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复习下我们前几周的直播内容:25...
- Blood旌旗
- 2025-04-23 03:47:26
再复习下我们前几周的直播内容:25 万是比亚迪打法的舒适分界线
25 万以下,例如汉 L、唐 L,迪子的打法就是力大砖飞,一旦开发布会就是大象狂奔,挡者披靡
性价比高,用户买账;
的确有很多“人无我有”的技术,对比同价位抠抠索索的传统品牌,几乎是必杀;
营销也不是问题,就算发布会只有枯燥的参数,庞大的迪粉群体可以通过二创,不断反哺优质接地气的内容,并且发酵情绪价值
这中间,迪粉群体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 25 万以下的营销,迪粉的努力确实拥有极大的功劳
但是 25 万以上,我觉得仰望 U8 的确制造了不少幻觉
U8 本身极强的新技术,超大号 SUV 带来的超绝霸气,完美击中了中国富有老登们的 G 点,成为了第一台国产真正能走量,能在市场竞争下面卖得动的「100 万级别豪车」
U8 初期的成功制造了路径依赖:“只要我们疯狂堆底层技术,其他都不要动,一定有无数土豪买单!”
所以你去看迪子后续出的 25 万以上的产品,出问题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这个路径依赖......
U8 的成功,导致一堆产品的均价拔的太快;产品定义、市场营销、销售渠道......都没跟上
最重要的是——迪粉没跟上
我不是嘲讽迪粉,各家都不会有很多高净值的粉丝;能有大量财富积累的人,天然就很难成为某一家的死忠粉
而且这两三年国产电车发展太迅猛了,迪子跟新势力一样,也在极大的危机感和冒险精神的双重驱动下,想摸索摸索自己的天花板
这就导致仰望、腾势、方程豹这 3 个中高端品牌出现的时候,迪粉群体没能一下子跟上;毕竟经济大环境摆在这里,大家的财富也不是一夜积累的,冲高之后,品牌方和粉丝群体都有点水土不服
这不是比亚迪一家的问题
华为在手机行业冲高的时候,遇到过
小米更是在这个问题上撞了南墙,整整 2 年才挣扎过来
迪粉群体没跟上,就导致仰望、腾势、方程豹这 3 个中高端品牌的「营销生态」出现了重大缺失,一系列的栽跟头
以前那种“官方丢数据,迪粉解读+发酵情绪”的打法,自然失效
那开发布会的时候,跟 25 万以上,尤其是 40 万以上的老登干讲数据...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解决方法就是两条路——
1、全方位学习新势力打法,官方改变策略,主动提供营销素材,制造情绪价值
2、“拉迪粉一把”,想想怎么把粉丝运营再上一个台阶,让迪粉群体能够参与到中高端品牌的二创和发酵过程中去
25 万以下,例如汉 L、唐 L,迪子的打法就是力大砖飞,一旦开发布会就是大象狂奔,挡者披靡
性价比高,用户买账;
的确有很多“人无我有”的技术,对比同价位抠抠索索的传统品牌,几乎是必杀;
营销也不是问题,就算发布会只有枯燥的参数,庞大的迪粉群体可以通过二创,不断反哺优质接地气的内容,并且发酵情绪价值
这中间,迪粉群体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 25 万以下的营销,迪粉的努力确实拥有极大的功劳
但是 25 万以上,我觉得仰望 U8 的确制造了不少幻觉
U8 本身极强的新技术,超大号 SUV 带来的超绝霸气,完美击中了中国富有老登们的 G 点,成为了第一台国产真正能走量,能在市场竞争下面卖得动的「100 万级别豪车」
U8 初期的成功制造了路径依赖:“只要我们疯狂堆底层技术,其他都不要动,一定有无数土豪买单!”
所以你去看迪子后续出的 25 万以上的产品,出问题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这个路径依赖......
U8 的成功,导致一堆产品的均价拔的太快;产品定义、市场营销、销售渠道......都没跟上
最重要的是——迪粉没跟上
我不是嘲讽迪粉,各家都不会有很多高净值的粉丝;能有大量财富积累的人,天然就很难成为某一家的死忠粉
而且这两三年国产电车发展太迅猛了,迪子跟新势力一样,也在极大的危机感和冒险精神的双重驱动下,想摸索摸索自己的天花板
这就导致仰望、腾势、方程豹这 3 个中高端品牌出现的时候,迪粉群体没能一下子跟上;毕竟经济大环境摆在这里,大家的财富也不是一夜积累的,冲高之后,品牌方和粉丝群体都有点水土不服
这不是比亚迪一家的问题
华为在手机行业冲高的时候,遇到过
小米更是在这个问题上撞了南墙,整整 2 年才挣扎过来
迪粉群体没跟上,就导致仰望、腾势、方程豹这 3 个中高端品牌的「营销生态」出现了重大缺失,一系列的栽跟头
以前那种“官方丢数据,迪粉解读+发酵情绪”的打法,自然失效
那开发布会的时候,跟 25 万以上,尤其是 40 万以上的老登干讲数据...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解决方法就是两条路——
1、全方位学习新势力打法,官方改变策略,主动提供营销素材,制造情绪价值
2、“拉迪粉一把”,想想怎么把粉丝运营再上一个台阶,让迪粉群体能够参与到中高端品牌的二创和发酵过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