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着vivo X200的眩光问题我...
- 木析AlexanDENG
- 2024-10-31 19:18:14
近期围绕着vivo X200的眩光问题我本来是不打算再聊了。
但看到讨论越来越激烈,所以还是打算在这里细说一下:
专业用户和普通消费者对同一个问题产生截然相反的认知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上来就把所有的不同认知归位“恰饭”“收钱”“洗地”是极为愚蠢的思维方式,不仅拒绝了事物本来就具有的多样角度,更拒绝了自我认知的进步。
比如数码博主们总会为超声波指纹摇旗呐喊,但你看市场的反馈结果,就是短焦指纹甚至侧边指纹都有着不小乃至更好的市场份额和销售表现。你能说数码博主们推广短焦指纹是错的吗?是收钱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在为他们认为的更好体验发声而已,即使和市场表现不符,也不应否定他们的价值。
每个细分群体为自己的理解而做出表达,这是构建完整市场反馈的必要步骤。
摄影师群体的声音也是一样。
1.具体到眩光这件事,这次一个特别典型的现象是:摄影师群体无一有疑。
借着最近接连多次的发布会线下见面的机会,我至少当面问了超过10位摄影师/摄影博主;也在线上与很多朋友沟通,无一例外的是,大家都没发觉X200的眩光问题。我们回看自己拍摄的照片,也没有一张出现了网上铺天盖地的“夸张的眩光”。
这就是刚才说到的,摄影师群体和普通用户的一个不易察觉的认知差;或说因实践经验的巨大差距带来的理解差别——对于摄影师来说,眩光是所有镜头天然具备的特性,是一种可避可用的器材特征。
这基于一个下文再讲的基本原理,即:没有任何器材可以完全消除任何角度/任何强度/任何光源形状的眩光;
也基于此,摄影师群体在多年长期使用多种镜头的过程中,已经培养出了或规避,或运用眩光的基本能力,堪称肌肉记忆。
当我们看到镜头里出现不理想的眩光时,我们会像看到主体前有遮挡物,模特脑后长了树,玻璃面前穿了帮一样,运用肌肉记忆去迅速规避。拍摄前的构图本就是一个不断微调相机的过程,不论是规避路人、多余元素、还是调整光线角度,摄影师在按下快门前都在高速刷新当前的拍摄角度;这类似于你在泳池里会下意识踩水让自己悬浮,你骑自行车会全自动调整平衡。
摄影看起来是个动脑子的过程,但其实也是个动手动脚的手艺过程——其中的许多基础操作,早已形成肌肉记忆,让摄影师能瞬间完成调整。
所以规避难看的眩光,运用好看的眩光,其实早已成为拍摄的基础。
而眩光,也如同镜头的焦距、色彩风格、焦外光斑一样,成为一种镜头自身的特征。
所以我看到一句话就觉得好笑“这眩光100%复现”。
当然了,眩光作为镜头的特征属性,只要条件不变,不能复现那才是见鬼了;
你能想象某一直镜头在同样的对焦距离+同样的光圈下,焦外光斑形状却一直在变吗?
2. 既然聊到了规避眩光和运用眩光,那么就必须再科普一下眩光的成因和驾驭它的方式。
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摄影中运用的光学系统,并没有在100%追求人眼,没有在追求绝对的完美无瑕。
理工做题思维很容易以一个“绝对理想”的状态为目标,类似“绝对光滑”“完全绝缘”“阻力位零”。
但是在摄影界,那些看起来不够理想、违背人眼的特质,早已成为画面风格。
比如远超人眼的浅景深虚化效果,比如慢动作镜头,比如超广角/鱼眼镜头的形变,比如镜头的眩光,比如推拉变焦。
这些由镜头带来的,不符合人眼观测的画面效果,其实已经成为了画面语言的一部分,并且是我们审美的对象。如果你接受上述其他镜头效果,那你也不应该认为眩光就是什么纯粹的缺陷。
眩光是一种镜头特征。
是因为真实世界的物理镜头无法100%透光、镜筒内壁无法100%吸收光,从而导致光线在光学系统中多次反射最终投射到传感器而作用于成像的光学现象——以至于这种现象经过电影/摄影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平面/电影摄影师们会根据拍摄需求使用产生更低,更多,或者更别致眩光的镜头来开展工作。
而根据原理我们可以得知,当光学系统不变时,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眩光,取决于光源强度/形状/波长+照射角度+曝光量+光圈大小+对焦距离+画面本底明暗等八九个变量的组合,您随便抽一个变量出来想想就知道,这样的组合在实际生活中是无穷的。
