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M技术巡礼

  • 轰鸣的小跑SVM
  • 2025-05-24 15:12:48
易三方的事情,继续讲讲,因为确实发现论文了---当然也不算完全体,这篇论文,只讲了后轮转向的事情,不过易三方是个体系技术,一次说明一个问题也很够了。这篇论文的核心看似是简单的运动学建模,主要是论证了前轮转向和后轮转向状态下的差异,但看完以后其实就能对“主动后轮转向”的底层控制逻辑,产生一定认识了,那么我们就来吧。

主动后轮转向,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后轮转向,看上去像是炫技,但本质上,它挑战的是车辆控制的底层边界条件。
我们一般开的车是“单前轮转向”,方向盘拽动的是前轮,车辆靠前轮产生侧向力引导质心旋转。但只靠前轮带动整车横摆,存在两个问题:

1.时延问题。
前轮转角建立之后,后轮还在“摸鱼”,要等车辆开始横摆、质心产生侧偏角,再等到后轮在侧偏刚度作用下产生侧向力,才能建立起完整的转弯力矩。这个过程里,车辆响应慢,操控迟钝,驾驶员的视线方向和车辆的实际运行方向偏差大,体验感非常差。
2稳定性问题。车辆绕质心旋转时,如果后轮不受控,横摆角速度不受约束,高速时很容易出现过度响应或者车尾“甩出”(质心角度大),风险倍增。

后轮转向要解决的,就是这两点:提升低速灵敏性,增强高速稳定性。

论文中用的是典型的二自由度车辆模型,控制目标是让车辆的质心侧偏角β尽可能小,也就是让车辆“走哪看哪”,提升感知一致性和车身可控性。所以建模,就先定义了两个基本目标运动状态:
a.车辆质心侧偏角(车头与实际运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b.车辆横摆角速度(绕z轴的旋转角速度)
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对质心受力分析、绕z轴的力矩平衡,推导了整车动力学方程,得到了最后的线性方程组,细节就不说了。

总之,最后核心控制参数是前轮转角和后轮转角,只要控制好对应的策略,就能主动调整车辆质心侧偏角和车辆横摆角速度,实现动态优化。这个模型揭示了一个关键点:后轮是“控制变量”,不是“扰动变量”,前后轮一起配合,可以实现车辆操纵和稳定性的统一。

接下来说控制策略。论文里提到了“模型控制 + 逻辑门限”控制结合的思路,这点特别关键。模型控制解决“应该怎么转”,逻辑门限控制解决“能不能转”。
比如:
1. 低速蛇形工况(10km/h),目标是提升灵敏性。此时后轮与前轮反向转动,形成更大的转向角,有效缩小转弯半径,横摆角速度增大,车辆快速入弯,驾驶体验变“跟手”。
2. 高速避障工况(60km/h以上),目标是提高稳定性。此时后轮与前轮同向转动,相当于“对冲掉”部分横摆响应,减小overshoot,提升跟车和变道时的可控性。控制策略的核心在于:对车速u进行分段,并设置对应的前后车轮转角比例。控制系统还设了多重逻辑门限:
a.启动阈值:比如车速低于多少不响应,避免原地蠕动误触发;
b.最大转角限制:后轮转角不能超过多少,保证车尾不“越界”;
c.回中策略:比如所制动到车速多少以下自动回正,防止静止状态异常磨胎;
d.死区限制:低速段设死区避免频繁微调,提升舒适性。

可以说,主动后轮转向是典型的“控制算法+机构设计”协同系统,涉及整车、底盘、动力、电控四个领域,把“电控转向”当成动态系统来做工程了。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一件事:不论是中央执行器的联动方式,还是左右轮独立控制的自由度扩展,或者是如何设计出带冗余的高安全架构,这背后需要的是一整套工程逻辑。论文最后给出了实车验证,三个典型工况下测试结果说明:
a.起步转向:后轮精准响应车速阈值变化,转角随车速线性增长,控制逻辑正常。
b.低速蛇行:后轮参与转向后,整车横摆角速度提升17.6%以上,转向更灵活。
c.高速避障:开启后轮转向后,最大横摆角速度降低30%,超调抑制明显,避障更稳定。

也谈不上是为了优化“某个指标”,这个技术基本上改变了整车的动态响应曲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能显著提升操控表现,却只有少数品牌搭载?我讲过这件事。首先你得要有想象力,其次要有执行力,前者是惯性思维的问题,而后者,在执行这个环节,研发内部会有很大阻力。因为这不是“能不能做”的问题,是“有没有体系”的问题。

后轮转向是典型的高协同性系统,一环扣一环:
a.设计层面,要能把这套机构设计出来,并制造出来。
b..机构层面要有精准执行器(左右联动/独立控制),冗余架构保证故障安全;
c.策略层面要能结合用户驾驶习惯,调死区、限角、回正策略,把技术变成“感受”。
d..软件层面要有整车模型建模能力,能把质心、横摆、侧偏等动态指标实时映射;
e.标定层面要有实车测试能力,能把理论策略落在起步、转向、避障等具体工况;

更重要的是,这套架构在易三方里涉及多了多个部门的联动,后双电机是吧?那是动总的。后轮转向是吧?那是底盘的。操稳控制是吧?某些主机厂,这里可能是试验部门的。然后说到核心的智驾联动,就更复杂了。

别的不说,你就想想,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难不难?
普通人会以为是个后轮电机的事,其实是整车控制 know-how ,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故事。普通人会以为是个豪华配置,其实是整车工程体系成熟与否的分水岭。

不是做不到,是没这个体系。

我们常说自主品牌缺底层 know-how,后轮转向就是个典型。这篇论文,算是窥一斑见全豹吧,核心不在控制策略本身,而是能从“整车动态需求”出发,搭起了一套从建模、算法、执行到测试验证的完整链条。

SVM技术巡礼 易三方 腾势z9gt
SVM技术巡礼SVM技术巡礼SVM技术巡礼SVM技术巡礼SVM技术巡礼SVM技术巡礼SVM技术巡礼SVM技术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