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

  • 科学未来人
  • 2022-08-07 09:11:30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新闻里的老人住在16号楼,其他13、14、15号楼已经是历史建筑。郭永怀夫人李佩等人为此奔走多年,还有何泽慧等人。

这些楼都住过哪些人?李佩等人有过统计,请看申请信最后的签名,我们生物学的应该最熟悉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细胞实验生物学大佬贝时璋。

李佩的申请信:

“位于中关村中科院北宿舍区最中心的三幢楼:13、14、15,及其共北边的10、12楼,是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由美、英等国归来参加科教兴国、建设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居住密集的宿舍区。

我和郭永怀是1956年11月间住进13楼(当时排为26楼)的,同时入住的有张文裕、王承书一家,相继迁入的有:汪德昭、杨嘉墀、郭慕孙、陈家镛各家,在隔壁单元住的有刘崇乐、梁树权、熊庆来、林一、屠善澄、顾准等。

住在14楼的有:钱三强、何泽慧、钱学森、赵忠尧、秉志、戴芳澜、贝时璋、邓叔群、黄秉维、钱崇澍、陆学善、施汝为、罗常培(文学语言学家)等。

住在15楼的有:王淦昌、吕叔湘(语言学家)、柳大纲、恽子强、林镕、陈世骧、傅承义、李善邦、陆元九、蔡邦华、赵九章、叶渚沛、陆志伟、马溶之等户。

住在10、12楼及分散在5号、7号等楼的有陈芳允、叶笃正、彭桓武、胡世华、朱洪元、李荫远、李正武、王绶琯、冯康、谢家麟、陈能宽、王葆仁、关肇直、林同骥、钱人元、蒋明谦、冼鼎昌、蒋丽金、许国志、夏培肃、郑哲敏、陆启铿等户。

黄庄小区宿舍楼建成后,上列各户不少迁走,但唐敖庆、顾功叙、郑哲敏等先后迁入15楼,吕保纸、马世骏、郑作新、杨承宗等迁入14楼,刘光鼎、吴汝康等迁入13楼。

上列科学家几乎全部都是学部委员(后改为院士),将近一半是50年代由美国回来,他们都参加开创新中国不同领域的自然学科,撰写教材,与有关大专院校(如北大、清华、科大、北航等)兼课,培养研究生,为我国的科学、技术及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的国防建设争得了荣誉,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就有8人,为两弹一星研制做出贡献的还有多人。

1982年中央颁布的文物保护法中规定,对“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人与物要重点保护。最近中央又一再重申保护文物及名人故居。中关村这几幢楼是众多为科教兴邦建立功勋的科学家们的故居,历史不应忘记他们,不应忘记他们当年孜孜不倦、埋头书案的生活环境,使后代年青人在高楼大厦群中看到师祖辈当年的艰苦朴素创业心境,未始没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李佩

签字页:

我们认为保留中关村早年归国的老科学家们居住的几幢宿舍楼时,“科教兴国”既有现实意义,又能对后代的科技工作起到不忘历史、不忘师辈们艰苦创业精神的教育作用。

签名: 杨嘉墀 郑哲敏 贝时璋
陈家镛 吴承康 刘光鼎
屠善澄 严陆光
陈能宽 杨承宗
张涵信
科学人冷战科学史v光计划
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中科院老科学家蜗居13平老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