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黑土地保护“新样板”
- 内蒙古日报
- 2023-03-31 09:23:57
点赞内蒙古 【打造黑土地保护“新样板”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黑土地用好养好”的重要指示精神,2021年,中国科学院发起“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在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公司设立大河湾战区,以农垦为基地,搭建科研平台,突破核心技术,探索黑土地保护模式。
中科院黑土地保护项目目前设置有6个共性技术攻关和7个示范区的建设,大河湾示范区就是7个示范区中的一个。
大兴安岭南麓区占整个黑土地区域总面积的9%,大河湾是其典型代表。大河湾示范区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旨在探索构建“数字化智能决策+无人化精准执行”的黑土地保护“大河湾模式”。自2021年4月正式实施以来,大河湾黑土地保护项目已经初步打通了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分析决策到智能农机装备无人化精准化执行的全环节与全流程。
大河湾示范区项目主要针对大河湾示范区的气候、地形、作业方式以及规模化作业的产业特点,从风蚀水蚀治理、地力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改造、农机农艺结合实现保护性耕作以及建立科学的黑土用养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展开。
——绘成了一张图。获得了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公司全域16.8万亩黑土本底数据一张图,实现了土壤物理性质、养分(氮磷钾)、有机质、地界、作物、水蚀沟分布、气象等全面信息在16.8万亩区域的反演,整体准确率能够达到85%以上,成功反演出从2014年至2023年整个大河湾地区有机质、氮磷钾的历史数据。
——有了一个解决方案。探明了水蚀沟的分布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物篱网降低风速、秋季收获后机械镇压、留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综合模式,形成了“休闲期固土降速减蚀,生长季防蚀保墒促肥”的一整套技术方案。目前,已经完成了秋冬季降速减蚀技术措施的田间布设。
——项目建设部分成型。设计并完成了部分大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大数据指挥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将成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乃至大兴安岭南麓的数据中心,中科院“黑土粮仓”野外试验台站项目正在进行实施方案设计。完成了测土配方和稳定性复合肥料配方设计,并充分利用当地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形成了有机肥制备技术方案。
——应用示范有成果。实现了智能化农机改造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的应用示范。对大河湾农牧场公司传统柴油动力农机进行了智能化改造,研发了清洁能源全程无人驾驶智能农机“鸿鹄”T30和“鸿鹄”T150,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实现智能农机装备需求和作业的网联化管理,有效解决农垦大量保护性耕作高端装备闲置与周边农民无机可用的矛盾。
——建立种植信息化大数据系统。全面梳理整个大河湾农场的种植体系,建立了种植信息化大数据系统,实现地块级“耕种管收”的精细化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2021年,大河湾农牧场公司秋收时已经测试应用大数据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业效率,从2022年春播开始,已经系统性地应用大数据平台。(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李玉琢 实习生 田林鑫 新闻编辑 徐跃)
中科院黑土地保护项目目前设置有6个共性技术攻关和7个示范区的建设,大河湾示范区就是7个示范区中的一个。
大兴安岭南麓区占整个黑土地区域总面积的9%,大河湾是其典型代表。大河湾示范区由中科院计算所牵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旨在探索构建“数字化智能决策+无人化精准执行”的黑土地保护“大河湾模式”。自2021年4月正式实施以来,大河湾黑土地保护项目已经初步打通了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分析决策到智能农机装备无人化精准化执行的全环节与全流程。
大河湾示范区项目主要针对大河湾示范区的气候、地形、作业方式以及规模化作业的产业特点,从风蚀水蚀治理、地力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改造、农机农艺结合实现保护性耕作以及建立科学的黑土用养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展开。
——绘成了一张图。获得了呼伦贝尔农垦大河湾农牧场公司全域16.8万亩黑土本底数据一张图,实现了土壤物理性质、养分(氮磷钾)、有机质、地界、作物、水蚀沟分布、气象等全面信息在16.8万亩区域的反演,整体准确率能够达到85%以上,成功反演出从2014年至2023年整个大河湾地区有机质、氮磷钾的历史数据。
——有了一个解决方案。探明了水蚀沟的分布成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物篱网降低风速、秋季收获后机械镇压、留茬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等综合模式,形成了“休闲期固土降速减蚀,生长季防蚀保墒促肥”的一整套技术方案。目前,已经完成了秋冬季降速减蚀技术措施的田间布设。
——项目建设部分成型。设计并完成了部分大型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大数据指挥中心已经投入使用,将成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乃至大兴安岭南麓的数据中心,中科院“黑土粮仓”野外试验台站项目正在进行实施方案设计。完成了测土配方和稳定性复合肥料配方设计,并充分利用当地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形成了有机肥制备技术方案。
——应用示范有成果。实现了智能化农机改造与保护性耕作相结合的应用示范。对大河湾农牧场公司传统柴油动力农机进行了智能化改造,研发了清洁能源全程无人驾驶智能农机“鸿鹄”T30和“鸿鹄”T150,通过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实现智能农机装备需求和作业的网联化管理,有效解决农垦大量保护性耕作高端装备闲置与周边农民无机可用的矛盾。
——建立种植信息化大数据系统。全面梳理整个大河湾农场的种植体系,建立了种植信息化大数据系统,实现地块级“耕种管收”的精细化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数据采集。2021年,大河湾农牧场公司秋收时已经测试应用大数据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业效率,从2022年春播开始,已经系统性地应用大数据平台。(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记者 李玉琢 实习生 田林鑫 新闻编辑 徐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