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 简单说一下“气和血”的关系

  • 皮肤病专家李志忠
  • 2024-08-16 08:46:34
气血 简单说一下“气和血”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两个最重要的可以运动的物质:一个是看不见的气,一个是看得见的血。两者相互作用、互相为生,谁都离不开谁。气离开了血就无法生存,血离开了气也难以为继。这是一阴一阳最典型的关系。正如放风筝,高高飞起的风筝就是“阳、气”,在地下面放风筝的设施和人就是“阴、血”。离开了人、设施、线,即离开了风筝中的任何一个元素,放风筝这场游戏就会夭折。中医把气和血就总结为这样一种关系。

这种关系是: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身体内的血液,没有气就不可能行进;身体中的气,没有血也就没有生存的基础。从气对血的作用方面看: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虚、气滞则血瘀、气陷则血下、气逆则血乱、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

因此中医有:“治血必调气,气和则血宁”的说法。同样的,血对气的作用是:血为气之母,血如果有病或者不健康的话,气必然受到影响。血就类似于放风筝的线,没有血,气这个风筝就会漂浮不定,无所归附,散而不收。

总之,两者的关系是:气病血必病,血病气必伤。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医在调治有关血与气的疾病的时候,就不会就血说血就气论气,而是治气也从治血入手,治血还从治气发端。

比如,对于脑梗阻的病人,看似血堵住了血管,中医认为是由于气不足而无力推动血液的正常流动而堵塞,所以,医治的思路不仅仅是化瘀血,而是使用“行气、化瘀”同时并进的疗法。比如有一剂名方叫《补阳还五汤》,就是主要治气虚血瘀导致的脑中风疾病,包括有语言謇色、口角流涎等症状。

中医治气血疾病的总体原则是,比如:气虚不能行血的时候,就补气行血;气滞血瘀的时候,则行气活血;气逆吐血的时候,则降气止血。

从阴阳的角度看,中国医学认为,血是有形的,属阴;气是无形的,属阳。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人死了,气也就找不见了。气没了,人也就死了。庄子就说过:人之生,气之聚也。气聚而有形,气散而无形。可见,气对人的重要意义。年轻人气足,动力强,就很少有心梗、脑梗发作的病例。年纪大了,气就不足了,气推动血的力量就不够了,因此,心脏就会缺血、大脑也会缺血,方方面面都会缺血。心梗、脑梗、任何梗都有可能发生。因此,保持住足够多的“气”,是我们中老年人健康、美丽的必要前提。

气不足在五脏六腑表现为各种的“梗阻”或者“下垂”,比如胃下垂,就是气虚过度的一种表现。在表面则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松弛,表现在脸部最重要的就是脸皮耷拉、眼角松弛、眼袋向下、抬头纹增加....很多中老年人虽然染发修甲拉皮压腿,但仍然“老态龙钟”,这一切的一切的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气”不足了,“气”兜不住脸庞上面的“皮”了。

懂得人体美容的人都知道,虽然在人体中很多地方都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校正和美化,但是唯有“脖颈”上的“皱皮”是没有办法通过手术的办法去拉平拉展拉光滑的,这是爱美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中老年人最大的缺憾之处。因此,很多爱美的女士多是采取围巾围脖高领衣着的方式去掩饰这一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以利用中医补气血的思路,就可以很好的抗早衰。

另外,绝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猛一下就站不起来,必须慢慢的抬胳臂抬腿伸腰,去完成这一动作,这都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缘故,这里的“力”,其实就是“气”不足了。以前反复提醒过大家,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最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举着东西、尤其是不要抱着孙子转身、扭腰,这样最最容易出现“腰椎间盘突出”,原因也就是气不足导致的血跟不上所致。

小结:气和血都是能够在全身上下满身游走的两个物质,一个看得见一个看不见,如影随形相依为命,两者不会一荣俱荣,但一定会一损俱损,气虚久了必然血虚,血亏的时间长了也一定会气虚。所以,说到底,还是要学会自己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糟蹋自己的身体,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运动…..只有此,才能在年龄大的时候推迟气虚血亏的来临。
#气血# 简单说一下“气和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