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总干事张向晨
- 世界贸易组织WTO
- 2025-05-04 17:46:11
世界贸易组织三十年扩容历程
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
2025年4月29日
自1995年1月1日成立以来,世贸组织始终致力于监督128个创始成员达成的多边贸易协定。三十年间,该组织持续吸纳新成员,众多经济体对加入WTO表现出浓厚兴趣。如今,WTO成员国的全球贸易占比已从1995年的87%攀升至98%以上。
过去三十年中,共有60个国家和关税领土申请加入WTO。其中38个已完成入世程序,使WTO成员总数增至166个。另有22个经济体正处于不同阶段的入世谈判进程中。
尽管申请者遵循相似的经济改革路径,但各经济体的入世历程差异显著。吉尔吉斯斯坦(1998年)和阿曼(2000年)仅用三四年便完成谈判,而哈萨克斯坦和塞舌尔(均于2015年入世)的谈判则持续近二十年。这种时间跨度的差异折射出入世程序的演进特性。
与关贸总协定(GATT)时代不同,WTO入世要求申请方实施超越传统市场开放的结构性改革,往往涉及经济体的多个领域。此外,该过程需要全面评估申请方的经济体制、政策框架和改革重点,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国内共识基础上。
为何各国政府仍愿接受严苛的入世条件?对许多国家而言,答案在于推动制度现代化、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的诉求。这些动机常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如市场化改革、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市场开放与结构改革对众多经济体的转型至关重要。1991年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后,国际贸易成为新独立国家经济转型并融入全球体系的关键推手。对中国、越南等前中央计划经济体而言,WTO成员身份更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最不发达国家(LDCs)同样通过入世为减贫和可持续增长奠基——从2004年柬埔寨、尼泊尔率先加入,到2024年科摩罗和东帝汶最新入世,迄今已有11个LDCs完成这一历程。佛得角(2008年)、萨摩亚(2014年)和瓦努阿图(2020年)在入世后相继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老挝、尼泊尔和柬埔寨也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毕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LDCs是以"脆弱和受冲突影响国家"身份启动入世程序的,这一过程显著改变了国际社会对其发展潜力的认知。
近期WTO经济学家量化评估显示:在入世谈判期间实施改革并作出深度承诺的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率平均可提升1.5个百分点。无论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入世谈判的经济体都印证:WTO入世程序是国内改革的催化剂,为经济韧性和可持续增长创造有利环境。
入世进程不仅推动国内变革,更惠及全球贸易体系。在自由贸易协定激增和关税壁垒高企的背景下,WTO成员间超70%的贸易仍遵循最惠国待遇原则,有力促进了全球供应链整合与贸易成本降低。从人口维度衡量,WTO覆盖人口比例已从创始时的69%提升至94%,意味着过去三十年有20亿新增人口被纳入多边贸易体系。
新成员还为WTO体系作出制度性贡献。每个新成员的加入都促使现有成员思考如何更好维护WTO核心价值观。迄今,入世成员累计新增1500多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尤其在农业国内支持、国企监管等领域,新成员的承诺往往更全面细致。在贸易便利化、关税配额等议题上,入世谈判甚至提前多年实现了多边贸易规则尚未触及的突破。仅透明度领域,新成员就作出250余项具体承诺,部分成员在私有化计划通报等无多边规则的领域成为"透明度标杆"。
如今入世成员已占WTO成员总数的五分之一,这股新生力量持续推动规则手册更新,促使贸易体系保持活力,并激励创始成员对标新成员设定的基准。在全球贸易体系承压的当下,这些正在入世的经济体——无论面临何种挑战——始终积极参与,因为他们深知:无论经济体量大小,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接纳新成员虽成果斐然,但扩容事业仍未竟全功。当前22个入世申请方构成多元,其未来加入必将进一步丰富WTO内涵。作为组织机构,WTO将通过针对性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予以支持,尤其关注那些兼具"最不发达国家"与"脆弱国家"双重身份的申请方。量身定制的入世帮扶计划,可成为其经济改革、制度建设和融入全球体系的催化剂,进而助其逐步摆脱脆弱性、实现持久稳定。
三十年实践表明:融入多边贸易体系绝非以入世日为终点。对新成员而言,入世初期常面临独特挑战——尤其是制度能力有限的国家需落实改革承诺。尽管WTO认识到这一关键阶段持续支持的必要性,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性制度机制。这方面亟待改进,特别是对近期入世的LDCs的有效融入支持。
