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以及未来的时代普通大众提升...

  • 木村师哥
  • 2024-12-11 00:03:13
在当下以及未来的时代
普通大众提升自我竞争力的方法
不再是卷学历卷工作
而是做好个性的自己
活出个性的自己
如果想从大众之中脱颖而出
就不能永远跟随大众选择的路
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个性化的选择
 
你擅长什么?
你热爱什么?
你的优势是什么?
你的不足是什么?
你想要怎样的人生?
你想要怎样的活法?
……
这些问题远比考一个高分
找一个高薪工作更重要
只有对自己足够了解
才清楚自己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怎样的改变
或者换一种大家更喜欢听的说法
只有先了解了这些问题
清楚了自己的里里外外
才更有机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就像谷爱凌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我最大的强点
不是滑雪,不是学习
而是了解的自己的心理
把滑雪换成其他任何东西
我也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在自我了解的基础上顺势而为
人生的阻力便会降到最低
 
了解自己的性格、喜好
只是最表层的自我了解
我们需要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
去了解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在观察的同时反思
哪些固有观点、认知需要改变
我们需要把多数精力花在自我的内在世界
因为自我的内核框架
决定着产出的决策思路
影响着人生中所有的大小抉择
这大大小小的选择所构建的剧情
也就是我们的一生
 
我们在使用一台新机器之前
都会看使用说明
但在使用“自己”之前
却很少有人先去了解“自己”
虽然在短期内
不可能完成对自己的全方位了解
这是一个长期课题
但至少要在此生结束前
先明确自己的长处、短处
热爱什么、讨厌什么
越早完成这些自我认知
越能让未来的人生更轻松自如
 
这里要重点聊一下长处与短处
也有人把它们称为优势与劣势
这些对立性的名称
会让人产生主观倾向
比如,很多人喜欢自己的长处、优势
但讨厌或无法接纳自己的短处、劣势
其实对立性的两面都可以发生转化
长处、优势
在一定情况下
可以成为短处、劣势
而短处、劣势
在某些情况下
也可以变为当下的长处、优势
所有对立的两面原本都是中性的存在
只有自己对中性事物所赋予的定义、意义
才会让中性事物带有某些特定的性质
所以,在正式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之前
先明确它们都是中性的存在
不要让主观偏好影响了自我的客观了解
 
对于长处短处
人们常常争论的一点是
我们应该侧重扬长?
还是侧重补短?
在过去的“木桶理论”中
人们倾向选择“补短”
因为对一个木桶而言
短板决定着木桶能盛多少水
也就是短板决定着自身的上限
所以人们理应侧重补短
而在“新木桶理论”中
人们认为木桶可以斜着放
此时木桶的长板决定着木桶的盛水量
比起补短
我们更应该发挥自己优势
去做自己擅长的事
而不是死磕不擅长的部分
两种看似相反的说法
其实并不矛盾
只是使用的视角、阶段、场景
有所不同
 
补短板
是站在整体角度去思考
对整体系统来说
个体的会影响整体的成绩
比如在应试教育中
不同学科的综合成绩
决定着自己是否能进入名牌高校
因此学生会花更多精力去补习自己薄弱的学科
扬长板
是站在个体视角、局部视角去思考
把自己擅长的部分做到极致
就是对整体的最大贡献
比如在一个团队中
老板并不需要人人都是全才
只要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做好自己擅长的部分
团队就会展现出整体的最强水平
 
视角不同、阶段不同
选择的策略也会不同
如果自身是木桶
或处于木桶时期
那么需要更注重自己的短板
例如在基础成长期
(应试教育求学期、个人综合素养培养期)
尽量提高自身的短板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广泛涉猎、不断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发现自己对某个方面特别擅长
或特别感兴趣
不要忽视这些信号
等自己转为木板视角
或处于木板时期后
自身的兴趣、专长
会成为可以继续去扬长的长板
比如在求职期、工作期、进阶成长期
自身的长处、优势
可以让自己成为独当一面的木板
但如果在这个阶段中
发现自己进入了瓶颈期
或者长板已经发挥到极致,难以继续提升
此时可以再去寻找当下的短板
适当地提升短板
也会给长板带去新思路
 
该扬长时扬长
该补短时补短
法无定法,势无常势
了解自身的长短优劣
在变动中成长出更平衡的自己
在无常中学会随势应变
你的人生便可以用一个字总结
那就是——顺[春游家族]
在当下以及未来的时代普通大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