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科研要扎根一线#
- 光明日报
- 2025-02-02 08:28:35
【搞好科研要扎根一线】我是这样做学问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平亚:1963年,我从四川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197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走出了决定一生命运的关键一步。当时,国家决定在四川中部打一口7000米的超深井,这是只有美、苏等大国才掌握的技术,仅凭国内已有技术根本无法实现。这是一个谁都没有把握的任务,报名者很少。我一直认为,科研工作就应该服务于行业发展,遇上这么一个机会,我当然不会放过。我主动报名,卷上铺盖,来到了钻井工地。
我是技术负责人,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我都抢着干,吃住都和井场同事在一起,夜晚翻译外文,查找资料,研究配方,白天和工人一起劳动。高温泥浆的抗温、抗盐、降粘、降失水等每一项指标都要达标,其中最难攻克的是地下不可预估的高温。既然高温难“抗”,那我们就“利用”高温,用高温改善泥浆的性能,控制和增强其热稳定性,这样就能做到井越深、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泥浆性能越好。1976年2月27日,我国第一口超深井“龙女寺基准井”成功完钻,井深6011.6米!那时候很多专家都为之惊异:这是奇迹!我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自信。
后来,我经常深入到油气一线现场搞科研、做学问,参与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泥浆攻关、聚合物攻关、井喷抢险等工作。可以说,中国凡是有油气的地方,都有我的足迹。扎根一线的好处在于,研究的问题来自生产现场,设想可以立即试验,成果可以直接转化。这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工作模式,让科研工作开展得很顺利,生产工作也因此受益。
网页链接
我是技术负责人,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我都抢着干,吃住都和井场同事在一起,夜晚翻译外文,查找资料,研究配方,白天和工人一起劳动。高温泥浆的抗温、抗盐、降粘、降失水等每一项指标都要达标,其中最难攻克的是地下不可预估的高温。既然高温难“抗”,那我们就“利用”高温,用高温改善泥浆的性能,控制和增强其热稳定性,这样就能做到井越深、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泥浆性能越好。1976年2月27日,我国第一口超深井“龙女寺基准井”成功完钻,井深6011.6米!那时候很多专家都为之惊异:这是奇迹!我收获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自信。
后来,我经常深入到油气一线现场搞科研、做学问,参与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泥浆攻关、聚合物攻关、井喷抢险等工作。可以说,中国凡是有油气的地方,都有我的足迹。扎根一线的好处在于,研究的问题来自生产现场,设想可以立即试验,成果可以直接转化。这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工作模式,让科研工作开展得很顺利,生产工作也因此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