WTO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扩容进程仍在为这一组织注入新活力。随着新成员不断带来新视角与新承诺,入世机制将继续成为推动改革、促进国际合作和全球经济融合的重要力量。
英文全文:
网页链接
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
2025年4月29日
自1995年1月1日成立以来,世贸组织始终致力于监督128个创始成员达成的多边贸易协定。三十年间,该组织持续吸纳新成员,众多经济体对加入WTO表现出浓厚兴趣。如今,WTO成员国的全球贸易占比已从1995年的87%攀升至98%以上。
过去三十年中,共有60个国家和关税领土申请加入WTO。其中38个已完成入世程序,使WTO成员总数增至166个。另有22个经济体正处于不同阶段的入世谈判进程中。
尽管申请者遵循相似的经济改革路径,但各经济体的入世历程差异显著。吉尔吉斯斯坦(1998年)和阿曼(2000年)仅用三四年便完成谈判,而哈萨克斯坦和塞舌尔(均于2015年入世)的谈判则持续近二十年。这种时间跨度的差异折射出入世程序的演进特性。
与关贸总协定(GATT)时代不同,WTO入世要求申请方实施超越传统市场开放的结构性改革,往往涉及经济体的多个领域。此外,该过程需要全面评估申请方的经济体制、政策框架和改革重点,这些都必须建立在广泛的国内共识基础上。
为何各国政府仍愿接受严苛的入世条件?对许多国家而言,答案在于推动制度现代化、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资的诉求。这些动机常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如市场化改革、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市场开放与结构改革对众多经济体的转型至关重要。1991年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后,国际贸易成为新独立国家经济转型并融入全球体系的关键推手。对中国、越南等前中央计划经济体而言,WTO成员身份更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
最不发达国家(LDCs)同样通过入世为减贫和可持续增长奠基——从2004年柬埔寨、尼泊尔率先加入,到2024年科摩罗和东帝汶最新入世,迄今已有11个LDCs完成这一历程。佛得角(2008年)、萨摩亚(2014年)和瓦努阿图(2020年)在入世后相继脱离最不发达国家行列,老挝、尼泊尔和柬埔寨也有望在2030年前实现"毕业"。值得注意的是,许多LDCs是以"脆弱和受冲突影响国家"身份启动入世程序的,这一过程显著改变了国际社会对其发展潜力的认知。
近期WTO经济学家量化评估显示:在入世谈判期间实施改革并作出深度承诺的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率平均可提升1.5个百分点。无论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入世谈判的经济体都印证:WTO入世程序是国内改革的催化剂,为经济韧性和可持续增长创造有利环境。
入世进程不仅推动国内变革,更惠及全球贸易体系。在自由贸易协定激增和关税壁垒高企的背景下,WTO成员间超70%的贸易仍遵循最惠国待遇原则,有力促进了全球供应链整合与贸易成本降低。从人口维度衡量,WTO覆盖人口比例已从创始时的69%提升至94%,意味着过去三十年有20亿新增人口被纳入多边贸易体系。
新成员还为WTO体系作出制度性贡献。每个新成员的加入都促使现有成员思考如何更好维护WTO核心价值观。迄今,入世成员累计新增1500多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尤其在农业国内支持、国企监管等领域,新成员的承诺往往更全面细致。在贸易便利化、关税配额等议题上,入世谈判甚至提前多年实现了多边贸易规则尚未触及的突破。仅透明度领域,新成员就作出250余项具体承诺,部分成员在私有化计划通报等无多边规则的领域成为"透明度标杆"。
如今入世成员已占WTO成员总数的五分之一,这股新生力量持续推动规则手册更新,促使贸易体系保持活力,并激励创始成员对标新成员设定的基准。在全球贸易体系承压的当下,这些正在入世的经济体——无论面临何种挑战——始终积极参与,因为他们深知:无论经济体量大小,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
接纳新成员虽成果斐然,但扩容事业仍未竟全功。当前22个入世申请方构成多元,其未来加入必将进一步丰富WTO内涵。作为组织机构,WTO将通过针对性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予以支持,尤其关注那些兼具"最不发达国家"与"脆弱国家"双重身份的申请方。量身定制的入世帮扶计划,可成为其经济改革、制度建设和融入全球体系的催化剂,进而助其逐步摆脱脆弱性、实现持久稳定。
三十年实践表明:融入多边贸易体系绝非以入世日为终点。对新成员而言,入世初期常面临独特挑战——尤其是制度能力有限的国家需落实改革承诺。尽管WTO认识到这一关键阶段持续支持的必要性,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性制度机制。这方面亟待改进,特别是对近期入世的LDCs的有效融入支持。
WTO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扩容进程仍在为这一组织注入新活力。随着新成员不断带来新视角与新承诺,入世机制将继续成为推动改革、促进国际合作和全球经济融合的重要力量。
英文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