因此摄影师只能在每张照片拍摄前,根据当前取景画面的眩光状况,去决定如何规避/削弱/利用眩光——注意,每次拍摄时的角度和光线条件都会组合出不同的眩光状态。我们只知道逆着强光会大概率产生眩光,但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出当前光线组合下的眩光会长什么样——哪怕这只镜头已经用了很久。
眩光就像是鬼魅一样,随着外部条件时刻变化,只有它出现后,我们运用经验去迅速把控——可能是调整一丢丢拍摄角度,可能是调整遮光斗/遮光罩的角度,可能是等一朵云用一片叶子去遮挡,总之,出来了再说,出来了就好说。
但有一种眩光,是我们尽可能去规避的,那就是鬼影。
鬼影Ghosting——这是最糟糕的,对画面破坏最大的:鬼影的特征是——所有在【画面中】的强光源都会以光轴为对称轴在对称位置形成自己的伪相,所以必须尽最大可能规避。但现实生活中强如太阳光,差如iPhone,一样无法避免。而变形宽银幕镜头更是彻底摆烂,利用自己的拉丝特性连带鬼影一起制造画面风格。
3. 眩光一直是审美的对象,也是镜头的重要风格。
适马在去年推出了35mm 1.4 Classic版本,专门运用更加“古典”的镀膜技术和镜组设计来构造梦幻的眩光效果;宾得也发布了FA 50mm f1.4复刻版本,提供更美丽的彩虹眩光。
而摄影爱好者们更是对老镜头的不同眩光风格津津乐道,甚至给眩光取名,典型的“彩虹环”“孔雀羽”以及各种“圣光”。
《沙丘2》更是直接用具备超强旋转焦外和全开时弥散光晕的Helios-44-2拍摄了诸多画面。
更不用说变形宽银幕镜头的著名拉丝眩光,可谓是科幻片/动作片导演们的必备。
事实上在人像拍摄中,运用眩光制造氛围感,也一直是一个基本课题。每一位拍摄逆光人像的摄影师,都要学会运用好或flare或veiling来制造画面美感。
眩光这个东西,在2024年这个手机相机领域都极为成熟的时间点上,已经不该是打着光去拼命找寻的所谓产品缺陷。
木析影像杂谈
但看到讨论越来越激烈,所以还是打算在这里细说一下:
专业用户和普通消费者对同一个问题产生截然相反的认知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上来就把所有的不同认知归位“恰饭”“收钱”“洗地”是极为愚蠢的思维方式,不仅拒绝了事物本来就具有的多样角度,更拒绝了自我认知的进步。
比如数码博主们总会为超声波指纹摇旗呐喊,但你看市场的反馈结果,就是短焦指纹甚至侧边指纹都有着不小乃至更好的市场份额和销售表现。你能说数码博主们推广短焦指纹是错的吗?是收钱吗?当然不是,他们只是在为他们认为的更好体验发声而已,即使和市场表现不符,也不应否定他们的价值。
每个细分群体为自己的理解而做出表达,这是构建完整市场反馈的必要步骤。
摄影师群体的声音也是一样。
1.具体到眩光这件事,这次一个特别典型的现象是:摄影师群体无一有疑。
借着最近接连多次的发布会线下见面的机会,我至少当面问了超过10位摄影师/摄影博主;也在线上与很多朋友沟通,无一例外的是,大家都没发觉X200的眩光问题。我们回看自己拍摄的照片,也没有一张出现了网上铺天盖地的“夸张的眩光”。
这就是刚才说到的,摄影师群体和普通用户的一个不易察觉的认知差;或说因实践经验的巨大差距带来的理解差别——对于摄影师来说,眩光是所有镜头天然具备的特性,是一种可避可用的器材特征。
这基于一个下文再讲的基本原理,即:没有任何器材可以完全消除任何角度/任何强度/任何光源形状的眩光;
也基于此,摄影师群体在多年长期使用多种镜头的过程中,已经培养出了或规避,或运用眩光的基本能力,堪称肌肉记忆。
当我们看到镜头里出现不理想的眩光时,我们会像看到主体前有遮挡物,模特脑后长了树,玻璃面前穿了帮一样,运用肌肉记忆去迅速规避。拍摄前的构图本就是一个不断微调相机的过程,不论是规避路人、多余元素、还是调整光线角度,摄影师在按下快门前都在高速刷新当前的拍摄角度;这类似于你在泳池里会下意识踩水让自己悬浮,你骑自行车会全自动调整平衡。
摄影看起来是个动脑子的过程,但其实也是个动手动脚的手艺过程——其中的许多基础操作,早已形成肌肉记忆,让摄影师能瞬间完成调整。
所以规避难看的眩光,运用好看的眩光,其实早已成为拍摄的基础。
而眩光,也如同镜头的焦距、色彩风格、焦外光斑一样,成为一种镜头自身的特征。
所以我看到一句话就觉得好笑“这眩光100%复现”。
当然了,眩光作为镜头的特征属性,只要条件不变,不能复现那才是见鬼了;
你能想象某一直镜头在同样的对焦距离+同样的光圈下,焦外光斑形状却一直在变吗?
