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济宁农田“肥水”不外流 生态环保又增收

  • 济宁身边事
  • 2022-11-11 12:40:34
济宁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济宁农田“肥水”不外流 生态环保又增收】
济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3万亩,区域内南四湖是南水北调的调蓄湖泊,入湖河流水质需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特殊的地理位置,对济宁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统筹推进粮食安全和污染防治,济宁市围绕稻田退水治理,成立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服务指导组,制定了《稻田退水治理工作方案》,计划用3年的时间完成环湖稻区综合整治或生态化改造。其中,2021年(第一期)9.35万亩,2022年(第二期)38.04万亩,剩余15.7万亩于2023年(第三期)全部完成。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实现农药减量控害

济宁市农业农村部门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广泛推行控释肥、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化肥减量增效;针对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推广水稻旱直播技术,有效减少水稻种植耗水量和稻田退水量。

“十三五”期间,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下降17.8%、24.6%,2021年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3.3%和5.2%。鱼台县丰谷米业通过发展绿色稻米特色产业,实现绿色优质优价,亩均增收300余元。鱼台县政府列支700多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稻区全域秸秆离田;任城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为2万余亩“稻+”产业基地提供秸秆收储服务和有机专用肥料。

建设高标准农田 实现水体循环利用

按照“容纳、节制、净化、循环利用”的理念,济宁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主干渠水体承载量,合理设置节制闸,控制水流向,在主干渠两侧内,培植吸收、净化功能强的植物,对水体进行过滤净化和吸收净化,实现了循环利用,改善了农田退水水质。积极建设人工湿地,充分利用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对氮、磷等物质吸收作用,提高末端水质。2021年以来,新建、改建、修缮排灌站32座,桥涵闸1412座,硬化沟渠137.7千米,清淤507.1千米。

稻藕虾共作共生 生态种养双丰收

在沿河沿湖区域建设提升稻藕虾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发展稻藕虾、稻蛙混养,完善稻藕虾、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小龙虾、黑斑蛙可以摄取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小龙虾、黑斑蛙的排泄物又可以起到肥田的作用,水稻和小龙虾、黑斑蛙的品质共同提升,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21年以来,新建改造稻(藕)虾(蛙)基地2.2万余亩。

截至目前,济宁市已完成稻田退水治理47.43万亩,治理区域形成了容纳、内控、循环、沉淀、净化的“内循环、外封闭”的循环利用模式,农田退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化肥农药减量、秸秆高效打捆离田等清洁生产模式,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对水体的影响;稻(藕)虾(蛙)等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生态环保”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共赢的目标;渠系生态化改造实现水体再净化,为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做出了济宁贡献。
#济宁#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济宁农田“肥水”不外流 生态环保又增收#济宁#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济宁农田“肥水”不外流 生态环保又增收#济宁#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济宁农田“肥水”不外流 生态环保又增收#济宁#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济宁农田“肥水”不外流 生态环保又增收#济宁# 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济宁农田“肥水”不外流 生态环保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