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四成产能外迁印度,苹果或将离心中国供应链
- ZEALER
- 2025-03-06 16:51:50
【预计四成产能外迁印度,苹果或将离心中国供应链】
截至 2 月 27 日,特朗普已两度宣布对所有自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额外加征 20% 关税,苹果公司旗下包括 iPhone 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及零部件均在此次征税范围之内。
在当前贸易局势下,若苹果公司无法再度获得特朗普的关税豁免,其将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若将 iPhone 等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提升十多个百分点,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嫁关税成本,但极有可能导致销量下滑;另一方面,若由苹果公司自行承担关税成本,则会使其盈利水平受到显著影响。为避免陷入此等困境,苹果公司未雨绸缪,早已加速推动其供应链(果链)从中国向外迁移。
据印度政府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向 CNBC 透露,2024 年,全球 14% 的 iPhone 已在印度实现生产。与此同时,苹果公司非 iPhone 产品线的产能正加速从中国向越南转移。摩根大通预测,至 2025 年,越南有望贡献 20% 的 iPad 和 Apple Watch 产量、5% 的 MacBooks 产量以及 65% 的 AirPod 产量。
在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压力之下,预估苹果产品约 40% 的产能将从中国外迁至印度、越南等国家。中国制造在果链中的话语权曾一度高达 100%,而未来可能仅剩一半甚至更少。
现阶段,苹果公司已步入 “滞涨” 阶段。根据财报数据,苹果公司 2024 年第四季度总营收增长率仅为 4%。在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苹果公司对 “加税” 显得极为敏感,加速产能外迁成为其应对策略,这不仅有望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亦有望摆脱特朗普政府加税的困扰。事实上,早在五年前,面对类似的加税困境,苹果公司便已尝试进行果链外迁,以实现多重目标。
2019 年,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在此 “加税” 阴影笼罩之下,苹果公司市值一度蒸发超过 600 亿美元。除加税压力外,美国国家法律和政策中心曾一度呼吁苹果股东罢免库克的 CEO 连任资格,理由是 “在库克的领导下,苹果公司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当时,为摆脱加税压力并保护库克,苹果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其一,响应 “制造业回流” 计划,在美国奥斯汀等地新建苹果工厂,通过 “政策性投资” 向首届特朗普政府示好。经过一系列斡旋,苹果公司最终成功为 iPhone 等大部分产品和零部件争取到了关税豁免待遇。其二,提升印度和越南的产能,以替代中国组装产业链。
其中,越南凭借其成熟的制造业基础与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承接 iPad、Apple Watch、AirPods 的部分产能;印度则依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建厂成本、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庞大的本土消费潜力,主要承接 iPhone 产能。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从 2020 年至 2024 年的四年间,印度对 iPhone 组装产能的贡献持续上升,从 1.3% 提升至 14%。同期,Counterpoint 报告显示,中国对 iPhone 组装产能的贡献则从 2022 年的 96% 下降至 85% 左右。
除成本低廉这一优势外,印度对苹果公司的吸引力还在于其 iPhone 销量的高速增长。2024 年,iPhone 在中国的出货量同比下跌 17%,而印度则成为苹果公司的希望之地。库克亦表示,“我对印度市场特别看好,本季度(2024 年第四季度)iPhone 是印度市场销量最高的机型。”
除上述天时地利因素外,主管苹果全球供应链的高级运营副总裁萨比赫・汗(Sabih Khan)为印度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苹果公司与印度的合作提供了便利。
