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给大家科普个干货...
- 弗雷刘
- 2025-04-29 07:57:19
来我给大家科普个干货:小米SU7MAX麒麟三元电池包才150+Wh/kg,看着似乎比磷酸铁锂好不哪去,用三元意义不大,这说法为什么是有问题的?
有个大忽悠在前两天的直播里说了这个观点,你还别说,这个观点挺有迷惑性的,问题在哪?
问题在于:麒麟电池好多个版本,他专门挑了个最低的。
理想MEGA 102.7kWh, 比小米的就轻,629kg,然后能量密度就上到了163Wh/kg
以及再说个更新的有意思的,尊界:虽然他挂着巨鲸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是宁德时代的电池(最起码电芯是),然后人家这个电池是94.36kWh,才533kg,算出来:177Wh/kg
而且,后面这俩电池的快充性能都比小米的要好啊,都是11~12分钟 10-80%快充哦。
那可能大家就要问了,小米的这块麒麟,看起来很垃圾哦,能量密度没有,快充也不是很好,凭什么呢?
来我说说我的分析——因为我的确拆解分析过(这也算不上什么多独门的东西,A2mac1上都有信息数据了)
小米做这块电池图的很简单:1)倒置电芯-Z向节省空间为了做车身流线型设计为了好看 ; 2)控制成本;3)合适的轻量化要求
除了这三点我觉得其它的指标和考虑都往后走了,比如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人家小米大概率觉得做产品要所舍有所得,不需要做的能量密度太高(比较高就行)
1)倒置电芯-Z向节省空间,做车身,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他的电池包的上面都有集成座椅的支架,这种CTB/CTC的设计可以在Z向空间利用率上达到最优,这种设计其实在特斯拉上有所见到,而节省Z向的思路在小鹏P7上也是可以见到的(矮电芯)。这几个车共同的特点就是,车身矮流线更运动。以及倒置电芯也是这样设计的一个重要的ENABLER,这带来的代价有可能会体现在电芯能量密度上(极柱腐蚀),包括底部防护的问题——但还是那句话,人家就集体奔着Z向优化这个核心方向去了,而且造出了很好看的车,这就是胜利。
2)控制成本-因为这个车本来也不需要更多的能量了(100度的运动高端车够用了),快充人家也觉得19分钟可以了(12比19少的这7分钟我也觉得不是个太大的事,开久了车你需要休息),那我没必要一切上最贵的技术 —— 用六系高电压中镍,极片明显涂的更厚(尤其是比MEGA的,比如他的正极两面全加起来是100um,MEGA是88um)
3)合理的轻量化要求:毕竟人家是个高端运动车,最高配版本得有动力+车轻,那用这个版本的三元电池就完全够用了,整备质量做到2205kg,控制的很优秀。所以你天天磷酸铁锂叭叭的人快点洗洗睡就行,你们的车多重呢,以后真的要2.5吨下纽北继续吗。。。人家三元装在这里其实还有不少余量(想挖掘能量密度,快充能力潜力还大着呢)。
有一说一,虽然你们可能有的人说米家有技术这一点争吵比较多,从产品定义角度人家这车的确各方面做的没问题,以上的分析从电池方面应该也不难看出来,人家做到了产品需求各维度的刚刚好,我觉得这种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至于天天拿着小米这块电池说三元电池能量密度低的人,要么就是为了拉踩而拉踩,要么完全不懂这块电池,或者两者都是。
大v聊车微博新知小米su7
有个大忽悠在前两天的直播里说了这个观点,你还别说,这个观点挺有迷惑性的,问题在哪?
问题在于:麒麟电池好多个版本,他专门挑了个最低的。
理想MEGA 102.7kWh, 比小米的就轻,629kg,然后能量密度就上到了163Wh/kg
以及再说个更新的有意思的,尊界:虽然他挂着巨鲸的名字,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是宁德时代的电池(最起码电芯是),然后人家这个电池是94.36kWh,才533kg,算出来:177Wh/kg
而且,后面这俩电池的快充性能都比小米的要好啊,都是11~12分钟 10-80%快充哦。
那可能大家就要问了,小米的这块麒麟,看起来很垃圾哦,能量密度没有,快充也不是很好,凭什么呢?
来我说说我的分析——因为我的确拆解分析过(这也算不上什么多独门的东西,A2mac1上都有信息数据了)
小米做这块电池图的很简单:1)倒置电芯-Z向节省空间为了做车身流线型设计为了好看 ; 2)控制成本;3)合适的轻量化要求
除了这三点我觉得其它的指标和考虑都往后走了,比如能量密度的进一步提升,人家小米大概率觉得做产品要所舍有所得,不需要做的能量密度太高(比较高就行)
1)倒置电芯-Z向节省空间,做车身,这一点很容易看出来:他的电池包的上面都有集成座椅的支架,这种CTB/CTC的设计可以在Z向空间利用率上达到最优,这种设计其实在特斯拉上有所见到,而节省Z向的思路在小鹏P7上也是可以见到的(矮电芯)。这几个车共同的特点就是,车身矮流线更运动。以及倒置电芯也是这样设计的一个重要的ENABLER,这带来的代价有可能会体现在电芯能量密度上(极柱腐蚀),包括底部防护的问题——但还是那句话,人家就集体奔着Z向优化这个核心方向去了,而且造出了很好看的车,这就是胜利。
2)控制成本-因为这个车本来也不需要更多的能量了(100度的运动高端车够用了),快充人家也觉得19分钟可以了(12比19少的这7分钟我也觉得不是个太大的事,开久了车你需要休息),那我没必要一切上最贵的技术 —— 用六系高电压中镍,极片明显涂的更厚(尤其是比MEGA的,比如他的正极两面全加起来是100um,MEGA是88um)
3)合理的轻量化要求:毕竟人家是个高端运动车,最高配版本得有动力+车轻,那用这个版本的三元电池就完全够用了,整备质量做到2205kg,控制的很优秀。所以你天天磷酸铁锂叭叭的人快点洗洗睡就行,你们的车多重呢,以后真的要2.5吨下纽北继续吗。。。人家三元装在这里其实还有不少余量(想挖掘能量密度,快充能力潜力还大着呢)。
有一说一,虽然你们可能有的人说米家有技术这一点争吵比较多,从产品定义角度人家这车的确各方面做的没问题,以上的分析从电池方面应该也不难看出来,人家做到了产品需求各维度的刚刚好,我觉得这种思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至于天天拿着小米这块电池说三元电池能量密度低的人,要么就是为了拉踩而拉踩,要么完全不懂这块电池,或者两者都是。
大v聊车微博新知小米su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