2016年年底在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摘帽,中宣部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中联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兰考专题宣介会、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全国构树扶贫现场会在兰考召开,全国1100多个县区10146批次31万人次、国际考察团8批564人次莅兰交流脱贫攻坚经验,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了“兰考智慧”。
“从饱受黄河水患、群众流离失所的苦难生存,到以焦裕禄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人战胜灾害、改天换地的艰苦奋斗,再到新时代兰考干群拼搏创新、开拓奋进的跨越发展,我们和全国一道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兰考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满怀。”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告诉记者。
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如今的兰考依靠基层党建引领,实现了产业振兴、体制完善、道路通畅、绿荫环绕……人民福祉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我能发家致富,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扶持。”借着政策东风的闫春光从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到如今每年养1万多只鸡,凭借20多万元的净收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闫春光并未止步于此,他用手里的钱租厂房、买设备,生产芝麻油、花生油、红薯粉条等,注册了“春光牌”商标。特产销售实现发家致富,启发了兰考县张庄村的村民。如今的张庄红薯、张庄香油、张庄花生糕……正在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兰考鼓励特色助农产业的发展,坚持以蜜瓜、红薯、花生“新三宝”特色产业为抓手,塑造“拼搏兰考好产品”,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利用土地、劳务等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发展蜜瓜3万亩、红薯8万亩、花生25万亩,依托354家合作社和215家家庭农场带动8.4万余人参与发展和增收,全县土地规模流转率在50%以上。与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合作,引进6位北京新发地销售大王在该县建设特色产业种植基地1万亩。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37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到108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个。该县成为我省第一个绿色食品破百县,“拼搏兰考好产品”获得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让该县东坝头镇黄河滩区内土地大规模连片。看到商机的田园牧歌公司在当地党委、政府配合下,流转滩区土地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方面作用明显,且根部生有根瘤菌,能够有效实现化肥减量和土壤修复。紫花苜蓿种植改善了滩区的小气候生态圈,种植区内负氧离子含量均值达1400个/立方厘米,最高时可达到1900个/立方厘米。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紫花苜蓿主要用于养奶牛,是牛奶蛋白的主要饲料来源。依托7万亩紫花苜蓿,该县建成生态草场,吸引游客游玩,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打造“网红打卡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兰考县畜牧局局长张玉虎告诉记者,兰考县积极打造乡村产业生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该县在黄河滩区种植10万亩优质牧草,在滩外养殖奶牛,预计到2025年达10万头,乳制品加工体系成型。构建鸡、鸭、牛、羊、驴畜牧产业体系,重点通过扩大产业覆盖面带动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做减法、不做加法,突出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培育“奶牛+肉羊”产业体系,建立“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兄弟干中间、普惠金融惠全链”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在产业链中发展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小时候遇到风沙天,屋里点着灯都看不见,吃饭的时候碗里都是沙,种的庄稼也经常被风吹走。很多百姓实在坚持不下去,只能拖家带口离开兰考。”85岁的张庄村村民孟照聪清晰记得往昔的艰苦岁月。
风沙是困扰兰考县的重大问题之一。当年为了生存,焦裕禄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风沙、除盐碱、治内涝,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如今,兰考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按照“把城镇与乡村贯通起来”的工作思路,从规划、生态廊道、生态水系、基础设施、文化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向农村延伸,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随着城乡规划优化以及“路畅兰考”“水韵兰考”“绿荫兰考”等推进落实,群众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大幅提升。1590公里农村公路畅达所有村,成为产业路、致富路、民生路,为乡村带去了人气、财气、底气,形成“四好农村路”兰考升级版。河道沟渠整治与现代水网体系构建,织就水旁有路、路边有渠、路河相伴、生态多彩的美丽画卷,“用好黄河水、争取丹江水、饮用地表水、涵养地下水”的目标达成。该县积极开展国土绿化,坚持一年一个主题,2016年创建全国园林县城,2017年打造生态廊道,2018年打造都市生态圈,2019年建设美丽乡村,2020年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全域绿化。今年,兰考县把绿化做活做透,坚持房前屋后种、田间地头种、坑塘河边种,全县城乡面貌实现大改观。焦裕禄精神主题公园的建设以及“文化礼堂·幸福兰考”“天天文化馆·幸福看兰考”“全民阅读·书香兰考”等活动品牌的培育,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每村一个文艺工作队,开展戏曲进乡村、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演出3000多场次,成为村里最热闹的景象。
