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步蹊径觅古韵——哈建设作品赏析...
- 博爱兰州
- 2025-02-20 01:13:31
独步蹊径觅古韵
——哈建设作品赏析
中书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 曾正国
哈建设,号沙柳,将书法艺术作为毕生追求,脚踏实地,孜孜以求;不走捷径不跟风,总是静心潜学,认真读书,不懈临贴,不断探索研习,并结合生活阅历,淡泊明志,加深理解,从中感识和领悟书法之妙道,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终有所获。
品读哈建设书法,可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正大气象,挥洒自如的洒脱,有种莫名的亲和之气;或空灵高古,或磅礴神峻,使人总能领略一种真性情;热情朴率和纯美张扬,不由涌起一份真切的感动和享受。其书法运笔摒弃慵懒,秉性执真,以功力造势,以情趣著书,以本我表达,端正根性,朴素中见雄浑,平淡中露奇崛。归纳其书法,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一是路子走很正。他以传统为根基,用了30多年的时间,先从颜真卿楷书入手,逐步涉猎欧、柳及唐代诸家诸体;对秦篆汉隶、魏碑、简帛做了較长时间的临习后,继而折锋转向魏晋行、草书,以致手追北碑、宋元明清书法集大成者及民间书法,都有广博涉足,且深研逐体之妙,尤其在碑碑一路书体上用功至勤,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有静心悟道的韧劲。学习书法贵在悟性,而悟性源自心性、修养和勤奋实践。他在刻苦临习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勤能補拙的道理,行且毅坚。我很欣赏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那股子执着劲,悟道时心如止水,不受旁物左右,不计细耻,不惧流言。于此他对当下书法界的喧闹浮躁之风、追名逐利之象、文人相轻之腐、蛙鼠鼓噪之丑等现象极为厌恶,坚守本真,不迷信,不务虚,不动摇,瞄准目标,默然坚守,脚踏实地,潜心修炼,顽强地走着自己的路。他虚心向贤者、能者和名家学习,为提高书法造诣,还经常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参悟大自然妙理生机,以文感怀,以诗抒情,崇尚书艺自然流动之美,以求萧散之气,讲求书法风骨。因此,他在创作时,如行云流水,自然飘逸,有纵有放,充溢着腾浪大化之韵味。三是理解创新得法。他的书法作品,以崇尚金石味,以功力见长,刚毅遒劲,故腾挪有致、古朴典雅、沉雄意蕴。在运用笔法、墨法、章法和内容等诸多要素中能获取书法艺术之根蒂,俱学俱出,既要解古人法度之妙,又注重书写中的灵动性和美感,以此达到整幅作品有机融碑学帖学于一体,把气度和神韵皆跃然纸上,表现出风格的成熟化、个性的鲜明化、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艺术语言的丰富化。他运笔守正出奇,大胆泼辣,一丝不苟,不仅劲道,更重规矩,显得那么独特,那么个性鲜明,观之令人耳目一新,且又心旷神怡。
建设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书家,他有志于书道,临池不辍,乐此不疲,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塑造着个性风格,在人品修养、艺品修养、学术修养,还是作品内涵等方面均贏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其作品也得到了海内外人士、名流及多国多地的青睐和珍藏。其中《人民文摘》、《文化产业》特刋、《文化人物》特刊、《中华清风》、《书法报》、《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以及日本国《书道艺术》、《艺术家年鑑》、《阳明墨宝》等报刊杂志刊发,同时还在《甘肃日报》、《宁夏日报》和《甘肃艺术》、《甘肃书法》、《晋商》等为其刊发专版,甘肃电视台文化风景线《名家专访》为其播发了《墨池畔的沙柳》专题片,《中央文化网》、《新华网》、《人民网》、《国家改革网》、《中国艺术网》也做出了相应宣传网页。
近年建设又对扬州八怪展开了研究,尤其对金农体产生了浓厚兴趣,试图将所学唐楷、魏碑、隶书及其他运用其中,做一番尝识,探索一条路径,逐鹿易程。至于结果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
2011年5月17日于北京
(此文发表在2011年《读者》杂志第六期
2013年5月6日国家健康周刊A16版《名家书画》专版)
