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易,古人的一点探索

  • 妖怪档案馆
  • 2022-12-17 18:18:50
关于周易,古人的一点探索。

朱悔庵先生曾和五公山人在城南散步,聊着聊着,两人忽然讨论起了“易”这个话题。
因为探讨得很深入,两人干脆坐在路边的大树下,激烈讨论了起来。
正说得投入,背后忽然传来说话声, 那声音道,
“二位所论,乃是术家的《易》,并非儒家的《易》。”

“奇怪了,你哪里来的?”
两人回头看看这个莫名插话的男人。
“哦,我啊,我在你们之前就坐在这里了,只是你们二人沉迷于讨论问题,没有注意到我罢了。”

两人点点头,倒是没有怀疑,见这人似乎见识不俗,于是拜问这人姓甚名谁。

“在下是江南的崔寅。今天住在城外的旅店里,因为天还没黑,所以出来走走,解解闷气。”

五公山人喜爱这人举止文雅,就也邀请他同坐,探究刚刚他提出的术家与儒家的说法。

————
崔寅也不推辞,侃侃而谈,
“圣人作《易》,通篇下来,其实说的都是人事,不是指天道,是为众人解惑的,不是讲给圣人听的。
因为圣人随心所欲不逾矩,本来就没有疑惑,何必要占卜定事呢?
只有众人,茫茫昧昧,对于事物的发展方向不了解,经常会遇到无法决断的矛盾之事。
所以圣人会用阴阳的此消彼长来示意人事的进退,让他们知道趋吉避凶罢了。
这就是儒家的主旨。

万事万物,不出阴阳之道,是后来之人推而广之,各自阐明其中一义。

杨简、王宗传阐发心学,这是佛家的《易》,源自王弼。
陈抟、邵康节推论先天之道,这是道家的《易》,源自魏伯阳。
方术家的《易》,推演于管辂、郭璞,源自焦延寿、京房。
这才是刚刚二位所探讨的《易》。

《易》之道,广大无边,无所不包,见智见仁,但是道理原是一贯的。
后人忘记了它的根本,反而以旁生的歧义为正宗。
这就变成圣人作《易》,只是为一两个上等智慧的人而设,就不是垂示于千万世的书,为千万人所共同理解的道理了。
 
“经”就是常,就是通常说的“道”,“经”也是径,是说众人共同走的道路,行的规矩。
《易》,曾经是《六经》之首,现在却将它说得神秘莫测,让人没办法理解,真是滑稽。

————
两人被他前所未闻的言辞倾倒,三人热烈讨论,一直聊到月亮高高悬挂于中天,还没尽兴。

二人询问起崔寅的行踪来历,他所言的大都是世外之语。
两人愈发倾倒,拜谢问,
“先生是隐居的儒士吗?”

崔寅微微一笑,
“打住,打住。
如果我真是隐士,那我连掩藏姓名隐匿踪迹都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让你们知道我的名字?
如果我真是儒士,那我去反躬自省,克己复礼都没时间做,怎么可能指手画脚来讲学?
世人所称颂的隐士儒士,都是些乌合之众。
我正因为厌恶这些人而到处躲来躲去呢,你们可千万别用这种称呼来玷污我的耳朵。”

说罢,崔寅剨的一声长啸,树叶随之纷飞,等两人再看时,原地的崔寅已经消失不见了。
两人这才知道,二人所见,并非人类。

妖怪档案馆

是一只寂寞的鬼吧
(旧文)
关于周易,古人的一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