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海棠依旧红 产业释放新动能

  • 泰山晚报
  • 2022-08-09 15:33:39
走在前 开新局 【河东区:海棠依旧红 产业释放新动能】产业振兴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作为临沂市花——沂州海棠的原产地和集中种植镇,近年来,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坚持高效生态发展思路,立足产业发展实际,走出了一条党建赋能、品牌引领、三产融合的产业振兴新路径。

坚持党建赋能 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探索党建引领新模式。深入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支部领动、党员带动、群众互动的良好赋能机制,引导全镇苗木种植户向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转型,推动镇域苗木、果蔬种植实现集约化种植、规范化管理、品牌化营销。截至目前,全镇共培育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6家,建立合作社联合党支部34个,直接带动党员498名,带动普通农户3600余人,带动人均增收1.15万元。二是创新农企合作新机制。建立健全合作社、农户与企业紧密联结的利益分配机制,由党委政府牵头对接本地海棠、果蔬类加工企业7家,打通作物“走出农场进工厂”的快速通道。同时,鼓励合作社通过种苗入股,引导龙头企业投资建设村企共建基地16处,为农户提供培训、种植农作物和加工农产品的场地,实现企业、农户双方良性互动、共进双赢。三是培育农业经营新主体。组织目前在镇农业办备案的86名“土专家”、农业种植大户,组建镇域苗木种植“土专家联盟”,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通过定期组织教育培训、学习研讨、观摩交流等,培育更多的职业农民。同时,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切实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目前已支出发展专项资金50余万元,培育、扶持新型农民27人。

坚持品牌引领,推动产业发展新高度

一是建立健全“沂州海棠”生产标准。为解决沂州海棠繁育培养周期不稳定、生命力不强的问题,汤河镇以沂州海棠研究所、海棠产业园为依托,引进海棠选育培育专家、技术人员,建立沂州海棠、沂州木瓜专家团队,针对“沂州海棠”引种、培育、种植等生产全过程进行规范化实验,建立健全“沂州海棠”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规程,推进“沂州海棠”标准化生产。二是全力推进“沂州海棠”品牌建设。积极与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临沂大学、市农业农村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主管部门对接,在培育沂州海棠分支新品种的同时,研究推广适宜切花、反季节栽培、药用、食用及美容用途的专用品种、配套技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产品需求。截至目前,汤河镇共创建海棠苗木相关品类商标22个,打造绿色食品A级认证15个,大大提高了镇域海棠种植产业及果蔬加工业的品牌竞争力。三是持续强化“沂州海棠”宣传力度。近年来,汤河镇“沂州海棠”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观赏、药用等经济价值先后被大众日报农村版、临沂日报、河东融媒等省、市、区三级宣传媒体广泛报道,大大提高了“沂州海棠”在全省、全市人民中的知名度。同时,汤河镇连续11年举办沂州海棠文化节,持续扩大“沂州海棠”市花品牌影响力,积极对接“产自临沂品牌强农”品牌提升行动,全力打造“中国海棠在沂州、沂州海棠在汤河”品牌形象。

坚持链式发展 构建三产融合新体系

一是聚焦聚力产销一体融合。注重生产端和市场端双向发力,规划建设了涵盖“海棠会客厅”、花卉苗木批发交易市场、信息交易中心在内的1.7万㎡多功能交易区,由单纯的苗木生产基地改造升级为苗木销售、苗木果品加工为一体的产业示范片区,打造以沂州海棠为特色,苗木花卉产业为支撑的综合市场。目前,全镇年生产销售种苗2500万株、盆花800万盆,销售收入1.8亿元,带动就业2万余人,人均增收2000多元。二是聚焦聚力赋值补链强链。依托沂州海棠研究所组建研发团队,从海棠育种、栽培技术、工业加工、科研教学等多方面为产业发展服务。深入探索“种植基地+展销市场+精品观赏园+乡村旅游度假+保健食品+节庆会展+文化娱乐活动”的产业链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投资,拓展延伸沂州海棠盆花盆景、绿化大苗、中药切片产销体系,开发长寿果酒、化妆品、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形成以沂州海棠花为主、其他相关产品为辅的相配套的完整的产业链。三是聚焦聚力文旅康养结合。将海棠特色文化与汤河、沭河两河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在两河廊道发展休闲文旅产业,同时开发祝丘河东游“夜市经济”,突出打造多彩灯光秀、古色古韵记忆河、追溯历史经典等特色旅游点。另一方面集聚海棠产业园、汤河国家湿地公园、南亩春耕田园综合体等项目优势,打造集海棠品种研究、海棠文化开发、海棠生态观光休闲游等集研产销游四位一体的海棠产业特色强镇。(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网页链接
河东区:海棠依旧红 产业释放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