2. 既然聊到了规避眩光和运用眩光,那么就必须再科普一下眩光的成因和驾驭它的方式。
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摄影中运用的光学系统,并没有在100%追求人眼,没有在追求绝对的完美无瑕。
理工做题思维很容易以一个“绝对理想”的状态为目标,类似“绝对光滑”“完全绝缘”“阻力位零”。
但是在摄影界,那些看起来不够理想、违背人眼的特质,早已成为画面风格。
比如远超人眼的浅景深虚化效果,比如慢动作镜头,比如超广角/鱼眼镜头的形变,比如镜头的眩光,比如推拉变焦。
这些由镜头带来的,不符合人眼观测的画面效果,其实已经成为了画面语言的一部分,并且是我们审美的对象。如果你接受上述其他镜头效果,那你也不应该认为眩光就是什么纯粹的缺陷。
眩光是一种镜头特征。
是因为真实世界的物理镜头无法100%透光、镜筒内壁无法100%吸收光,从而导致光线在光学系统中多次反射最终投射到传感器而作用于成像的光学现象——以至于这种现象经过电影/摄影行业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平面/电影摄影师们会根据拍摄需求使用产生更低,更多,或者更别致眩光的镜头来开展工作。
而根据原理我们可以得知,当光学系统不变时,画面上会出现什么样的眩光,取决于光源强度/形状/波长+照射角度+曝光量+光圈大小+对焦距离+画面本底明暗等八九个变量的组合,您随便抽一个变量出来想想就知道,这样的组合在实际生活中是无穷的。
因此摄影师只能在每张照片拍摄前,根据当前取景画面的眩光状况,去决定如何规避/削弱/利用眩光——注意,每次拍摄时的角度和光线条件都会组合出不同的眩光状态。我们只知道逆着强光会大概率产生眩光,但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出当前光线组合下的眩光会长什么样——哪怕这只镜头已经用了很久。
眩光就像是鬼魅一样,随着外部条件时刻变化,只有它出现后,我们运用经验去迅速把控——可能是调整一丢丢拍摄角度,可能是调整遮光斗/遮光罩的角度,可能是等一朵云用一片叶子去遮挡,总之,出来了再说,出来了就好说。
但有一种眩光,是我们尽可能去规避的,那就是鬼影。
鬼影Ghosting——这是最糟糕的,对画面破坏最大的:鬼影的特征是——所有在【画面中】的强光源都会以光轴为对称轴在对称位置形成自己的伪相,所以必须尽最大可能规避。但现实生活中强如太阳光,差如iPhone,一样无法避免。而变形宽银幕镜头更是彻底摆烂,利用自己的拉丝特性连带鬼影一起制造画面风格。
3. 眩光一直是审美的对象,也是镜头的重要风格。
适马在去年推出了35mm 1.4 Classic版本,专门运用更加“古典”的镀膜技术和镜组设计来构造梦幻的眩光效果;宾得也发布了FA 50mm f1.4复刻版本,提供更美丽的彩虹眩光。
而摄影爱好者们更是对老镜头的不同眩光风格津津乐道,甚至给眩光取名,典型的“彩虹环”“孔雀羽”以及各种“圣光”。
《沙丘2》更是直接用具备超强旋转焦外和全开时弥散光晕的Helios-44-2拍摄了诸多画面。
更不用说变形宽银幕镜头的著名拉丝眩光,可谓是科幻片/动作片导演们的必备。
事实上在人像拍摄中,运用眩光制造氛围感,也一直是一个基本课题。每一位拍摄逆光人像的摄影师,都要学会运用好或flare或veiling来制造画面美感。
眩光这个东西,在2024年这个手机相机领域都极为成熟的时间点上,已经不该是打着光去拼命找寻的所谓产品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