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有几十种护肤产品都声称可以修复皮肤屏障,但深究大部分都没有具体的科学依据或成分支持。
所以,主打屏障修复功效的保湿霜真的能修复皮肤屏障吗?
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什么是皮肤屏障。角质层 (SC) 是表皮的最表层,平均厚度约为 15 个细胞层。角质形成细胞以类似于砖墙的模式驻留在皮肤表层。
而砖墙中的“砂浆”由从层状颗粒中挤出的脂质成分组成。皮肤屏障的作用是防止经表皮水分流失 (TEWL),阻止过敏原、刺激物和病原体进入皮肤深层。
1、皮肤屏障的结构
角质层角质形成细胞被两层脂质形成的薄膜包围。 脂质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当疏水的尾部朝内,亲水的头部朝外,就形成双层脂质。
形状是圆盘形疏水中心层。 在角质形成细胞之间实际上有几个这样的层状层。
天然的皮肤屏障由神经酰胺、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组成。它们以固定比例排列,就像拼图一样拼凑在一起,以实现皮肤屏障的稳定状态。这些成分组成的形状和大小至关重要。不正确的形状会导致皮肤屏障出现孔洞,从而导致肌肤水分流失、发炎和敏感。
2、神经酰胺
神经酰胺是一个复杂的脂质家族(鞘脂——一种鞘氨醇碱和一种脂肪酸),参与细胞以及屏障、体内平衡和保水能力。事实上,它们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实证,至少有 16 种天然存在的神经酰胺。多年来,很多屏障修复类的保湿面霜都会在里面添加神经酰胺。但这并不代表这类成分添加起来很容易,反倒对产品研发技术有苛刻的要求:
3、皮肤护理中的神经酰胺
SC 中天然存在的细胞间脂质由固定比例的神经酰胺、胆固醇和脂肪酸组成(为简单起见,本文中称为“三屏障脂质”)。三种屏障脂质或其调节酶中的任何一种发生改变都会导致表皮屏障功能受损。
因此,任何合成神经酰胺都必须模仿天然神经酰胺的形状,或者保湿剂中的三种屏障脂质必须模仿整个天然肌肤屏障的形状构成。遗憾的是,大多数屏障修复保湿剂并不符合这些标准,也不是真正的屏障修复保湿剂。
4、如何判断一款产品能否真正修复皮肤屏障?
很多人通常会采取临床测试的方式,例如使用 Tewameter(皮肤水分流失测试仪)测量经表皮失水量 (TEWL),以支持屏障修复的功效。
然而,油类产品等封闭性成分也可以降低 TEWL ,但并不会修复屏障。所以即使TEWL正常,也并不代表皮肤屏障没有受损。仅仅因为产品改善了肌肤的TEWL,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修复了障碍。
测试保湿剂修复屏障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查看保湿剂的结构分析,看它是否形成必要的双层层状结构。进行此测试的一种简单方法是在十字偏光显微镜下寻找下图所示的十字图案,即马耳他十字图案。十字图案被称为光学各向异性。
5、最好的屏障修复霜
最佳的屏障修复霜要么具有 1:1:1 的表皮脂质比例,要么在用交叉偏光显微镜观察时形成交叉结构。有几种类型的屏障修复保湿霜符合这些标准:
医学博士 Peter Elias 拥有 1:1:1 比例的屏障修复保湿技术专利。他的成熟技术被用于一种名为 EpiCeram ®的处方屏障修复霜,该霜已被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湿疹。据我所知,没有其他保湿剂含有这种 1:1:1 的脂质比例。
市场上也有屏障修复霜,含有 2:4:2 比例的脂质,研究表明该比例对屏障受损的衰老皮肤有效,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保湿霜是否形成马耳他十字。
生理 (PSL) 脂质修复技术:这种屏障修复技术包含假神经酰胺、脂肪酸和胆固醇。在2019 年的一项试点研究中显示,皮肤屏障的修复可能会降低老年人的循环促炎细胞因子水平(例如淀粉样蛋白 A),从而可能减轻慢性炎症的发展。上图交叉偏光显微镜下的马耳他十字图案,就是这种PSL脂质修复技术拍摄的图像。
在保湿剂中使用 PSL 技术已被证明可以减轻血液中的炎症因子,并减轻肌肤炎症。
结论
不要仅仅因为产品标签就相信保湿霜可以修复屏障。
市面上三种最流行的用于治疗湿疹的身体润肤霜实际上并没不能修复屏障,有数十种声称可以修复屏障的护肤产品也并没有科学依据或成分来支持它们对外宣称的功效。
为了使皮肤屏障恢复到健康状态,在选择屏障修护产品时一定要注意辨别。想要达到真正有效的修护效果,必须使用具有正确比例的表皮脂质或包含模仿天然屏障层结构并显示马耳他十字图案的产品。
参考文献:
1. Christophers E and Kligman AM. J Invest Dermatol. 1964;42:407-9.
2. Blair C. Br J Dermatol. 1968;80(7):430-6.
3. Morita O et al. Food Chem Toxicol. 2009 Apr;47(4):681-6.
4. Tessema E N et al. Skin pharmacology and physiology. 2017;30(3):115-38.
5. Coderch L et al. Am J Clin Dermatol. 2003;4(2):107-29.
6. Man MQ et al. Arch Dermatol. 1993;129(6):728-38.
7. Man MQ M et al. J Invest Dermatol. 1996 May;106(5):1096-101.
8. Park BD et al. J Invest Dermatol. 2003;121(4):794-801.
9. Proksch E and Jensen J. Skin as an organ of protection, in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2008, pp. 383-95.
10. Ye L et al.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9;33(11):2197-201.
11. Lee EJ et al. Ann Dermatol. 2003;15(4):133-8.
12. Ahn SK et al. J Dermatol. 2006;33(2):8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