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题分离」的一些深度思考...

  • 赵丹赵丹喵
  • 2025-02-26 05:21:36
对「课题分离」的一些深度思考:

几年前看《被讨厌的勇气》似懂非懂,这几年在人际关系上吃了大苦头且持续做题,真的觉得课题分离这四个字学问太深了。它甚至可以说是解开很多人心理问题和事业问题的关键钥匙。

比如说很多人常年抑郁和能量低,是因为身边有些人在持续干预自己的课题,「自我」不断被挤压和控制,又没办法通过攻击性来释放这种挤压,这些攻击就转而向内消耗自己。

比如很多人在事业上无法前进破局赚更多钱,是因为耽误了太多精力在干预他人课题上,过度拯救 / 背负别人生命 / 主动承担他人苦难 / 被愧疚感绑架而主动束缚自己。这些人的剧本往往是,切断一些关系,行动力和勇气自动回归,属于自己的人生局面就打开了。

——

用一句话来说说我理解的课题分离:别人的苦跟我没有关系,我的苦跟别人没有关系。

第一点,不要过度缠绕到别人的苦难之中,哪怕这个人是你的亲人、伴侣、最好的朋友。

这一点整不明白的人,常见的剧情有:

出门旅行不敢发朋友圈,觉得妈妈在家那么辛苦,自己不配活得这么快乐。爸爸身体不好还整天抽烟喝酒,发愁的要命想着要怎么劝爸爸和救爸爸。家长过度担心孩子的成长,多玩了两盘游戏就觉得孩子人生要废了。那个怎么都找不到工作的朋友,你每天心急如焚地给ta推送各种求职信息,就差没亲自帮ta投简历和面试了。

课题分离并不是教我们变得冷漠(我们的文化里对“冷漠”和“自私”有太多的评判,仿佛只有自我牺牲才是高尚和值得歌颂的)。课题分离的意思是,你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跟对方互动的每个行为,都要严格遵守一个无形的「界限」。帮到一定程度是善良,越过这个界限就开始干涉他人课题了。

我画了个图来表示这种感觉。中间那条线就是课题分离的线。它一种非常模糊、微妙、在现实中不存在,只能通过感知去建构起来的界限。如果非要说的话,我觉得它代表了某种「能量缠绕」。你的情绪,关心,忧虑,控制欲,是否跟其他人的挣扎,沮丧,消极,懒惰「纠缠」在一起了。

一个人如何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力?其实最本质、最深刻的方法,是高能量影响低能量。用吸引,而不是生拉硬拽的方式,帮助你在意的人脱离苦难。生拉硬拽,就是所谓的背负和过度拯救,徒然消耗你自己的能量,被拯救的人则感受到的是违背自己意愿的逼迫和控制,哪怕他们暂时走了出来,也只是依靠你的力量,而并没有生长出自己的力量。

吸引的意思是,请你尽量让自己活出来,让自己发光。接下来,对于那个你想影响的人,用轻盈的方式去建立信任,去给予一些温暖和爱。这种「连接」一旦建立,如果时机到了,对方会自动向你靠近,去拿你当做一个范本,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否可以有其他可能。这种自发的改变意愿一旦产生,课题解决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

第二点,我的苦跟别人没有关系。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觉得“别人的苦跟我有关系”,一定要去背负和拯救的人,往往自己是个打落牙齿活血吞的性格,轻易不跟别人诉苦,导致别人都觉得自己很强大。那些觉得“我的苦跟别人有关”的人,则很容易陷入受害者心态,自己觉得自己很强大,别人帮自己都是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内核虚弱,自身根本没有力量。

前一种人的课题是信任和依赖,后一种人的课题是独立和控制。

我发现很多中国式家庭都有这样一套剧本:一个自身从农村打拼到大城市的爸爸/妈妈,一定要将在老家的弟弟/妹妹也带出来,供ta读书,给ta找工作,但最后跟这个弟弟/妹妹还反目成仇了。一个觉得对方不知感恩,一个觉得对方亏待了自己。更无奈的是,这个家庭的下一代,往往还是会有人重复这个剧本,一定要在生活里找一个人去玩这个“施与受”的角色扮演游戏。

那个“受”的人,一旦产生了依赖的习性,就会觉得在危机时期有人帮助自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的注意力总是向外的。任何时候有痛苦都马上找人倾诉和拯救,也因为他们身边有一些过度给予的人,让他们这些倾诉都能受到回应,这就好像一个已经对甜食上瘾的人,住到了巧克力店里一样——他们一辈子也戒不掉甜食了。

这种“瘾”一旦产生,在倾诉/索取/求助得不到满足时,巨大的嗔恨和怨念就会产生。上一次你给了我钱的,凭什么这次就不给了?之前说要找工作的,怎么现在又不管我了?这些人往往非常擅长表达情绪,有一点不满都要发泄出来,用情绪来制造戏剧冲突,成为了他们达到自己目的的人生武器。

对这些人来说,真正的觉醒和成长,几乎只能发生在所有的“拯救者”都离开不再演了后,才能真正学会自我负责,开始获得独立创造生活的力量。

(啊啊啊啊想表达的太多了!下一次继续这个话题哈哈哈!一边写一边总结出了我最近观察到的很多有趣故事背后的底层逻辑!开心!!欢迎加我微信讨论呀zhaodanmiao425)
对「课题分离」的一些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