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是表演学被大众误解最深的一个词。

  • 秦祎墨
  • 2025-05-10 18:44:15
剧综评论人
【“体验”是表演学被大众误解最深的一个词。】

很多人经常听到某某博主说“某某演员体验派”,“某某演员体验生活”了。作为外行,本能的会用自己理解的“体验”去套用。
大多数普通人理解的“体验”,其实更接近于“经历”。我经历过这件事——我去旅游了,我经历过这片区域,看过,打卡过;我购物过了,去过超市,买过东西,付过账单,仅此而已。
请各位试想一下,如果“普通人的经历”便是“表演学的体验”,那么表演学哪来的门槛?岂不是人人都能“当演员”?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能当演员,更过分的说,有些演员自己都不知道从业的职业,到底是什么概念。
关于表演学中的“体验”到底应该怎么理解,首先需要讲一个基础入门概念——“两个人”。

【理解“两个人”】

演员自身作为客观存在,他本身就是一个真实的人。
角色作为编剧创作的虚拟存在,为了说服观众相信这个故事,所以也应该是一个人,只不过是“虚拟的人”。
有歌词叫“艺术真实”,通俗一点来讲就是本质上是虚构的,但你必须说服观众这是个真实的存在。因此需要无限接近真实,但不等于真实。

那么演员完成职业任务,需要从【真实的人】变成【艺术真实(即虚拟真实)的人】,这个过程就是表演。
以上是表演的底层逻辑,为了方便理解,读者可以先放弃虚拟概念,暂时理解为“真实”。

进入表演阶段,当一个真实存在的人,要完成另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构建,最终说服观众相信。
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就能达成。

举个例子:
每个人在学生时代,或多或少都见过学生模仿老师这项活动。
大多数人都是模仿动作,并不能说服人相信这就是“老师”。
为什么?因为学生的心态不可能变成老师,学生没有任何机会经历老师的权力地位,不论动作模仿的如何活灵活现,距离老师都差一点。
再往深了问,为什么呢?
因为老师也有多种。

比如,有教育世家的老师,往上数三代没有别的职业,从小到大深受熏陶,学习成绩很好,以传道受业为己任。
↑这样的老师,即便是学生时代对老师的心态和成年后当了老师的心态,也完全是两回事。
比如,有家庭出于稳定,希望孩子当老师。这种家庭对于社会运转没有更深的概念,本能的觉得教师稳定好,不理解老师的辛苦和崩溃。
↑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老师,也有多种。有些天性负责,即便是遵守父母之命当老师,也会尽职尽责,历来乖巧;也有非常暴躁,愤青的老师。觉得自己明明有更好的出路,偏偏家长顽固,自己又无法反抗最终走上这条路。

以上,随便举几个例子便能发现,即便是老师也会有多种多样的,那么学生时代基于对老师的仰望,更不可能理解到“老师成年以后所经历的事带来的心态影响”。
最关键的问题是,即便是老师这个普通的职业,老师之间也会有巨大差异。
他们都是老师,都有老师的基本特点;他们也都是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理解每个人的特点由来和每个群体的共性,是表演学入门应该理解的基础概念。
只有这样,当你拿到剧本那一刻,你才能理解编剧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人物。
比如编剧写某个老师每天上下班打车,那么很明显这个老师家境不错。为什么家境不错,为什么当老师,在剧本里一定有信息。
演员必须把剧本里的信息进行整合,延展,归纳,最终运用到表演上。这个就叫“案头工作”。

穿插一个大众熟悉的案例,还珠格格里饰演容嬷嬷的李明启老师。
她的人物小传经常被拿出来当做认真演员的案例,但是要理解李明启老师为什么能成为成功的演员,你得看懂她为什么要这么写人物小传。
关于容嬷嬷的人物小传,编剧没有设计容嬷嬷和皇后的前传,但是容嬷嬷如此贴心的为皇后操心,两者之间必然存在一定关联。演员必须自己构建一个合理的关联,在不影响剧本的前提下完成创作。
于是李明启老师设计了容嬷嬷是皇后奶妈的这样一个关系,自己奶大的孩子。这种亲密羁绊使得她最终将皇后当成自己的孩子,因此一切行动都有更合理的逻辑。
简单来说,容嬷嬷变得不是“简单的恶”,而是一种更深邃人性的恶,因为爱而产生的恶。
这样观众才会感到极大的共情,因为观众日常也会见到这种人,比如宠爱孙子就在小区里作威作福的老人。
一下子,人物的真实感就建立起来。
容嬷嬷是真实存在的吗?不是。
但李明启老师通过这种理解加深,让“容嬷嬷”真实存在了。

【理解“何为人”,再理解“为什么要体验”】

前面写这么多,关键还是理解表演学的“体验”之前,必须理解“为什么要体验”。
体验的本质是为了真实构建编剧所创作的人物,这个人物是编剧基于大量真实的人物素材设计出来的虚拟人物,有真实点,但不等于真实存在。
要说服观众相信,要靠演员的饰演呈现。