因此,苹果公司将 iPhone 组装产能迁移到印度,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此举既是为了被动应对加税冲击,更是为了主动在全球备份产能,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同时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成本,并顺势抓住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红利。
如今,再次面临加税危机,苹果公司大概率将故技重施。例如,将部分产能回流美国,以换取特朗普政府的好感,但由于美国成本较高,产能回流占比必然有限;而最核心的举措,依然是将果链从中国外迁。
孟买分析师尼尔・沙阿(Neil Shah)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2025 年,印度对全球 iPhone 产量的贡献有望突破 20%,预估 2027 年将突破 30%。” 中国台湾《电子时报》则更为激进地预估,2027 年印度有望承接 50% 的全球 iPhone 产能。
在中国,苹果公司的贡献正逐渐减少,果链外迁趋势明显,但苹果公司从大中华区获取的利润却并未减少,尽管其销量有所下滑,但大中华区的苹果税却居高不下。果链外迁对中国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涉及工人就业、企业发展、区域财政收入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对果链企业产生了较大冲击。所谓果链,是以苹果公司为核心的供应链,在中国,果链涵盖了 150 家供应商以及 200 多家工厂。
在苹果公司与果链企业的博弈中,苹果公司拥有压倒性的话语权。据《财经》杂志报道,多位印度以及越南果链人士透露,苹果公司的策略十分明确,即一定比例的订单必须转移至海外,“谁在海外有工厂,订单就给谁”。
对于果链企业而言,若未能及时外迁,便有可能面临出局的风险。此前被踢出果链的欧菲光,其利润一度暴跌 90%。即便果链企业跟随苹果公司的步伐前往印度,也需直面水土不服的风险。
目前,富士康印度代工厂的利润率相较于大陆工厂存在明显差距。从 2020 年至 2023 年上半年,富士康印度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此外,印度供应链完整度不足,产业工人熟练度欠缺,良品率不及中国,这些因素均是阻碍果链外迁的主要障碍。
作为标杆外企,苹果公司的外迁行为还具有示范效应。卡内基印度研究院的科纳克・班达里(Konark Bhandari)公开表示,“苹果公司将鸡蛋放进印度的篮子里,这对于其他公司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他们可以在印度轻松开展业务。”
美国银行高级分析师瓦姆西・莫汉(Wamsi Mohan)指出,尽管苹果公司尽可能以不公开的方式外迁产业,“但在中国少生产 3500 万部手机而不被注意是很难的”。其他外企可能也会效仿苹果公司进行产业外迁。
截至 2 月 27 日,特朗普已两度宣布对所有自中国出口至美国的商品额外加征 20% 关税,苹果公司旗下包括 iPhone 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及零部件均在此次征税范围之内。
在当前贸易局势下,若苹果公司无法再度获得特朗普的关税豁免,其将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若将 iPhone 等产品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提升十多个百分点,虽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嫁关税成本,但极有可能导致销量下滑;另一方面,若由苹果公司自行承担关税成本,则会使其盈利水平受到显著影响。为避免陷入此等困境,苹果公司未雨绸缪,早已加速推动其供应链(果链)从中国向外迁移。
据印度政府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向 CNBC 透露,2024 年,全球 14% 的 iPhone 已在印度实现生产。与此同时,苹果公司非 iPhone 产品线的产能正加速从中国向越南转移。摩根大通预测,至 2025 年,越南有望贡献 20% 的 iPad 和 Apple Watch 产量、5% 的 MacBooks 产量以及 65% 的 AirPod 产量。
在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压力之下,预估苹果产品约 40% 的产能将从中国外迁至印度、越南等国家。中国制造在果链中的话语权曾一度高达 100%,而未来可能仅剩一半甚至更少。
现阶段,苹果公司已步入 “滞涨” 阶段。根据财报数据,苹果公司 2024 年第四季度总营收增长率仅为 4%。在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苹果公司对 “加税” 显得极为敏感,加速产能外迁成为其应对策略,这不仅有望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过度依赖,亦有望摆脱特朗普政府加税的困扰。事实上,早在五年前,面对类似的加税困境,苹果公司便已尝试进行果链外迁,以实现多重目标。
