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艾久久资讯网
首页
(当前)
头条
电影
军事
时尚
热门
社会
数码
汽车
体育
搞笑
影片
新鲜事
游戏
美食
股市
校园
美妆
婚恋
科技
健康
美女
动漫
电视剧
旅游
萌宠
育儿
读书
综艺
运动健身
音乐
设计
艺术
房产
情感
明星
宗教
家居
科普
星座
国际
舞蹈
三农
法律
辟谣
军事
历史
养生
瘦身
财经
计算机行业的研究是一个悲剧...
期货_操作手
2021-09-05
0
首页
>
财经
计算机行业的研究是一个悲剧:整整十二年前,我是一位光荣的计算机行业分析师。记得2010年有券商提出过一个概念:“浪启中华”,就是浪潮信息、启明信息、中国软件、华胜天成,掌握了“卡脖子技术”,进入列表的条件取决于“能不能证伪”——只要没人能证明你不能卡别人的脖子,那你就能卡别人的脖子,不接受反驳。出去路演时,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例如:“某公司号称能去IOE、搞国产替代,其实就那么回事,骗钱的。”以及:“某公司掌握了世界一流的大数据技术?活见鬼了,就那么回事!”每年年底,券商计算机行业的年度策略报告标题都像一场科幻剧,在这些研究报告中,微软、IBM、甲骨文、EMC、SAP被消灭了无数次,具体被谁消灭则取决于当年的市场热点。他补充了一句:“我们私下里把这种公司叫PPT公司。”
全文:
整整十二年前,我是一位光荣的计算机行业分析师。说明一下,A股的“计算机行业”基本就等于软件行业,因为A股就没几家做硬件的公司;就算有,也被隔壁的通信行业抢走了(例如中兴通讯)。所以,把我们称为“软件分析师”也未尝不可。
我们研究的软件,可不是QQ、360之类“缺乏技术含量的”个人应用软件,更不是网络游戏这种“庸俗骗钱的”娱乐软件。每个软件行业分析师都有一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心,正如每家软件上市公司都有一个颠覆微软、拳打IBM的愿景。
我还记得,当时A股最热衷的概念有三个:
第一是“核高基”,即“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信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其中前两者与软件行业没什么关系,后者却是主场。从2009年到2015年,A股至少有五十家软件公司在某个时间点宣称自己在做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其中一些真的拿到过国家专项补贴。
第二是“云计算”,包括公有云和私有云,涵盖了IaaS/PaaS/SaaS三个层级。由于A股大部分软件公司不具备做基础层和平台层的能力,所以它们反复强调:应用层才是未来,今后我们必将吃掉价值万亿的云计算市场!
第三是“信息安全”,包括基础、通用的安全技术产品,也包括为行业(尤其是地方政府)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此类公司在2010-13年尤其发达,先后有二十多家公司在A股上市。
那年头,我们并不觉得腾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有多厉害,甚至不会觉得它们是“巨头”——推出几个毫无技术含量的产品、有那么几亿消费用户,就算巨头了?你们也配?如果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会产生全球性巨头,那也只会在研究“硬科技”的核高基或云计算公司中产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没人能否认这一点!
我还记得2010年初,在陆家嘴的一间写字楼会议室里,跟两位老基金经理讨论“互联网公司和软件公司哪个长期潜力更大”。我们一致认为,腾讯这样的缺乏核心技术的公司是没有未来的;百度或许有,因为李彦宏本人是技术出身;至于阿里巴巴,那是个什么公司,在网上卖假货的吗?
