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完全无需担心。目前确认影响为时太早——当前不确定性依然太大,当前分析最可能还是从同步轨道以外掠过地球而不撞击。2.2-2.3%只是目前初步分析的撞击概率,在每次观测更新后都有变动,远未成为定论
- 风云梦远
- 2025-02-08 05:49:27
研究发现一小行星7年后有概率撞地球小行星撞地球或相当于500个核弹
简要总结:
【日常生活完全无需担心。
目前确认影响为时太早——当前不确定性依然太大,当前分析最可能还是从同步轨道以外掠过地球而不撞击。2.2-2.3%只是目前初步分析的撞击概率,在每次观测更新后都有变动,远未成为定论,更无从谈及可能的撞击区域;这需要还需要更多的后续观测确认,大概率会是在加密观测后,在2032年前彻底排除撞击的可能性。
这颗小行星直径并非100米,而应为40-90米左右(估计中位55米),即使撞上也远不至于物种灭绝级事件。目前能做的是加大观测和提出预案阶段。】
————详细内容————
2024YR4是一颗典型的阿波罗型小行星,即绝大部分时段轨迹都在地球公转轨道之外,但小部分穿越过地球轨道并存在交点,是常见的近地小行星类型(图1/图2紫色为小行星轨迹,蓝色为地球轨迹)。
而它的编号里,2024Y代表是2024年12月下半月发现(拉丁字母除I与1类似而弃用外,其余从A-Y的24个字母按照顺序编号,每个编号代表半个月),R4则代表是第4轮次里,第17个(R)被发现的小行星—I同样由于和1类似被弃用,所以一轮共有25个字母编号。因而,2024 YR4是2024年12月下半月里,第117个被发现的小行星(25*4+17=117,“第0轮次”不需要数字编号)。
2.2-2.3%概率是怎么得出来的?
在发现这颗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后,模型就开始根据【目前已有的观测】计算可能的位置。但第一次观测只是【发现】它,对于一个运动中的天体,并不知道它后续会前往哪里,因而需要后续观测其位置【进一步确认它可能的轨迹】——普遍认为,需要至少三次观测才能对轨道有个较明确的判断,观测越多不确定度越下降。
但很不巧,由于发现这颗小行星时它正在快速远离地球(图3),亮度也在急剧下降,因而观测就变得难度上升和很有不确定性——目前列出了它在2032年12月22日的【所有可能性位置】(图4红点),可以看出它是一个长度比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直径(约77万千米)还长的区域,其中一小部分红点和地球重合或极度接近,这一部分就被视作了【撞击地球的可能】,而这部分红点目前占了2.2-2.3%;【而目前平均结果认为,它可能在当天距地球约22.3万千米处掠过(图5)——这个距离是同步轨道外数倍远,并不会撞击。】
随着后续观测次数增大,小行星位置不确定度也在明显下降,也将高度收束于平均位置附近;最近的观测其实已经排除了过半左右的“撞击可能”,但由于排除了更多“不会相撞的位置”,这导致概率出现了微小上升了——这在观测初期非常正常。随着不确定度后续进一步收窄,最可能的结果是地球完全排除在小行星可能的轨迹处之外,撞击概率会急剧下降至0%——先前被认为2036年撞击地球概率更高的“阿波菲斯”,【在2013年的观测就完全排除了可能性】。
目前,对“2024 YR4”的观测还在继续。 科学家发现,这颗小行星的轨道是椭圆的,现在正朝着远离地球的方向飞去,而且几乎是以直线运动远离地球,这给精确计算它的轨道带来了挑战。 未来几个月,这颗小行星会逐渐变得难以观测。 但欧洲空间局会继续协调,动用越来越强大的望远镜,包括位于智利的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来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
3. 【假设撞击会造成什么影响?(注意,这一步概率很低,但依然作为一个假想推测)】
目前它的直径更新为40-90m(但平均估计收束至54m)。这个规模的确的确超过最近五十年最大撞击事件(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事件,直径约20米),而和当前普遍认为引发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的小行星相当或略小。而目前普遍认为,6600万年前终结白垩纪、引发非鸟类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引发。
【因而,即使撞上地球,本次这颗小行星远不足以引发物种灭绝、也不至于引发全球规模的影响;但还是认为会对撞击地点(周边数千米)造成较严重影响。】如果在海域,需要注意中等规模海啸的可能性;如果在陆地,可能对城镇有直接破坏,在野外则需要注意较大规模野火。目前有对2032年12月22日星下轨迹的评估(图6,即小行星可能出现在这些区域正上方),但不确定度很大,仅供参考。