所以,演员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人”——人的特性,群体中人的共性。

理解这点,在理解“体验生活”,就简单了。
体验生活绝对不是经历生活,而是找到“人物隐藏的逻辑”。
表演绝对不是模仿肢体语言就能达成的行动,这点在上面老师部分已经做出举例阐述。

所以,体验生活归根究底是“理解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生活”。

例如:
你要饰演一个最常见的小商小贩——摆摊的和小卖部的不一样;开小卖部不同的地理位置人物特点也不一样;开小卖部和开大超市里面的工作人员也不一样……
甚至不同超市里面的工作人员不同的工作状态也有原因。(比如有些超市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大量采用自主结算,整个超市里见不到几个人,就算是有工作人员也神色匆匆非常繁忙,疲惫。你得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累,而不是只看到他不愿意接待顾客)

演员的“体验生活”,并不是说“你去体验(经历)他们的工作就好”,也不是说“你去观察模仿他们的动作就行”。
演员要说服观众相信编剧写的角色,就必须让这个角色的内在动机活起来。
那么演员要“体验”什么?归根到底,更准确的逻辑应该是——“理解人物的内在动机”。

你不一定需要去“当一个小商小贩”,但你必须理解“小商小贩为什么会这么做”。
你必须理解,他是因为家境不好采取当小商小贩谋生的,这是他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最终选择的路。
你必须理解,作为一个小商小贩,他每天面临的生活压力有多大——摆摊的需要考虑地方,人流量以及管辖问题;开店的有租金的没租金的招了员工没招员工的,都是不一样的。
你必须理解,作为一个小商小贩,他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怎么解决,为什么这么解决。有些商店是某些北方大汉开的,无惧各路人马找茬;有些是退伍军人开店,看着普通遇事儿能抗(上过新闻的救助行为)等。

总结一下:体验生活是让演员搞清楚人物背后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行为逻辑,绝非“经历”一番or模仿一番肢体语言。
不理解人物内心的肢体语言模仿没有任何说服力。

小商小贩如此,各种人物如此。
穿插一下,为什么霸总题材曾今一度盛行?
为什么现在最肯定的是生活化表演能演小人物的演员?
因为霸总脱离电视剧普通受众的生活圈——笔挺的西装精致的发型加上金丝眼镜,只要不是弯腰驼背,都能说服观众“这像个人物”。
为什么霸总不流行了?当互联网越来越普及,当各方大佬都经常亮相各种新闻论坛视频采访,你觉得这种“笔挺的西装精致的发型和金丝眼镜”,还能说服几个观众相信?
为什么有些演员不属于“长得好看”,但是业务能力被肯定?
你细数一下,是不是都是能演生活化小人物,并且说服观众能相信的那种?

观众看的越来越多。以前的观众只能看电视剧新闻综艺电影少数采访等等,现在的互联网想看啥看不到,因此观众的审美需求是被互联网提升了(所以霸总去了短剧,最后变成短剧的嘲讽桥段,连番茄文都开始写反霸总逻辑的小说,如果还有演员觉得有一张脸穿上好看的衣服戴个金丝眼镜就能说服观众,等着被行业淘汰吧)

最后来说“体验派”。
其实讲到这,体验派也比较清晰了,不过还是有句话要写在前面。
体验派不等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流派!
不管是体验派还是方法派还是表现派,都是方法论!!!!不是流派的派,是方法论!!!!
(剩下更复杂属于学科内容了,以后有空说)

简单来说,体验派就是——当你饰演一个角色的时候,你相信自己是这个角色。
例如:直男演同性恋,他从内心深处是相信自己是同性恋,把自己当成同性恋。
方法派——就是允许自己进行对象替换,以达到情感相似。
例如:直男演同性恋,他把对方想象成是个女的,代入自己跟女人恋爱的感觉。
表现派——强调模仿
例如:直男演同性恋,他模仿同性恋的各种习惯。

任何一个演员,当饰演一个角色的时候,不存在所谓从头到尾体验派,从头到尾方法派,从头到尾表现派。
因为这是方法论,观众看不出来。
简单来说,演员去演一个杀人犯,他在演杀人犯前传的时候,日常活的像个人的时候,为了说服观众相信,当然要用体验派的方法,越真实越好。
面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那就用方法派解决问题。比如杀人,没杀过人,但是你杀过鸡吗?想象一下,替换一下。
再不行,没有杀过人,那就看杀人犯的纪录片,模仿他们丧心病狂的时候,这个叫表现派。
一个演员可以在创作角色的时候,基于需求运用各种方法(体验派、方法派、表现派)来诠释人物。
归根到底,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说服观众相信这个人物,真实存在。
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都是失败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三个派系出来,属于表演学科关于自我本我等心理影响精神状态的深层讨论,在这里就不做延展了。

感谢能读到这里的观众,如果你看懂了这篇文章,请给我留言,让我感觉我没白写。 专栏 · 影视制作向讨论内容合集
“体验”是表演学被大众误解最深的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