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定事情就是这个人没用

  • 大花花奶奶
  • 2025-03-11 14:42:43
为什么你极力防御的,就是你泛滥的?
上篇微博和星球都有人问这个问题,我展开说说好了。
先说防御,指的是心理防御机制。

婴语打个比方,当你小时候搞不定事情,爸妈就骂一点用都没有。
长大了你就特别能干,甚至可能很优秀,并且很难开口去求人帮忙。
你以为是自己特别独立吗?
Nonono,这就是用【过度独立】掩盖展示脆弱的恐惧。
童年总是被骂没用,这种感觉太无助了太痛苦了。
为了不再体会到没用,于是呢你就慢慢生长出一种让自己不再体会痛苦的办法:
给你小心心你认同了父母的【搞不定事情就是这个人没用】的看法,并且内化成了自己的超我。
于是你变成了一个看似“特别有用”的人。
而这个有用,并不是真的,只是恐惧趋势你能离“无用”,能有多远离多远罢了。
这种人特别容易在自己能力的边界破防,这又把此时此刻打入了被评价的童年。
这可太难受了!
于是呢,你在恐惧驱使下,不断积累自己“有用”的资本。
真是一个被防御机制驱策的可怜小木偶!

那在这个例子里,极力防御的是“无用”,而内心泛滥的,恰恰是对这种强烈的无能感的恐惧罢了。
另一个例子是,我们常常半开玩笑的话:“恐同即深柜”,也正好验证了这一点:极力防御的是“同”,而内心泛滥的恰恰是“生怕别人知道自己一直被同吸引”,这不是深柜是什么呢?

正是因为内心太泛滥了,你才恰恰想把这种泛滥挡起来,这就是内心防御机制的来源。
关于心理防御机制,它有压抑、否认、退行、反向形成、合理化…等等很多种,有兴趣的宝子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科普。

给你们坦白我的防御机制吧:我很怕离别,这和我小时候成长经历有关。
小时候我妈妈因为出国学医,我童年是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的,爷爷奶奶在另一个城市。
我爸爸是个很传统的中国男人,不会表达,包括表达爱。
于是爸爸把我带回他的老家,爷爷奶奶家的时候,还给我带上了我的衣服和玩具。
我以为是去爷爷奶奶家玩的,并不知道是要在那住几年,或者说小小的我还听不懂爸爸是这么安排的。
爸爸走了以后呢,我也没反应过来,直到几天过去了,奶奶收拾我的东西,问爸爸有无给我带书包,还是她需要另买。
我就很纳闷为什么要另买,奶奶告诉我爸爸走了,到了暑假再来。
我才明白我好久好久都看不到爸爸,也看不到妈妈了。

那种忧伤在我的童年里一直弥漫开,我长大了才知道那叫被抛弃的感觉。
后来我妈从日本回国了,就全家团聚,我和爸爸妈妈住了,再过几年爷爷奶奶也搬来一起团聚。
虽然爸爸妈妈没有一个人抛弃我,爷爷奶奶也对我非常好,但是不得不说,他们真的没有把告别对我做得很丝滑。
很遗憾,可是那个年代谁懂儿童心理呢?他们没操作好也情有可原。
就连我知道这是一门学科的时候,我都已经二十多岁了。

这里面没有任何一个人有错:我妈响应号召公派出国,何错之有;我爸能力有限,一个人照顾不了小小的我,何错之有;爷爷奶奶更是给了我他们能给的最多,甚至因为照顾我,没法给我爸的妹妹我姑带孩子,爷爷奶奶何错之有。
我长大以后,会害怕分别,害怕到毕业典礼都不敢去参加,害怕搬家,害怕同学聚会和离开,甚至好朋友的去世,会让我好几年每每想起就痛哭。
还有比如我基本没有换过老师,一个课题同一个老师,我至少是几年起步,十几年同一个老师也有,不更换给我安全感。
我成年以后,直到现在,还在努力修通这个分别的功课。
当然咯因为多年深入觉察和学习,我已经可以让分别不会像过去一样,给我带来强烈困扰。
我已经努力在做好滋养自己的功课:自己可以接住这个孤零零的自己,就不会那么害怕全世界剩我一人了。
它现在之于我,更像是淡淡的失落和忧伤,学习去接纳“天下无不散筵”这个事实。

列举的这些害怕,正是极力防御分别的原因。
这里极力防御分别,就是我内心泛滥的抛弃感的写照。
所以呢,让我们发现有人在极力防御着什么,说明ta的内心一定泛滥着什么,需要掩盖,生怕别人知道。
兔子极力防御失败,就是内心泛滥着虚弱。
兔子极力防御懒惰,就是内心泛滥着休息的渴望。
兔子极力防御自私,就是内心恰恰住着一个自私鬼啊。
搞不定事情就是这个人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