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确定了冬至在农历的重要地位
- 风云梦远
- 2025-02-01 03:47:50
蛇年为什么有384天
其实农历闰年与生肖/地支无必然关联,并非所有“蛇年”都是384天,只是本次蛇年恰好是闰年(闰六月)。
按照(国标GB/T 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现代确立编排农历的规则如下:
1. 在计时系统上,以北京时间(东八区标准时间)为标准时间。这第一步其实是奠定了“日”的概念,这也是近代时区实行以来引入的标准。
2. 有了“日”的概念,必须将朔(月球和太阳的地心视黄经相等时刻,简单而言是月球刚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新月时刻”)所在的一天确定为初一,即一个农历月的第一日。由这一条,可以确定“月”的概念。
3. 月份编号为一月(正月)、二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腊月),循环使用,其中冬至节气所在的月称为农历十一月。
【这里确定了冬至在农历的重要地位】。而由于冬至完全是由地球公转和地轴倾角(黄赤交角)决定,而和月球无直接关联,因此冬至(包括整个二十四节气)都是农历的【阳历部分】。
所以农历实质上是兼顾了月相(阴历)和地球公转(阳历)的【阴阳合历】,而非纯粹只精确月相,而不精确考虑地球公转的【阴历】。
4. 若从某个十一月到下一个十一月之前,共计有13个农历月,则需要置闰,即【第一个】不包含【中气】的农历月是闰月,闰月的编号跟从其前一个月。
终于说到了置闰。由于单纯的农历月(月相阴晴圆缺的周期)是29.53天,12个农历月最接近地球公转周期(“一年”,365.2422天)长度,但也短了近11天。而两个冬至之间的长度也相当于地球公转长度(虽然可能有极小误差,但最多为分钟量级),因此可以想见,即使最初冬至和十一月初同步,冬至间的长度在累积约3年后就能“多塞下”一个月,就变成“13个月”。这时候为确保农历一年长度还和地球公转接近,兼顾“阴”(一个月接近月相周期)和“阳”(一年接近地球公转周期),就需要引入闰月。
此时无中置闰法是关键。所谓中即“中气”,即二十四节气里序号为偶数的节气(雨水、春分……冬至、大寒),因为它们最常出现在每个农历月中而得名。但随着误差的累积,如果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它的编号需要跟随前一个月。
以今年为例:
常规六月是公历的2025年6月25日-7月24日,中气包括大暑(六月廿八/2025年7月22日);下一个农历月由月相规则确定为7月25日-8月22日,但下一个中气——处暑是8月23日。所以这一个农历月没有中气,被确定为闰月;而月份名也跟随之前一个月(六月),被称为【闰六月】。
为什么用节气就能置闰?如果想到置闰的目的是用实际的一年(地球公转一圈)修正十二个农历月的误差,而二十四节气本质上就是根据地球公转确定的阳历,它的一次循环就是“一年”(回归年),就会不难想懂了。
最后,以十一月后两个月(不含闰月)作为岁首(正月),正式确立年的概念。这句似乎有点“废话”,但如果出现闰腊月/闰正月这种少见情况,就能避免歧义。
如果不注意每一条规则,就可能出现歧义误差。比如对于公历2033年对应的农历,曾有闰七月和闰十一月两种争论,如果只简单看“无中置闰”两种都有道理,但如果考虑【冬至节气必须在(普通的)十一月】,那就只有闰十一月合理。
从农历的编排也可以看出,它同时考虑了夜空中月相的阴晴圆缺,和节气所代表的大地季节流转和寒暑枯荣。也正是因为它们的相伴,我们才在浩瀚的时间长河里,寻找到自己渺小而坚定的坐标,将历法成为我们寄身一瞬、也编织创造一瞬的参照。
其实农历闰年与生肖/地支无必然关联,并非所有“蛇年”都是384天,只是本次蛇年恰好是闰年(闰六月)。
按照(国标GB/T 33661-2017)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现代确立编排农历的规则如下:
1. 在计时系统上,以北京时间(东八区标准时间)为标准时间。这第一步其实是奠定了“日”的概念,这也是近代时区实行以来引入的标准。
2. 有了“日”的概念,必须将朔(月球和太阳的地心视黄经相等时刻,简单而言是月球刚好位于地球和太阳中间的“新月时刻”)所在的一天确定为初一,即一个农历月的第一日。由这一条,可以确定“月”的概念。
3. 月份编号为一月(正月)、二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腊月),循环使用,其中冬至节气所在的月称为农历十一月。
【这里确定了冬至在农历的重要地位】。而由于冬至完全是由地球公转和地轴倾角(黄赤交角)决定,而和月球无直接关联,因此冬至(包括整个二十四节气)都是农历的【阳历部分】。
所以农历实质上是兼顾了月相(阴历)和地球公转(阳历)的【阴阳合历】,而非纯粹只精确月相,而不精确考虑地球公转的【阴历】。
4. 若从某个十一月到下一个十一月之前,共计有13个农历月,则需要置闰,即【第一个】不包含【中气】的农历月是闰月,闰月的编号跟从其前一个月。
终于说到了置闰。由于单纯的农历月(月相阴晴圆缺的周期)是29.53天,12个农历月最接近地球公转周期(“一年”,365.2422天)长度,但也短了近11天。而两个冬至之间的长度也相当于地球公转长度(虽然可能有极小误差,但最多为分钟量级),因此可以想见,即使最初冬至和十一月初同步,冬至间的长度在累积约3年后就能“多塞下”一个月,就变成“13个月”。这时候为确保农历一年长度还和地球公转接近,兼顾“阴”(一个月接近月相周期)和“阳”(一年接近地球公转周期),就需要引入闰月。
此时无中置闰法是关键。所谓中即“中气”,即二十四节气里序号为偶数的节气(雨水、春分……冬至、大寒),因为它们最常出现在每个农历月中而得名。但随着误差的累积,如果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它的编号需要跟随前一个月。
以今年为例:
常规六月是公历的2025年6月25日-7月24日,中气包括大暑(六月廿八/2025年7月22日);下一个农历月由月相规则确定为7月25日-8月22日,但下一个中气——处暑是8月23日。所以这一个农历月没有中气,被确定为闰月;而月份名也跟随之前一个月(六月),被称为【闰六月】。
为什么用节气就能置闰?如果想到置闰的目的是用实际的一年(地球公转一圈)修正十二个农历月的误差,而二十四节气本质上就是根据地球公转确定的阳历,它的一次循环就是“一年”(回归年),就会不难想懂了。
最后,以十一月后两个月(不含闰月)作为岁首(正月),正式确立年的概念。这句似乎有点“废话”,但如果出现闰腊月/闰正月这种少见情况,就能避免歧义。
如果不注意每一条规则,就可能出现歧义误差。比如对于公历2033年对应的农历,曾有闰七月和闰十一月两种争论,如果只简单看“无中置闰”两种都有道理,但如果考虑【冬至节气必须在(普通的)十一月】,那就只有闰十一月合理。
从农历的编排也可以看出,它同时考虑了夜空中月相的阴晴圆缺,和节气所代表的大地季节流转和寒暑枯荣。也正是因为它们的相伴,我们才在浩瀚的时间长河里,寻找到自己渺小而坚定的坐标,将历法成为我们寄身一瞬、也编织创造一瞬的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