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该被遗忘:两弹一星功臣...
- 以图说史
- 2024-11-25 15:18:16
她不该被遗忘:两弹一星功臣,隐姓埋名30年
她是天才少女,燕京大学首次招生13人,她是唯一的女生;她是学神中的学神,两次为了祖国事业转专业方向。
她是王承书(1912—1994)。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班里13个新生,她是唯一的女性。1934年,她成了物理系连续三年唯一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女生。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王承书与燕大教授张文裕喜结连理。而当时的传统思想认为,女子一旦嫁人,就应安心相夫教子。可她说:“女子能否干事业,决不靠婚与未婚来裁定!”
王承书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深造后,师从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共同开展气体输运理论研究。他们导出了被称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多原子分子动力学方程,一经发布便轰动世界物理学界,至今仍被沿用。 乌伦贝克多次称赞她是“了不起的人才”。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他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即刻启程回国,却遭到了美国的重重阻拦。直到 1956 年,她才回到了祖国怀抱。 王承书说:“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 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王承书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任教,并积极参与我国核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苏联专家撤离后,生产浓缩铀-235 的气体扩散厂仍在筹建,处于无人领导中。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告诉她这次改行的保密性及面临的困难,除相关领域的研究难点外,还要远离家人搬到别处,也不能公开发表文章,要为这次任务隐姓埋名。王承书当即表示愿意。她带领团队迅速渡过技术难关,解决了高浓铀的纯度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
1980年,王承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病重的王承书写下了一纸遗书:不要任何形式的丧事;个人书籍笔记全部留给科研工作;遗体不必火化,捐赠给医学研究或教学单位,充分利用可用的部分;零存整取存款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7222.88元),所余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约10万元)。
其学生段存华曾说:“她在乎这个吗?她最不在乎这个了,但我在乎。没有她,我们至今还是瞎子 。”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
她是天才少女,燕京大学首次招生13人,她是唯一的女生;她是学神中的学神,两次为了祖国事业转专业方向。
她是王承书(1912—1994)。
1912年,王承书出生在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班里13个新生,她是唯一的女性。1934年,她成了物理系连续三年唯一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女生。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王承书与燕大教授张文裕喜结连理。而当时的传统思想认为,女子一旦嫁人,就应安心相夫教子。可她说:“女子能否干事业,决不靠婚与未婚来裁定!”
王承书进入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深造后,师从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共同开展气体输运理论研究。他们导出了被称为“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多原子分子动力学方程,一经发布便轰动世界物理学界,至今仍被沿用。 乌伦贝克多次称赞她是“了不起的人才”。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他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即刻启程回国,却遭到了美国的重重阻拦。直到 1956 年,她才回到了祖国怀抱。 王承书说:“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 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
回国后,王承书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任教,并积极参与我国核工业的发展,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苏联专家撤离后,生产浓缩铀-235 的气体扩散厂仍在筹建,处于无人领导中。钱三强找到了王承书,告诉她这次改行的保密性及面临的困难,除相关领域的研究难点外,还要远离家人搬到别处,也不能公开发表文章,要为这次任务隐姓埋名。王承书当即表示愿意。她带领团队迅速渡过技术难关,解决了高浓铀的纯度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高浓铀研制技术的国家。
1980年,王承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病重的王承书写下了一纸遗书:不要任何形式的丧事;个人书籍笔记全部留给科研工作;遗体不必火化,捐赠给医学研究或教学单位,充分利用可用的部分;零存整取存款作为我最后一次党费(7222.88元),所余积蓄,全部捐给“希望工程”(约10万元)。
其学生段存华曾说:“她在乎这个吗?她最不在乎这个了,但我在乎。没有她,我们至今还是瞎子 。”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