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聊经费】BlueSky上(是的...

  • 光头怪博士
  • 2025-02-10 07:07:28
【接着聊经费】BlueSky上(是的,科学家基本都跑到BlueSky上去了),德州大学Austin分校的天文学家和中老年网瘾患者Mike Boylan-Kolchin介绍说,美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经费合规产生今天这样强大的执念,是从小布什总统时期对“学术界腐败和浪费”的追责开始的。基本就是,为了确保公众的税金没有被乱花,我们花了更多的钱。。。

感觉这并不是学术界,而是官僚体系下的一个通病:想要实现一个可能看似很好的目标,但必须要“合规”地创造一个新的小官僚体系。。。但目前在公立的、联邦的、国家的科研体系里,如果缺少这层对“合规”的要求,也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在国内,我们很多时候报销差旅费必须要提供飞机的登机牌,是因为之前真的有蛀虫会买假机票报销骗钱;我们给学生每年发补助有次数和额度的限制,是因为有太多人渣会通过给学生发钱,然后再要回来一部分的方式赚钱。。。

至少对于缺少自主造血能力的基础科学研究,目前其实各国追求的都是一个官僚以及合规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

基于个人观点的几个Q&A:

- NIH大幅削减间接经费是不是意味着可以资助更多的项目?

理论上有可能,但有前提和Caveats:一个是总经费盘子不能削减,但我觉得共和党政府真正想做的还是削减经费;二是要适当提高每个项目的经费体量,因为有一部分钱肯定要算进直接经费了。再有就是,如果大学和科研机构不能真的把原来间接经费里臃肿低效的部分择出来进行优化,那么真的就会是一个“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问题。科学家被迫要承担更多管理工作,那用来做科学的时间必然下降。

资助更多项目是不是更好?其实也是一个问题。。。举个例子,国内国自然的面上项目,这些年竞争愈发激烈,但资助的项目前面十年里也在增多。只不过每一项拿到的钱从当年的70万,变成了今天的平均40多万。。。“购买力”严重下降,还不够雇一个博后。。。这个满足的是各个高校把“是否拿到面上?”作为人才评价和晋升体系指标的需求,但真的帮助科学家做好项目了吗?我觉得需要见仁见智。

- 断了来自政府的奶,难道不是会逼着科学家更有创造力地去寻找经费吗?不能鼓励企业多资助科学吗?

第一、科学家和诗人不太一样,就是苦难很难刺激出“创造力”。都不要说科研经费的削减或者科研管理的混乱造成的影响,房价上涨、通货膨胀、一次小规模的大学裁员,都足以说服很多科学工作者转行(我说的不是年轻人不选择读博,那是另一个问题)。毕竟人是要吃饭的。

第二、如果你认为基础研究,无论是自然科学、数学、社会科学,还有意义的话,那也应该认可“学术界”存在的价值。无论你觉得你们这个小圈子多“Bubble”、多“精英主义”,学术界的自主选题和自我管理系统(比如,同行评议、学术会议等等)是推动研究的基础,而且目前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法。这个生态系统就是会很依赖公立经费的供血。

美国已经是全世界资本资助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做得最好的国家了。我们经常强调,在这方面,天文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医学显然做得更好,但毕竟有医院这种社会服务型机构存在,不是单纯的基础科研),从19世纪末期开始,一批批美国资本家投入天文学设备的建设,在40年的时间里把美国天文学带到了稳坐世界第一的位置。卡耐基、洛克菲勒这些人尽皆知的富豪都曾是天文学的重要资助者。直到今天,Sloan基金会、Keck基金会、Kavli基金会、Simons基金会等等,依然是重要的科研经费来源。这些都是非常好,也是值得学习的。但从整个科研生态系统的角度看,这些来源目前依然只能是辅助。。。而且很难保证对一个项目的长期、稳定的支持。后者是敢于开展“大科学”的基础。

而在天文这种“人畜无害”(或者说没什么用)的领域之外,过分强调企业、某基金会、某富豪作为经费来源,很容易造成研究内容变得不再独立、受到企业利益关系、政治观点的影响等等。想想看有多少拿着企业赞助作出了“香烟不致癌”、“吃糖多了对身体无害”、“化石燃料也很清洁”研究结果的项目就知道了。。。
【接着聊经费】BlueSky上(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