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变“致富粮”!洛阳农林科学院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谷薯双收”

  • 洛阳日报
  • 2024-10-15 06:57:54
【“小杂粮”变“致富粮”!洛阳农林科学院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谷薯双收”】金秋季,最喜是丰收。邀你共赏洛城秋色国庆洛阳有多好玩洛阳秋天的打开方式

近日,走进伊川县鸦岭镇韩洼村的田地,成片的谷子满是金黄,一簇簇圆滚滚的谷穗弯下了腰……

这一季,作为“岭上硒薯”的重要产区,鸦岭镇实施了3000多亩谷子示范种植,通过谷薯轮作保地力、提效益。

收割机隆隆驶过,空气中飘散着谷秆的淡淡香甜。村民田利民径直把拖拉机开到收割机旁。打开谷仓,饱满的谷粒倾泻而出,很快就装满了车斗。

“收成咋样?”“大专家”王自力走上前,抓起一把,捻在手心。

“一亩六分地,能打1000斤谷子。收成不赖,关键是种法比过去省劲!”田利民喜上眉梢。

韩洼村的村民大多见过王自力,聊起来也格外轻松。王自力是市农林科学院甘薯谷子所所长,也是全省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今年,村里示范推广的“洛谷6号”新品种、夏播谷子麦茬免耕生产新技术、谷薯轮作新模式,都来自市农林科学院。

放眼豫西丘陵旱作农区,谷子、红薯是主要的特色杂粮品种,也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向,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0万亩和60万亩。“人累了,需要休息,地也一样,也要轮作休养。”王自力坦言,如果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土地必然出现肥力下降、病虫草害多发等问题。

“农业科技创新,讲求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协同。”王自力说。其中,三个问题十分关键。其一,选育新品种,让作物更加优质高产;其二,推广新技术,让耕作更加高效;其三,研究新模式,解决产业发展可持续的问题,推广谷薯轮作的意义就在于此。

地怎么种,乡亲们最有发言权。田利民之所以愿意种谷子,是因为创新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

“想喝上一口小米汤,不容易。”田利民深有感触。早些年,谷子缺少好品种,一亩地往往就打二三百斤。更令人恼火的是种谷子费时费力:由于谷粒小,无法精量播种,光剔苗就把人折腾得直不起腰;到了收获季,谷穗一个个地掐掉,再拉回家碾轧捶打。

如今,种谷子和种麦一样简单。近年,市农林科学院聚焦谷子产业难点,相继培育了“洛谷”系列优质谷子新品种,并配套“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模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今年,在韩洼村推广的“洛谷6号”兼具早熟、优质、多抗的特点,非常适宜丘陵地区。

与此同时,在甘薯产业发展中,以“洛薯13”为代表的甘薯新品种成为河南省主推品种。今年,市农林科学院在汝阳、伊川等地推广的“鲜食型红薯膜下滴灌生产技术”,实现早种早收、一年两季。

“旱作农业高产高效的潜力在创新。”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黄江涛表示,下一步将坚持把农业创新落到特色产业上,聚焦洛阳特色农业优势领域组织科研攻关,真正让特色杂粮变成群众“致富粮”。

洛报融媒首席记者 白云飞 通讯员 顾晶晶 文/图
“小杂粮”变“致富粮”!洛阳农林科学院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谷薯双收”“小杂粮”变“致富粮”!洛阳农林科学院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谷薯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