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会拿着一些对撞节目的结果来...
- 懂车老王
- 2025-05-21 01:03:18
不少人会拿着一些对撞节目的结果来问我某些车是不是安全值得买,或者不值得购买,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为何没有车对车碰撞?汽车工业发展百年,国际标准发展数十年,为何最终没出台车对车碰撞的标准?其实人们一开始的思考碰撞标准很简单,很朴素,就是一辆车是否耐撞,你能把对手撞过自己存活不就得了么?看上去撞赢了就完了呗?
但实际上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bug,哪些bug呢?比如,我看到多数自媒体包括大一些的媒体平台(黄色标的那个)做车对车碰撞,他是没有资金去进行多次碰撞的,那么如果只做一次车对车的碰撞测试就去断定好坏,肯定不如直接去撞一个刚性物体作为度量衡,因为这样就可以横向与历史上多个数据进行对比来分高下。
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其中一辆车在对撞节目中看上去很厉害,是可以找到办法的,说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两台不同的车,从外观蒙皮、前包围到防撞梁和内部纵梁以及旁边的动力总成,包含大量异形设计,内部硬点两车也不同,在碰撞时总会出现一种叫做“面碰角”问题,一辆车设计得再好,碰撞时,在面对纵梁比自己高出几厘米车的这种情况时,对手比自己高一些的纵梁就立刻被抽象为一个尖锐物,就像一把尖刀,猛烈撞击时尖锐的那一方即便用料不行,也会充满优势。但实际情况显然是纵梁的高低需要服务于不同车型自身的定义,而且如果这么玩也能令人信服,那岂不是叉车最安全,谁也撞不过叉车,对吧?
不过如果拿自己品牌的车撞自己品牌的车就是另一回事了,之前奔驰就试验过很多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Smart对撞奔驰S,包括这回奇瑞星纪元ES、风云A9L做了双车对撞,这种都属于非常有胆量的营销。或者说这类“自撞”行为,已经超出了营销的范畴,而是对自己产品内部结构、吸能路径、整车平台安全的一次“对撞校验”。它不是为了赢对手,而是为了验证自己能不能保护人。这才是安全的本质,不是撞赢别人,而是去研究如何车辆的各种维度对车内乘员的保护。
真正负责任的安全观,不是秀肌肉,而是拼“护心”。别把撞别人当本事,那只是物理;把自己撞自己撞得明白,不牵扯拉踩竞争对手,才是工程范儿的体现。车评精选汽场全开懂车老王
但实际上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bug,哪些bug呢?比如,我看到多数自媒体包括大一些的媒体平台(黄色标的那个)做车对车碰撞,他是没有资金去进行多次碰撞的,那么如果只做一次车对车的碰撞测试就去断定好坏,肯定不如直接去撞一个刚性物体作为度量衡,因为这样就可以横向与历史上多个数据进行对比来分高下。
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其中一辆车在对撞节目中看上去很厉害,是可以找到办法的,说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两台不同的车,从外观蒙皮、前包围到防撞梁和内部纵梁以及旁边的动力总成,包含大量异形设计,内部硬点两车也不同,在碰撞时总会出现一种叫做“面碰角”问题,一辆车设计得再好,碰撞时,在面对纵梁比自己高出几厘米车的这种情况时,对手比自己高一些的纵梁就立刻被抽象为一个尖锐物,就像一把尖刀,猛烈撞击时尖锐的那一方即便用料不行,也会充满优势。但实际情况显然是纵梁的高低需要服务于不同车型自身的定义,而且如果这么玩也能令人信服,那岂不是叉车最安全,谁也撞不过叉车,对吧?
不过如果拿自己品牌的车撞自己品牌的车就是另一回事了,之前奔驰就试验过很多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Smart对撞奔驰S,包括这回奇瑞星纪元ES、风云A9L做了双车对撞,这种都属于非常有胆量的营销。或者说这类“自撞”行为,已经超出了营销的范畴,而是对自己产品内部结构、吸能路径、整车平台安全的一次“对撞校验”。它不是为了赢对手,而是为了验证自己能不能保护人。这才是安全的本质,不是撞赢别人,而是去研究如何车辆的各种维度对车内乘员的保护。
真正负责任的安全观,不是秀肌肉,而是拼“护心”。别把撞别人当本事,那只是物理;把自己撞自己撞得明白,不牵扯拉踩竞争对手,才是工程范儿的体现。车评精选汽场全开懂车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