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新恐龙
- 江氏小盗龙
- 2025-03-27 21:11:52
【2025新恐龙】长有两只爪子的镰刀龙类
奇妙生物圈恐龙古生物新知
双爪龙(Duonychus),属名来自于拉丁语中的“duo”(意为“两”)和古希腊语中的“ὄνυξ”(意为“爪子”),其模式种名为察氏双爪龙(Duonychus tsogtbaatari),种名献给蒙古古生物学家希什杰夫·察巴塔尔(Khishigjav Tsogtbaatar,图3)。双爪龙属于镰刀龙类,发现于蒙古国境内的巴彦思楞组(Bayanshiree Formation)地层,时代为距今距今9600万至9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
双爪龙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它前肢上独特的双爪架构以及爪子上保存下来的角质鞘。双爪龙所属的镰刀龙类是非常有特色的恐龙家族,其代表物种镰刀龙(Therizinosaurus)更是因为《侏罗纪世界3:统治》(Jurassic World: Dominion)出镜并在最后绝杀南方巨兽龙而名声大噪,其大杀器便是前肢三指及三个大爪子(图2)。
双爪龙的发现颠覆了镰刀龙类传统的三指结构,因为其前肢上只有两指(指式尾2-3-0),这也是镰刀龙类中首次发现(图4、5)。双爪龙的两指是其第一指和第二指,第三指退化,这也成为其属名的来源。
双爪龙另一个引人瞩目之处保存下来的角质鞘,尽管恐龙爪子上的角质鞘是普遍存在的,但双爪龙的角质鞘还是在非鸟恐龙化石中被首次发现,可以看到角质鞘长度等于爪子的40%,而且有120°的弯曲(图6)。角质鞘的保存表明双爪龙的爪子适于抓握树干树枝,方便其取食,其他镰刀龙类的爪子也可能有相似的外形及功能。
双爪龙的化石包括有部分背椎、荐椎和尾椎,此外还有较完整的前肢和腰带结构。根据化石判断,其体长约4米,体重260千克,并非大型恐龙。系统发育分析则表明,其与中国发现的南雄龙(Nanshiungosaurus)、肃州龙(Suzhousauru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图9)。
古生物学家认为:双爪龙前肢手指的减少并非退化,而是因为特定功能需求而导致的。有趣的是,在发现其化石的地层中,还发现了同属于镰刀龙类的死神龙(Erlikosaurus)和慢龙(Enigmosaurus),它们依然拥有三指结构,所以巴彦希雷组的镰刀龙类因为食性和习性差异占据不同生态位,导致出现了高度分化(图8)。
参考资料:
Kobayashi, Yoshitsugu; Zelenitsky, Darla K.; Fiorillo, Anthony R.; Chinzorig, Tsogtbaatar (2025-03-25). "Didactyl therizinosaur with a preserved keratinous claw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iScience. 0 (0). doi:10.1016/j.isci.2025.112141. ISSN 2589-0042.
图片来自网络及论文,侵删
奇妙生物圈恐龙古生物新知
双爪龙(Duonychus),属名来自于拉丁语中的“duo”(意为“两”)和古希腊语中的“ὄνυξ”(意为“爪子”),其模式种名为察氏双爪龙(Duonychus tsogtbaatari),种名献给蒙古古生物学家希什杰夫·察巴塔尔(Khishigjav Tsogtbaatar,图3)。双爪龙属于镰刀龙类,发现于蒙古国境内的巴彦思楞组(Bayanshiree Formation)地层,时代为距今距今9600万至9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
双爪龙最引人关注的便是它前肢上独特的双爪架构以及爪子上保存下来的角质鞘。双爪龙所属的镰刀龙类是非常有特色的恐龙家族,其代表物种镰刀龙(Therizinosaurus)更是因为《侏罗纪世界3:统治》(Jurassic World: Dominion)出镜并在最后绝杀南方巨兽龙而名声大噪,其大杀器便是前肢三指及三个大爪子(图2)。
双爪龙的发现颠覆了镰刀龙类传统的三指结构,因为其前肢上只有两指(指式尾2-3-0),这也是镰刀龙类中首次发现(图4、5)。双爪龙的两指是其第一指和第二指,第三指退化,这也成为其属名的来源。
双爪龙另一个引人瞩目之处保存下来的角质鞘,尽管恐龙爪子上的角质鞘是普遍存在的,但双爪龙的角质鞘还是在非鸟恐龙化石中被首次发现,可以看到角质鞘长度等于爪子的40%,而且有120°的弯曲(图6)。角质鞘的保存表明双爪龙的爪子适于抓握树干树枝,方便其取食,其他镰刀龙类的爪子也可能有相似的外形及功能。
双爪龙的化石包括有部分背椎、荐椎和尾椎,此外还有较完整的前肢和腰带结构。根据化石判断,其体长约4米,体重260千克,并非大型恐龙。系统发育分析则表明,其与中国发现的南雄龙(Nanshiungosaurus)、肃州龙(Suzhousaurus)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图9)。
古生物学家认为:双爪龙前肢手指的减少并非退化,而是因为特定功能需求而导致的。有趣的是,在发现其化石的地层中,还发现了同属于镰刀龙类的死神龙(Erlikosaurus)和慢龙(Enigmosaurus),它们依然拥有三指结构,所以巴彦希雷组的镰刀龙类因为食性和习性差异占据不同生态位,导致出现了高度分化(图8)。
参考资料:
Kobayashi, Yoshitsugu; Zelenitsky, Darla K.; Fiorillo, Anthony R.; Chinzorig, Tsogtbaatar (2025-03-25). "Didactyl therizinosaur with a preserved keratinous claw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Mongolia". iScience. 0 (0). doi:10.1016/j.isci.2025.112141. ISSN 2589-0042.
图片来自网络及论文,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