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化领域第一位女院士#:敢于“打抱不平”,与学术不端“叫板”
- 中国妇女报
- 2022-12-22 10:43:39
中国女性力量【中国生化领域第一位女院士:敢于“打抱不平”,与学术不端“叫板”】张树政,中国生化领域第一位女院士,出身书香门第,身材娇小、性格温柔,却又敢于“打抱不平”,与学术不端“叫板”。
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后,张树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复说,“自己贡献太小了”。她觉得自己当选,可能是因为在学术上比较“较真儿”。她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候选人简表中,有这样几句评语:“在参与科技社会活动中,严肃认真、严格把关,勇于向不正之风进行斗争,作出了成绩,得到学者们的好评。”
张树政担任过多家学术刊物主编,参与过许多项目的评审工作。有时,为了确认一项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她会查找数十篇文献佐证。即便对方“名气再大”,一旦发现问题,她也会指出来。当选院士后,张树政依旧“好抱打不平”。张树政说,“有些科技工作者则‘技高一筹’:在用作伪、抄袭、剽窃等手段侵占了别人的成果、获得了荣誉和奖励之后,进行了‘更深入’的工作——堂而皇之地进行国家级鉴定。”她强烈呼吁:“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向不正之风进行坚决斗争!”对侵占他人成果的现象认真清查处理,扶正压邪,绝不能养痈遗患,让真正的科学家被“窒息”。
张树政出身书香门第。在她的自传中,同学们曾这样描述她:“小孩树政,读书学理;嘻嘻哈哈,淘淘气气;打打闹闹,顽顽皮皮。”进入大学前,她的思想却发生了转变。她觉得国家贫弱,要发展工业才能富强,于是决定学化学,并如愿考进了燕京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不久,张树政从事教学和科研,后在1954年转入中科院菌种保藏委员会,在中国工业微生物学奠基人方心芳的指导下工作,走上了微生物生理生化研究之路。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先进仪器很少。为了把研究做下去,张树政多次尝试自制科研设备。一次,她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学习纸色谱及纸电泳技术,见到了滤纸电泳仪,但单位无力购买,她就和同事一起分析研究,决定动手做一台。最后仅用一台报废汽车的电瓶和发报机用直流电源,就做出了电泳仪。
20世纪50年代初,她在国内首先解决了当时中国酒精工业界争论不休的“不同种曲霉淀粉酶系”组成的问题,确定了黑曲霉的优越性,促进了我国酶制剂工业的大发展,为国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60年代,她和大家一起搞出了著名的“人造肉”——白地霉,并千方百计提高它的鲜味儿,以期解决老百姓吃肉难的问题;到80年代,她领导团队研究过20多种糖苷酶,其中不少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使她在工业微生物领域连续获得三项中科院科技成果。其中关于高产糖化酶的黑曲霉菌种研究,于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1年底,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张树政全票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成为我国生化领域第一位女院士。研究微生物酶30多年,张树政始终坚持自学,利用一切机会求师求教。
20世纪90年代,她在微生物糖苷酶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在国内开始了糖生物学研究。1993年起,张树政和全国各大学及科研单位的一批科学家,开始向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建议组织糖生物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此后,70多岁的她先后组织三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中国糖工程研究的发展。80多岁时,她又带领全国同行翻译《糖生物学》专著,并每天从早到晚逐字校对译稿。如今,在张树政寄予厚望的生命科学世纪,中国正快马加鞭地前进。她从查字典学外文看文献开始,率先开启的中国糖化学研究已经在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遍地开花。
张树政的治学格言是:活到老,学到老,自强不息。她说,“我一生都在干我自己喜欢的事,这是我最大的幸运。”(中国科学报)
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后,张树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复说,“自己贡献太小了”。她觉得自己当选,可能是因为在学术上比较“较真儿”。她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候选人简表中,有这样几句评语:“在参与科技社会活动中,严肃认真、严格把关,勇于向不正之风进行斗争,作出了成绩,得到学者们的好评。”
张树政担任过多家学术刊物主编,参与过许多项目的评审工作。有时,为了确认一项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她会查找数十篇文献佐证。即便对方“名气再大”,一旦发现问题,她也会指出来。当选院士后,张树政依旧“好抱打不平”。张树政说,“有些科技工作者则‘技高一筹’:在用作伪、抄袭、剽窃等手段侵占了别人的成果、获得了荣誉和奖励之后,进行了‘更深入’的工作——堂而皇之地进行国家级鉴定。”她强烈呼吁:“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向不正之风进行坚决斗争!”对侵占他人成果的现象认真清查处理,扶正压邪,绝不能养痈遗患,让真正的科学家被“窒息”。
张树政出身书香门第。在她的自传中,同学们曾这样描述她:“小孩树政,读书学理;嘻嘻哈哈,淘淘气气;打打闹闹,顽顽皮皮。”进入大学前,她的思想却发生了转变。她觉得国家贫弱,要发展工业才能富强,于是决定学化学,并如愿考进了燕京大学化学系。大学毕业不久,张树政从事教学和科研,后在1954年转入中科院菌种保藏委员会,在中国工业微生物学奠基人方心芳的指导下工作,走上了微生物生理生化研究之路。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先进仪器很少。为了把研究做下去,张树政多次尝试自制科研设备。一次,她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学习纸色谱及纸电泳技术,见到了滤纸电泳仪,但单位无力购买,她就和同事一起分析研究,决定动手做一台。最后仅用一台报废汽车的电瓶和发报机用直流电源,就做出了电泳仪。
20世纪50年代初,她在国内首先解决了当时中国酒精工业界争论不休的“不同种曲霉淀粉酶系”组成的问题,确定了黑曲霉的优越性,促进了我国酶制剂工业的大发展,为国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60年代,她和大家一起搞出了著名的“人造肉”——白地霉,并千方百计提高它的鲜味儿,以期解决老百姓吃肉难的问题;到80年代,她领导团队研究过20多种糖苷酶,其中不少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使她在工业微生物领域连续获得三项中科院科技成果。其中关于高产糖化酶的黑曲霉菌种研究,于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1年底,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张树政全票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成为我国生化领域第一位女院士。研究微生物酶30多年,张树政始终坚持自学,利用一切机会求师求教。
20世纪90年代,她在微生物糖苷酶研究的基础上率先在国内开始了糖生物学研究。1993年起,张树政和全国各大学及科研单位的一批科学家,开始向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建议组织糖生物学的科学研究项目。此后,70多岁的她先后组织三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中国糖工程研究的发展。80多岁时,她又带领全国同行翻译《糖生物学》专著,并每天从早到晚逐字校对译稿。如今,在张树政寄予厚望的生命科学世纪,中国正快马加鞭地前进。她从查字典学外文看文献开始,率先开启的中国糖化学研究已经在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遍地开花。
张树政的治学格言是:活到老,学到老,自强不息。她说,“我一生都在干我自己喜欢的事,这是我最大的幸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