2019 年,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在此 “加税” 阴影笼罩之下,苹果公司市值一度蒸发超过 600 亿美元。除加税压力外,美国国家法律和政策中心曾一度呼吁苹果股东罢免库克的 CEO 连任资格,理由是 “在库克的领导下,苹果公司过度依赖中国供应链”。当时,为摆脱加税压力并保护库克,苹果公司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其一,响应 “制造业回流” 计划,在美国奥斯汀等地新建苹果工厂,通过 “政策性投资” 向首届特朗普政府示好。经过一系列斡旋,苹果公司最终成功为 iPhone 等大部分产品和零部件争取到了关税豁免待遇。其二,提升印度和越南的产能,以替代中国组装产业链。
其中,越南凭借其成熟的制造业基础与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承接 iPad、Apple Watch、AirPods 的部分产能;印度则依靠低廉的人工成本、建厂成本、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庞大的本土消费潜力,主要承接 iPhone 产能。
据《印度经济时报》报道,从 2020 年至 2024 年的四年间,印度对 iPhone 组装产能的贡献持续上升,从 1.3% 提升至 14%。同期,Counterpoint 报告显示,中国对 iPhone 组装产能的贡献则从 2022 年的 96% 下降至 85% 左右。
除成本低廉这一优势外,印度对苹果公司的吸引力还在于其 iPhone 销量的高速增长。2024 年,iPhone 在中国的出货量同比下跌 17%,而印度则成为苹果公司的希望之地。库克亦表示,“我对印度市场特别看好,本季度(2024 年第四季度)iPhone 是印度市场销量最高的机型。”
除上述天时地利因素外,主管苹果全球供应链的高级运营副总裁萨比赫・汗(Sabih Khan)为印度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苹果公司与印度的合作提供了便利。
因此,苹果公司将 iPhone 组装产能迁移到印度,可谓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此举既是为了被动应对加税冲击,更是为了主动在全球备份产能,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同时降低供应链的整体成本,并顺势抓住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红利。
如今,再次面临加税危机,苹果公司大概率将故技重施。例如,将部分产能回流美国,以换取特朗普政府的好感,但由于美国成本较高,产能回流占比必然有限;而最核心的举措,依然是将果链从中国外迁。
孟买分析师尼尔・沙阿(Neil Shah)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2025 年,印度对全球 iPhone 产量的贡献有望突破 20%,预估 2027 年将突破 30%。” 中国台湾《电子时报》则更为激进地预估,2027 年印度有望承接 50% 的全球 iPhone 产能。
在中国,苹果公司的贡献正逐渐减少,果链外迁趋势明显,但苹果公司从大中华区获取的利润却并未减少,尽管其销量有所下滑,但大中华区的苹果税却居高不下。果链外迁对中国的影响是多维度的,涉及工人就业、企业发展、区域财政收入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对果链企业产生了较大冲击。所谓果链,是以苹果公司为核心的供应链,在中国,果链涵盖了 150 家供应商以及 200 多家工厂。
在苹果公司与果链企业的博弈中,苹果公司拥有压倒性的话语权。据《财经》杂志报道,多位印度以及越南果链人士透露,苹果公司的策略十分明确,即一定比例的订单必须转移至海外,“谁在海外有工厂,订单就给谁”。
对于果链企业而言,若未能及时外迁,便有可能面临出局的风险。此前被踢出果链的欧菲光,其利润一度暴跌 90%。即便果链企业跟随苹果公司的步伐前往印度,也需直面水土不服的风险。
目前,富士康印度代工厂的利润率相较于大陆工厂存在明显差距。从 2020 年至 2023 年上半年,富士康印度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此外,印度供应链完整度不足,产业工人熟练度欠缺,良品率不及中国,这些因素均是阻碍果链外迁的主要障碍。
作为标杆外企,苹果公司的外迁行为还具有示范效应。卡内基印度研究院的科纳克・班达里(Konark Bhandari)公开表示,“苹果公司将鸡蛋放进印度的篮子里,这对于其他公司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明他们可以在印度轻松开展业务。”
美国银行高级分析师瓦姆西・莫汉(Wamsi Mohan)指出,尽管苹果公司尽可能以不公开的方式外迁产业,“但在中国少生产 3500 万部手机而不被注意是很难的”。其他外企可能也会效仿苹果公司进行产业外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