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沃野绘振兴 富美乡村入画来
- 西海都市报官方微博
- 2022-06-27 09:34:26
青海 【广袤沃野绘振兴 富美乡村入画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绘就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海乘势而上,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
乡村美 展现田园好风光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条岭村,只见绿树环绕,屋舍俨然,道路干净整洁。沿着院墙,一座座小花园错落有致。广场上,有老人在锻炼身体,还有几位老人在拉家常。
条岭村是一个易地搬迁村,原来的条岭村位于三合镇东部浅脑山,距镇政府8公里,交通不便,加之全村耕地均为干旱浅山地、高差大、坡度陡,人畜饮水无法保障,群众人居环境十分恶劣。
为改变条岭村面临的困境,2017年村里统一实施了整村搬迁项目,搬迁至三合镇附近,并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条岭村由原来处于脑山地区的“贫困村”蝶变成如今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彻底得到改观。
“村里有了文化广场,沥青路修到大门口,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厕所也是水冲式的,干净又方便。”说起条岭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民祁之义深有感触。
如今,像条岭村这样的乡村,在青海越来越多。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一批易地搬迁、高原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农业农村部门和乡村振兴部门之间农村“厕所革命”交接。制定《青海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坚持规划引领,整合部门资源,通过分类分阶段滚动实施,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真正成为“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幸福之地。
产业兴 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产业兴旺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青海省围绕产业平台、主导产业、经营主体、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农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
夏季的青海,山清水秀、花红柳绿,人们也从“花”里面看到商机,以花为“媒”,开启了一条精耕细作的花海经济产业链。“我们青海人在夏季的闲暇时光,喜欢找个花香四溢的地方享受生活,有了花海之后,前来千紫缘休闲观光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湟中区千紫缘景区负责人蔡有鹏说,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各个产业的有机融合,千紫缘景区已经形成“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格局,走出一条“特色种植+观光农业+休闲采摘+科普教育”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
从最早单一的花海、采摘到如今融入更多新元素,我省积极探索集休闲农居、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水果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道路。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稳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强镇建设,乐都紫皮大蒜、互助蔬菜、龙羊峡冷水鱼、祁连藏羊、湟源饲草、湟中奶牛等产业焕发勃勃生机。2021年,我省建设湟中区土门关乡、乐都区高店镇、乌兰县茶卡镇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4个产业强镇。全省累计建设13个产业强镇,每个强镇投入中央资金1000万元。
百姓富 乡村振兴动力足
“只要能干、肯干,好日子就在眼前。”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岳峰村村民吴海清长年在外打工,已经从搬砖小工成为工地管理人员,工资高了,生活也越来越好。
生活的富足体现在平常的衣食住行中。“现在季季买新衣服穿,食物的花样越来越多,生活质量一步步提高。”最让吴海清高兴的是,他的交通工具也从三轮车换成了皮卡车,不仅出行方便,还能赚钱。
“跟着工程队干活,连人带车,一个月能有1万元的收入。”说到这里,吴海清笑得很灿烂。
除了外出务工,岳峰村通过特色种植、养殖、酿酒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让百姓的心更亮了,干劲更足了,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强了。
百姓富,不光富在物质条件上,随着生活的富足,大家也不断追求精神文明的进步。“最美青海人”“最美庭院”“最美志愿者”……从省到村的评选让大家选出榜样,向榜样看齐,乡村处处展现出乡风文明的新风尚。
产业兴旺,乡村美丽,百姓富足,所有的收获,都是踏踏实实、努力奋斗的结果。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海全媒体记者 李增平)
乡村美 展现田园好风光
盛夏时节,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条岭村,只见绿树环绕,屋舍俨然,道路干净整洁。沿着院墙,一座座小花园错落有致。广场上,有老人在锻炼身体,还有几位老人在拉家常。
条岭村是一个易地搬迁村,原来的条岭村位于三合镇东部浅脑山,距镇政府8公里,交通不便,加之全村耕地均为干旱浅山地、高差大、坡度陡,人畜饮水无法保障,群众人居环境十分恶劣。
为改变条岭村面临的困境,2017年村里统一实施了整村搬迁项目,搬迁至三合镇附近,并实施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条岭村由原来处于脑山地区的“贫困村”蝶变成如今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彻底得到改观。
“村里有了文化广场,沥青路修到大门口,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厕所也是水冲式的,干净又方便。”说起条岭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民祁之义深有感触。
如今,像条岭村这样的乡村,在青海越来越多。近年来,我省实施了一批易地搬迁、高原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完成农业农村部门和乡村振兴部门之间农村“厕所革命”交接。制定《青海省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方案》,坚持规划引领,整合部门资源,通过分类分阶段滚动实施,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真正成为“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幸福之地。
产业兴 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产业兴旺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青海省围绕产业平台、主导产业、经营主体、三产融合等方面进行创新推动,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农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
夏季的青海,山清水秀、花红柳绿,人们也从“花”里面看到商机,以花为“媒”,开启了一条精耕细作的花海经济产业链。“我们青海人在夏季的闲暇时光,喜欢找个花香四溢的地方享受生活,有了花海之后,前来千紫缘休闲观光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湟中区千紫缘景区负责人蔡有鹏说,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各个产业的有机融合,千紫缘景区已经形成“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的产业支撑格局,走出一条“特色种植+观光农业+休闲采摘+科普教育”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
从最早单一的花海、采摘到如今融入更多新元素,我省积极探索集休闲农居、花卉观赏、农耕文化体验、水果采摘、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农旅融合发展道路。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稳步推进农牧业产业强镇建设,乐都紫皮大蒜、互助蔬菜、龙羊峡冷水鱼、祁连藏羊、湟源饲草、湟中奶牛等产业焕发勃勃生机。2021年,我省建设湟中区土门关乡、乐都区高店镇、乌兰县茶卡镇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4个产业强镇。全省累计建设13个产业强镇,每个强镇投入中央资金1000万元。
百姓富 乡村振兴动力足
“只要能干、肯干,好日子就在眼前。”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岳峰村村民吴海清长年在外打工,已经从搬砖小工成为工地管理人员,工资高了,生活也越来越好。
生活的富足体现在平常的衣食住行中。“现在季季买新衣服穿,食物的花样越来越多,生活质量一步步提高。”最让吴海清高兴的是,他的交通工具也从三轮车换成了皮卡车,不仅出行方便,还能赚钱。
“跟着工程队干活,连人带车,一个月能有1万元的收入。”说到这里,吴海清笑得很灿烂。
除了外出务工,岳峰村通过特色种植、养殖、酿酒等产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致富渠道,让百姓的心更亮了,干劲更足了,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更强了。
百姓富,不光富在物质条件上,随着生活的富足,大家也不断追求精神文明的进步。“最美青海人”“最美庭院”“最美志愿者”……从省到村的评选让大家选出榜样,向榜样看齐,乡村处处展现出乡风文明的新风尚。
产业兴旺,乡村美丽,百姓富足,所有的收获,都是踏踏实实、努力奋斗的结果。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西海全媒体记者 李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