这也是联合国层面的行星安全协议得到应用的契机——从加密观测到是否决定采取相应措施。不过目前还只是加密观测、在国际天文/空间环境学家进行会议阶段
总之,这次事件最可能以加密观测后,确认不会撞击地球、概率归零告终;实际最可能在月球轨道内、同步轨道外侧通过。日常生活完全无需担心其影响。
简要总结:
【日常生活完全无需担心。
目前确认影响为时太早——当前不确定性依然太大,当前分析最可能还是从同步轨道以外掠过地球而不撞击。2.2-2.3%只是目前初步分析的撞击概率,在每次观测更新后都有变动,远未成为定论,更无从谈及可能的撞击区域;这需要还需要更多的后续观测确认,大概率会是在加密观测后,在2032年前彻底排除撞击的可能性。
这颗小行星直径并非100米,而应为40-90米左右(估计中位55米),即使撞上也远不至于物种灭绝级事件。目前能做的是加大观测和提出预案阶段。】
————详细内容————
2024YR4是一颗典型的阿波罗型小行星,即绝大部分时段轨迹都在地球公转轨道之外,但小部分穿越过地球轨道并存在交点,是常见的近地小行星类型(图1/图2紫色为小行星轨迹,蓝色为地球轨迹)。
而它的编号里,2024Y代表是2024年12月下半月发现(拉丁字母除I与1类似而弃用外,其余从A-Y的24个字母按照顺序编号,每个编号代表半个月),R4则代表是第4轮次里,第17个(R)被发现的小行星—I同样由于和1类似被弃用,所以一轮共有25个字母编号。因而,2024 YR4是2024年12月下半月里,第117个被发现的小行星(25*4+17=117,“第0轮次”不需要数字编号)。
2.2-2.3%概率是怎么得出来的?
在发现这颗小行星存在撞击地球的可能后,模型就开始根据【目前已有的观测】计算可能的位置。但第一次观测只是【发现】它,对于一个运动中的天体,并不知道它后续会前往哪里,因而需要后续观测其位置【进一步确认它可能的轨迹】——普遍认为,需要至少三次观测才能对轨道有个较明确的判断,观测越多不确定度越下降。
但很不巧,由于发现这颗小行星时它正在快速远离地球(图3),亮度也在急剧下降,因而观测就变得难度上升和很有不确定性——目前列出了它在2032年12月22日的【所有可能性位置】(图4红点),可以看出它是一个长度比月球绕地球公转轨道直径(约77万千米)还长的区域,其中一小部分红点和地球重合或极度接近,这一部分就被视作了【撞击地球的可能】,而这部分红点目前占了2.2-2.3%;【而目前平均结果认为,它可能在当天距地球约22.3万千米处掠过(图5)——这个距离是同步轨道外数倍远,并不会撞击。】
随着后续观测次数增大,小行星位置不确定度也在明显下降,也将高度收束于平均位置附近;最近的观测其实已经排除了过半左右的“撞击可能”,但由于排除了更多“不会相撞的位置”,这导致概率出现了微小上升了——这在观测初期非常正常。随着不确定度后续进一步收窄,最可能的结果是地球完全排除在小行星可能的轨迹处之外,撞击概率会急剧下降至0%——先前被认为2036年撞击地球概率更高的“阿波菲斯”,【在2013年的观测就完全排除了可能性】。
目前,对“2024 YR4”的观测还在继续。 科学家发现,这颗小行星的轨道是椭圆的,现在正朝着远离地球的方向飞去,而且几乎是以直线运动远离地球,这给精确计算它的轨道带来了挑战。 未来几个月,这颗小行星会逐渐变得难以观测。 但欧洲空间局会继续协调,动用越来越强大的望远镜,包括位于智利的 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VLT),来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
3. 【假设撞击会造成什么影响?(注意,这一步概率很低,但依然作为一个假想推测)】
目前它的直径更新为40-90m(但平均估计收束至54m)。这个规模的确的确超过最近五十年最大撞击事件(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事件,直径约20米),而和当前普遍认为引发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的小行星相当或略小。而目前普遍认为,6600万年前终结白垩纪、引发非鸟类恐龙灭绝的小行星撞击事件(希克苏鲁伯陨石坑),是一颗直径约10千米的小行星引发。
【因而,即使撞上地球,本次这颗小行星远不足以引发物种灭绝、也不至于引发全球规模的影响;但还是认为会对撞击地点(周边数千米)造成较严重影响。】如果在海域,需要注意中等规模海啸的可能性;如果在陆地,可能对城镇有直接破坏,在野外则需要注意较大规模野火。目前有对2032年12月22日星下轨迹的评估(图6,即小行星可能出现在这些区域正上方),但不确定度很大,仅供参考。
这也是联合国层面的行星安全协议得到应用的契机——从加密观测到是否决定采取相应措施。不过目前还只是加密观测、在国际天文/空间环境学家进行会议阶段
总之,这次事件最可能以加密观测后,确认不会撞击地球、概率归零告终;实际最可能在月球轨道内、同步轨道外侧通过。日常生活完全无需担心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