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丽家庭:同种良心菜 共走致富路
- 包头日报
- 2022-12-17 08:11:14
【刘小丽家庭:同种良心菜 共走致富路】包头
眼下正值冬季,天气愈加寒冷,但在土右旗苏波盖乡新营村的大棚里,却热闹不已。黄玫瑰柿子一串串饱满地挂在枝头,如同一朵朵“黄玫瑰”竞相开放;羊肚菌张开一把把褐色小伞,大大小小、错落有致、菌香四溢,大棚里的农作物已经到了采收季,长势颇为喜人。村民分工有序,一部分在种植大棚里忙着采摘黄柿子、羊肚菌,一部分在换茬大棚的地垄间忙着翻土、上肥,将“猫冬”变成忙冬。而这一派热闹景象,还要从2010年刘小丽一家带领着村民开始大棚种植说起。
跑运输是自己富
种大棚是大家富
刘小丽一家四口是土默特右旗苏波盖乡新营村村民,2010年以前,一家人主要在外从事长途运输工作,收入与眼界增加的同时,仍然惦念着家乡的发展,正如刘小丽经常说起的那句话:“跑运输是自己富,种大棚是大家富”。
2010年,一家人结束长途运输生活回到家乡,开始带领乡亲们发展大棚种植。当年,丈夫邬心明当选苏波盖乡党委委员兼新营村支部书记,刘小丽当选土右旗苏波盖乡妇联执委兼新营村妇联兼职副主席,受到乡亲们的信赖与支持,新营村开始了种植“良心菜”的致富故事,也因此,刘小丽家庭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文明家庭奖。
“当年乡亲们比较相信我,觉得我比较踏实肯干,能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就选了我当书记,我也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邬心明说。
承诺不难,践诺不易。2010年刘小丽一家将村里的土地进行流转,发展大棚种植,一切从零做起,辛苦没少下,但一年下来由于不懂技术还是亏了不少钱。刘小丽就和丈夫商量:“咱们种的是良心菜,亏也只能亏自己,不能亏了乡亲们。”两人东挪西凑,还了乡亲们的包地钱和工钱。刘小丽一家的做法赢得了乡亲的信任,第二年,更多的村民愿意跟着刘小丽一家干。他们吸取教训,引进资金和技术,成立了合作社,种起了无公害蔬菜。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新技术带大家致富
“近年来,新营村按照‘宜菜则菜、宜菌则菌’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规模化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目前该种植园区占地面积1500亩,现有温室大棚176栋。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种植经验逐步丰富,我们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提供化肥、技术、管理、包装盒销售,推广品牌、订单和高端有机蔬菜,目前上市品种有十余个品种,亩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了6000-8000余元。村民把地流转给合作社,又来这里打工,能得双份收入,可以为家庭每年增加3万余元的收入。”刘小丽说。
经过严格的筛选,合作社种植的蔬菜远销广州、四川、石家庄、北京等城市。合作社还带动了12个村、46户、107人就业,每年打工者有150多名,既让人们获得了稳定的收益,也真正解决了劳动妇女的就业问题,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
在政府的引导下,刘小丽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通过十几年的农业实践,她对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工作经验。“所谓熟能生巧,种大棚到现在我们已经有15年了,积累的经验也在慢慢增多,我也可以给乡亲们传授一下经验,定期做培训,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刘小丽说。
(记者:樊佳疑)
眼下正值冬季,天气愈加寒冷,但在土右旗苏波盖乡新营村的大棚里,却热闹不已。黄玫瑰柿子一串串饱满地挂在枝头,如同一朵朵“黄玫瑰”竞相开放;羊肚菌张开一把把褐色小伞,大大小小、错落有致、菌香四溢,大棚里的农作物已经到了采收季,长势颇为喜人。村民分工有序,一部分在种植大棚里忙着采摘黄柿子、羊肚菌,一部分在换茬大棚的地垄间忙着翻土、上肥,将“猫冬”变成忙冬。而这一派热闹景象,还要从2010年刘小丽一家带领着村民开始大棚种植说起。
跑运输是自己富
种大棚是大家富
刘小丽一家四口是土默特右旗苏波盖乡新营村村民,2010年以前,一家人主要在外从事长途运输工作,收入与眼界增加的同时,仍然惦念着家乡的发展,正如刘小丽经常说起的那句话:“跑运输是自己富,种大棚是大家富”。
2010年,一家人结束长途运输生活回到家乡,开始带领乡亲们发展大棚种植。当年,丈夫邬心明当选苏波盖乡党委委员兼新营村支部书记,刘小丽当选土右旗苏波盖乡妇联执委兼新营村妇联兼职副主席,受到乡亲们的信赖与支持,新营村开始了种植“良心菜”的致富故事,也因此,刘小丽家庭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届文明家庭奖。
“当年乡亲们比较相信我,觉得我比较踏实肯干,能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就选了我当书记,我也不能辜负大家的期待。”邬心明说。
承诺不难,践诺不易。2010年刘小丽一家将村里的土地进行流转,发展大棚种植,一切从零做起,辛苦没少下,但一年下来由于不懂技术还是亏了不少钱。刘小丽就和丈夫商量:“咱们种的是良心菜,亏也只能亏自己,不能亏了乡亲们。”两人东挪西凑,还了乡亲们的包地钱和工钱。刘小丽一家的做法赢得了乡亲的信任,第二年,更多的村民愿意跟着刘小丽一家干。他们吸取教训,引进资金和技术,成立了合作社,种起了无公害蔬菜。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新技术带大家致富
“近年来,新营村按照‘宜菜则菜、宜菌则菌’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规模化设施蔬菜种植基地。目前该种植园区占地面积1500亩,现有温室大棚176栋。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种植经验逐步丰富,我们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统一提供化肥、技术、管理、包装盒销售,推广品牌、订单和高端有机蔬菜,目前上市品种有十余个品种,亩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了6000-8000余元。村民把地流转给合作社,又来这里打工,能得双份收入,可以为家庭每年增加3万余元的收入。”刘小丽说。
经过严格的筛选,合作社种植的蔬菜远销广州、四川、石家庄、北京等城市。合作社还带动了12个村、46户、107人就业,每年打工者有150多名,既让人们获得了稳定的收益,也真正解决了劳动妇女的就业问题,收入比以前增加了好几倍。
在政府的引导下,刘小丽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并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通过十几年的农业实践,她对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也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工作经验。“所谓熟能生巧,种大棚到现在我们已经有15年了,积累的经验也在慢慢增多,我也可以给乡亲们传授一下经验,定期做培训,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刘小丽说。
(记者:樊佳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