当时还有几个比较热门的概念,偶尔炒一下。例如软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也曾经造就了一批创业板大牛股;不过大家总认为,外包这种活儿太low了,更适合印度人做,所以只能赋予三四十倍的市盈率。
还有各种各样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其实就是系统集成加上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定制开发。很多软件公司都做过,可是财务报表不会骗人,大家慢慢发现这种“解决方案”生意只有20-30%的毛利率,还不如代理商赚钱。所以这种生意也只能给三四十倍的市盈率,而且一般不能出现在券商研究报告的重点推荐列表之中。
最厉害的、能享受七八十倍乃至上百倍市盈率的,一定是那些掌握了“卡脖子技术”,能够引领技术潮流,乃至反过来去卡别人的脖子的公司。记得2010年有券商提出过一个概念:“浪启中华”,就是浪潮信息、启明信息、中国软件、华胜天成,据说就掌握了“卡脖子技术”。
后来,用友网络(当时还叫用友软件)、航天信息、太极股份、启明星辰、中科金财……也被券商加入了这个列表。进入列表的条件取决于“能不能证伪”——只要没人能证明你不能卡别人的脖子,那你就能卡别人的脖子,不接受反驳。
理论上,研究软件行业需要很强的技术基本功,至少应该懂一点编程、懂一点计算机技术前沿方向才行。奇怪的是,在软件行业分析师当中,真正出身软件行业的并不多,似乎也不是很受欢迎。一言以蔽之:他们懂的太多了。
早在2010年初,我跟一位买方研究员朋友去调研一家据说“掌握了基础软件核心技术”的公司。在听完董秘长达两小时的洗脑式演讲之后,我表示脑子不够用了,急忙告退出来买咖啡喝。咖啡才喝了两口,买方朋友就嗤之以鼻:“什么核心技术,搬箱子的而已!”他大学学的就是计算机,毕业后又做过两年程序员,董秘的每一句谎言在他那里都近乎裸奔。
这种研究员非常不受基金经理欢迎,无论在买方还是卖方。我曾经有一位老同事,看电子行业,但是对软件技术也颇有研究。在出去路演时,他的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例如:“某公司号称能去IOE、搞国产替代,其实就那么回事,骗钱的。”以及:“某公司掌握了世界一流的大数据技术?活见鬼了,就那么回事!”
不止有一个基金经理对我们领导严肃要求,今后不希望他来路演了,而且希望他管住自己的嘴。其中一位讲的很坦率:“或许他懂技术,但是不懂资本市场。”归根结底,A股软件行业就是一出大戏,需要在散场之前尽可能地跳出精彩的舞蹈。如果有人不但不跳舞,还对着台下高呼“这是一场戏”,那不仅可恶,而且会受到全场观众的口诛笔伐。
每年年底,券商计算机行业的年度策略报告标题都像一场科幻剧,把我们直接推向了《阿凡达》《星际穿越》《头号玩家》中的世界:
“进入X联网时代:物联网、车联网、家居联网,直至达到脑机互联”;
“基础软件的进口替代大功告成,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国产化指日可待”;
“A股将诞生一批世界级的公有云SaaS公司”;
“信息安全必将产生千亿市值的软件公司”;
“江河日下的美国软件行业,冉冉升起的A股软件巨头”……
在这些研究报告中,微软、IBM、甲骨文、EMC、SAP被消灭了无数次,具体被谁消灭则取决于当年的市场热点。像我这样的技术门外汉,在阅读这些报告时,经常无法抑制地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这些海外软件公司总也消灭不干净?
2010年它们被消灭了,2011年它们又被消灭了,2012年它们又又被消灭了,2013年它们又又又被消灭了……
2017年,我实在没有兴趣参与这场大戏了。我跑去看消费互联网,也就是A股软件行业最鄙视的,缺乏技术含量的腾讯、阿里、百度这些公司了。起码我懂得这些公司的逻辑,它们的年报让我感觉自己活在真实的地球上,而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某个外星球;我每天都能使用这些公司的产品,而不是只在董秘的PPT上看到。
前几天我又遇到了一个老朋友,他至今仍在看软件行业。在两杯咖啡下肚之后,我问他:“现在A股软件行业最热门的概念是哪些?”
他回答:“核高基,信息安全,云计算和大数据。”
我问:“行业增长的基本逻辑是什么?”
他回答:“基础软件的国产化,自主安全可控,制订下一代技术标准。”
我又问:“市场给什么样的公司高估值?”
他回答:“有硬科技的,不但不会被卡脖子,而且可以去消灭微软、IBM、甲骨文的公司。”
看着我疑惑的脸,他补充了一句:“我们私下里把这种公司叫PPT公司。”
我的疑惑并未消失,看了看手机日历,又看了看咖啡馆墙上挂着的电视机,还是忍不住问道:“现在到底是2021年,还是2009年?”
他苦笑道:“我也不清楚!”
我本来以为我研究过八年的软件行业是个悲剧,没想到竟是个彻底的喜剧。
当然,我现在研究的消费互联网行业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那又是另一个问题啦。
都是骗子:
鬼才bot的微博视频
郑重声明:图文内容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返回
返回首页
上一篇
在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排行榜 上海·封浜
下一篇
了解到一个秘密,OK平台散户客户的...
栏目热门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