曾正国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史馆馆员,曾国藩第五世孙
——哈建设作品赏析
中书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 曾正国
哈建设,号沙柳,将书法艺术作为毕生追求,脚踏实地,孜孜以求;不走捷径不跟风,总是静心潜学,认真读书,不懈临贴,不断探索研习,并结合生活阅历,淡泊明志,加深理解,从中感识和领悟书法之妙道,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终有所获。
品读哈建设书法,可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正大气象,挥洒自如的洒脱,有种莫名的亲和之气;或空灵高古,或磅礴神峻,使人总能领略一种真性情;热情朴率和纯美张扬,不由涌起一份真切的感动和享受。其书法运笔摒弃慵懒,秉性执真,以功力造势,以情趣著书,以本我表达,端正根性,朴素中见雄浑,平淡中露奇崛。归纳其书法,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特点:一是路子走很正。他以传统为根基,用了30多年的时间,先从颜真卿楷书入手,逐步涉猎欧、柳及唐代诸家诸体;对秦篆汉隶、魏碑、简帛做了較长时间的临习后,继而折锋转向魏晋行、草书,以致手追北碑、宋元明清书法集大成者及民间书法,都有广博涉足,且深研逐体之妙,尤其在碑碑一路书体上用功至勤,从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有静心悟道的韧劲。学习书法贵在悟性,而悟性源自心性、修养和勤奋实践。他在刻苦临习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勤能補拙的道理,行且毅坚。我很欣赏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那股子执着劲,悟道时心如止水,不受旁物左右,不计细耻,不惧流言。于此他对当下书法界的喧闹浮躁之风、追名逐利之象、文人相轻之腐、蛙鼠鼓噪之丑等现象极为厌恶,坚守本真,不迷信,不务虚,不动摇,瞄准目标,默然坚守,脚踏实地,潜心修炼,顽强地走着自己的路。他虚心向贤者、能者和名家学习,为提高书法造诣,还经常游历于名山大川之间,参悟大自然妙理生机,以文感怀,以诗抒情,崇尚书艺自然流动之美,以求萧散之气,讲求书法风骨。因此,他在创作时,如行云流水,自然飘逸,有纵有放,充溢着腾浪大化之韵味。三是理解创新得法。他的书法作品,以崇尚金石味,以功力见长,刚毅遒劲,故腾挪有致、古朴典雅、沉雄意蕴。在运用笔法、墨法、章法和内容等诸多要素中能获取书法艺术之根蒂,俱学俱出,既要解古人法度之妙,又注重书写中的灵动性和美感,以此达到整幅作品有机融碑学帖学于一体,把气度和神韵皆跃然纸上,表现出风格的成熟化、个性的鲜明化、形式的多样化以及艺术语言的丰富化。他运笔守正出奇,大胆泼辣,一丝不苟,不仅劲道,更重规矩,显得那么独特,那么个性鲜明,观之令人耳目一新,且又心旷神怡。
建设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书家,他有志于书道,临池不辍,乐此不疲,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塑造着个性风格,在人品修养、艺品修养、学术修养,还是作品内涵等方面均贏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其作品也得到了海内外人士、名流及多国多地的青睐和珍藏。其中《人民文摘》、《文化产业》特刋、《文化人物》特刊、《中华清风》、《书法报》、《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以及日本国《书道艺术》、《艺术家年鑑》、《阳明墨宝》等报刊杂志刊发,同时还在《甘肃日报》、《宁夏日报》和《甘肃艺术》、《甘肃书法》、《晋商》等为其刊发专版,甘肃电视台文化风景线《名家专访》为其播发了《墨池畔的沙柳》专题片,《中央文化网》、《新华网》、《人民网》、《国家改革网》、《中国艺术网》也做出了相应宣传网页。
近年建设又对扬州八怪展开了研究,尤其对金农体产生了浓厚兴趣,试图将所学唐楷、魏碑、隶书及其他运用其中,做一番尝识,探索一条路径,逐鹿易程。至于结果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
2011年5月17日于北京
(此文发表在2011年《读者》杂志第六期
2013年5月6日国家健康周刊A16版《名家书画》专版)
曾正国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史馆馆员,曾国藩第五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