为打通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源头活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活县域经济,该县积极探索开展村(社区)“明星党组织书记”评选,树牢“争当先进、奖励优秀”导向。开展重树“四面红旗”评选活动,给荣誉、奖待遇,比学赶超氛围浓厚。一般干部层面,评选“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用身边典型激励基层干部拼搏创新。驻村干部层面,建立“扶贫标兵”评选机制,树立“重基层、重一线、重实绩”的用人导向,5批220名标兵在乡村一线打头阵,提拔重用137名。制定激励村党组织担当作为的6条举措,通过打破村党支部书记入口、待遇、晋升三个“天花板”,解决住房上学、发展筹资、能力提升“三难题”,解除村党支部书记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工作。
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要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政绩观的重要标尺;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抓住了破解县域发展诸多难题的关键,指出了激活县域发展潜力的要害,阐明了塑造县域发展优势的根本;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体现了对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把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在县域治理“三起来”目标引领下,如今的兰考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兰考干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既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更勇立潮头、开拓进取,自觉担负起“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的光荣使命,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有招数,在乡村振兴中作示范,走出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兰考之路。(全媒体记者鲁杰 实习生 文凌)
地处豫东平原的兰考县,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指导兰考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提出了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即“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不断取得事业发展新成绩”。这是总书记对县域经济治理规律的科学总结,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兰考指明了目标与方向。
曾经的兰考,于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又在2011年被确定为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2014年,兰考向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庄严承诺。几年来,兰考干群一直干在实处、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特色脱贫路子,2016年年底在全国第一批率先脱贫摘帽,中宣部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中联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兰考专题宣介会、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全国构树扶贫现场会在兰考召开,全国1100多个县区10146批次31万人次、国际考察团8批564人次莅兰交流脱贫攻坚经验,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了“兰考智慧”。
“从饱受黄河水患、群众流离失所的苦难生存,到以焦裕禄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人战胜灾害、改天换地的艰苦奋斗,再到新时代兰考干群拼搏创新、开拓奋进的跨越发展,我们和全国一道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兰考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满怀。”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告诉记者。
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管理体制的改革,如今的兰考依靠基层党建引领,实现了产业振兴、体制完善、道路通畅、绿荫环绕……人民福祉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我能发家致富,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扶持。”借着政策东风的闫春光从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到如今每年养1万多只鸡,凭借20多万元的净收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闫春光并未止步于此,他用手里的钱租厂房、买设备,生产芝麻油、花生油、红薯粉条等,注册了“春光牌”商标。特产销售实现发家致富,启发了兰考县张庄村的村民。如今的张庄红薯、张庄香油、张庄花生糕……正在成为市场的“香饽饽”。
