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网友问题:除湿气让出汗何解
- 老中医苏医生
- 2024-11-20 16:04:02
回答网友问题:除湿气让出汗何解?发烧捂汗何解?
这个疑问,是在我前几天发的“把汗等同于水,吃亏的就是身体”那篇文章,下面有个评论提出的,我一开始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后面转头一想,我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想,想不明白,但站在大众的立场去想就明白了。
中医习惯了辨证论治,什么病都得透过表象去看本质,但在大众的习惯大数法则、习惯概率法则,习惯了少数服从多数,既然考虑的方向是这样的,那么制定的标准就是服务这个方向,再紧跟着制定的解决方法也是服从于概率。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高血压怎么定呢?调研了一群人,发现80%(假设)在高压140时就会出现症状,所以就设定了140这条线就是高压线,至于那20%的人在140不出现症状的,不管了,这个标准制定之后,治疗就偱着这个标准,反正超过了140就得治疗,一辈子超过就一辈子吃药,
但如果20%的人里面我就是145才舒服,你非得压我140,我就手脚发麻,手脚无力,饭也吃不下,那要不要治?科学就告诉你一定要压,不压就有危险,吃了药手脚发麻,手脚无力,那是副作用,特异性不作数。
又好比身高,非有170才是合格的,达不到就说是矮小症,却无视这个能吃能喝,认知智力是正常,非得说要打生长激素。
大体化的“砖家”都喜欢这样搞,容易出成果,但是大多数人舒服关我什么事?我就是不舒服啊,就得治啊,医学就是要为全人类服务的,不是只为那80%的人服务,所以最后还得落地到个体上,所以中医对每个人都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治疗,才符合客观事实。
但大数人看到我自己出汗的湿气就是少了,我发烧了捂汗了就是退烧了,就推断出全部的人都应该湿气重就发汗,发烧就捂汗,全部人都得按这个来,不按就是不对。但仲景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的理念,你说谁更管用?自己领悟吧。
所以年轻壮实的人往往喜欢用麻黄汤、葛根汤发散,一剂药就退,但老年体虚的人你试试一剂麻黄汤,可能心就能跳到嗓子给你看,还退烧,命能保着就算不错了,所以老年阳虚、体虚的人,经常用四逆汤,小建中汤先保住里面的,就不能用发散的方法了。
通过“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我们发散思维来看,实人湿气重用攻邪的办法(发汗或利尿等),虚人湿气重用昨天说的补脾运健的方法(建其中)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如年轻人,身体健康,因一时环境湿或短时间大量吃寒湿食物,一时皮肤舒泄不力,出现荨麻疹,老百姓说湿气重了,瘙痒难忍,那么发出来就好(甚至有时候跑跑步出点汗就好了,发汗本身就是一种发散),
一般用五皮饮(云苓皮、陈皮、大腹皮、桑白皮、生姜皮)加减治疗,有热加丹皮、赤芍、遇寒发作加桂枝,以皮治皮。通了就好了。
但是如果气虚水肿,面色苍白、四肢乏力、呼吸短促、头晕、全身浮肿,那么用五皮饮就不好使了,一般要合上补中益气汤,才能把水肿去掉。说明通了还不行,还得把气补上。
如果阳虚水肿,下肢水肿明显、腰膝冷痛、畏寒嗜睡,脉沉迟等,就要用到真武汤,金贵肾气芄等,通了还不行,还得把阳补上。
还有昨天说的气血不足又湿气重,用陈夏四君子汤加减,都是建其中的方法呀,我这样就大家就明白了吧。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这个疑问,是在我前几天发的“把汗等同于水,吃亏的就是身体”那篇文章,下面有个评论提出的,我一开始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后面转头一想,我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想,想不明白,但站在大众的立场去想就明白了。
中医习惯了辨证论治,什么病都得透过表象去看本质,但在大众的习惯大数法则、习惯概率法则,习惯了少数服从多数,既然考虑的方向是这样的,那么制定的标准就是服务这个方向,再紧跟着制定的解决方法也是服从于概率。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高血压怎么定呢?调研了一群人,发现80%(假设)在高压140时就会出现症状,所以就设定了140这条线就是高压线,至于那20%的人在140不出现症状的,不管了,这个标准制定之后,治疗就偱着这个标准,反正超过了140就得治疗,一辈子超过就一辈子吃药,
但如果20%的人里面我就是145才舒服,你非得压我140,我就手脚发麻,手脚无力,饭也吃不下,那要不要治?科学就告诉你一定要压,不压就有危险,吃了药手脚发麻,手脚无力,那是副作用,特异性不作数。
又好比身高,非有170才是合格的,达不到就说是矮小症,却无视这个能吃能喝,认知智力是正常,非得说要打生长激素。
大体化的“砖家”都喜欢这样搞,容易出成果,但是大多数人舒服关我什么事?我就是不舒服啊,就得治啊,医学就是要为全人类服务的,不是只为那80%的人服务,所以最后还得落地到个体上,所以中医对每个人都辨证论治,进行个体化治疗,才符合客观事实。
但大数人看到我自己出汗的湿气就是少了,我发烧了捂汗了就是退烧了,就推断出全部的人都应该湿气重就发汗,发烧就捂汗,全部人都得按这个来,不按就是不对。但仲景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的理念,你说谁更管用?自己领悟吧。
所以年轻壮实的人往往喜欢用麻黄汤、葛根汤发散,一剂药就退,但老年体虚的人你试试一剂麻黄汤,可能心就能跳到嗓子给你看,还退烧,命能保着就算不错了,所以老年阳虚、体虚的人,经常用四逆汤,小建中汤先保住里面的,就不能用发散的方法了。
通过“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我们发散思维来看,实人湿气重用攻邪的办法(发汗或利尿等),虚人湿气重用昨天说的补脾运健的方法(建其中)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如年轻人,身体健康,因一时环境湿或短时间大量吃寒湿食物,一时皮肤舒泄不力,出现荨麻疹,老百姓说湿气重了,瘙痒难忍,那么发出来就好(甚至有时候跑跑步出点汗就好了,发汗本身就是一种发散),
一般用五皮饮(云苓皮、陈皮、大腹皮、桑白皮、生姜皮)加减治疗,有热加丹皮、赤芍、遇寒发作加桂枝,以皮治皮。通了就好了。
但是如果气虚水肿,面色苍白、四肢乏力、呼吸短促、头晕、全身浮肿,那么用五皮饮就不好使了,一般要合上补中益气汤,才能把水肿去掉。说明通了还不行,还得把气补上。
如果阳虚水肿,下肢水肿明显、腰膝冷痛、畏寒嗜睡,脉沉迟等,就要用到真武汤,金贵肾气芄等,通了还不行,还得把阳补上。
还有昨天说的气血不足又湿气重,用陈夏四君子汤加减,都是建其中的方法呀,我这样就大家就明白了吧。
以上说到中药,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