兰考鼓励特色助农产业的发展,坚持以蜜瓜、红薯、花生“新三宝”特色产业为抓手,塑造“拼搏兰考好产品”,推动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利用土地、劳务等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组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发展蜜瓜3万亩、红薯8万亩、花生25万亩,依托354家合作社和215家家庭农场带动8.4万余人参与发展和增收,全县土地规模流转率在50%以上。与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合作,引进6位北京新发地销售大王在该县建设特色产业种植基地1万亩。加快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37个,绿色食品认证数量达到108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个。该县成为我省第一个绿色食品破百县,“拼搏兰考好产品”获得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让该县东坝头镇黄河滩区内土地大规模连片。看到商机的田园牧歌公司在当地党委、政府配合下,流转滩区土地种植紫花苜蓿。紫花苜蓿根系发达,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方面作用明显,且根部生有根瘤菌,能够有效实现化肥减量和土壤修复。紫花苜蓿种植改善了滩区的小气候生态圈,种植区内负氧离子含量均值达1400个/立方厘米,最高时可达到1900个/立方厘米。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紫花苜蓿主要用于养奶牛,是牛奶蛋白的主要饲料来源。依托7万亩紫花苜蓿,该县建成生态草场,吸引游客游玩,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打造“网红打卡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兰考县畜牧局局长张玉虎告诉记者,兰考县积极打造乡村产业生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该县在黄河滩区种植10万亩优质牧草,在滩外养殖奶牛,预计到2025年达10万头,乳制品加工体系成型。构建鸡、鸭、牛、羊、驴畜牧产业体系,重点通过扩大产业覆盖面带动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做减法、不做加法,突出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培育“奶牛+肉羊”产业体系,建立“龙头企业做两端、农民兄弟干中间、普惠金融惠全链”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在产业链中发展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小时候遇到风沙天,屋里点着灯都看不见,吃饭的时候碗里都是沙,种的庄稼也经常被风吹走。很多百姓实在坚持不下去,只能拖家带口离开兰考。”85岁的张庄村村民孟照聪清晰记得往昔的艰苦岁月。
风沙是困扰兰考县的重大问题之一。当年为了生存,焦裕禄书记带领全县人民战风沙、除盐碱、治内涝,植树造林、修复生态。如今,兰考县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按照“把城镇与乡村贯通起来”的工作思路,从规划、生态廊道、生态水系、基础设施、文化服务等方面全方位向农村延伸,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随着城乡规划优化以及“路畅兰考”“水韵兰考”“绿荫兰考”等推进落实,群众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大幅提升。1590公里农村公路畅达所有村,成为产业路、致富路、民生路,为乡村带去了人气、财气、底气,形成“四好农村路”兰考升级版。河道沟渠整治与现代水网体系构建,织就水旁有路、路边有渠、路河相伴、生态多彩的美丽画卷,“用好黄河水、争取丹江水、饮用地表水、涵养地下水”的目标达成。该县积极开展国土绿化,坚持一年一个主题,2016年创建全国园林县城,2017年打造生态廊道,2018年打造都市生态圈,2019年建设美丽乡村,2020年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全域绿化。今年,兰考县把绿化做活做透,坚持房前屋后种、田间地头种、坑塘河边种,全县城乡面貌实现大改观。焦裕禄精神主题公园的建设以及“文化礼堂·幸福兰考”“天天文化馆·幸福看兰考”“全民阅读·书香兰考”等活动品牌的培育,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每村一个文艺工作队,开展戏曲进乡村、舞台艺术送农民等演出3000多场次,成为村里最热闹的景象。
为打通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的源头活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激活县域经济,该县积极探索开展村(社区)“明星党组织书记”评选,树牢“争当先进、奖励优秀”导向。开展重树“四面红旗”评选活动,给荣誉、奖待遇,比学赶超氛围浓厚。一般干部层面,评选“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好干部”,用身边典型激励基层干部拼搏创新。驻村干部层面,建立“扶贫标兵”评选机制,树立“重基层、重一线、重实绩”的用人导向,5批220名标兵在乡村一线打头阵,提拔重用137名。制定激励村党组织担当作为的6条举措,通过打破村党支部书记入口、待遇、晋升三个“天花板”,解决住房上学、发展筹资、能力提升“三难题”,解除村党支部书记后顾之忧,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乡村振兴工作。
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要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政绩观的重要标尺;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抓住了破解县域发展诸多难题的关键,指出了激活县域发展潜力的要害,阐明了塑造县域发展优势的根本;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体现了对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把握,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
在县域治理“三起来”目标引领下,如今的兰考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兰考干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既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更勇立潮头、开拓进取,自觉担负起“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的光荣使命,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有招数,在乡村振兴中作示范,走出一条可借鉴、可推广的兰考之路。(全媒体记者鲁杰 实习生 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