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快讯
1、 调味品行业业绩承压、原材料价格上涨 复合调味品会是蓝海吗
继澄明食品之后,近日,复合调味料品牌“加点滋味”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加速杀入千亿元规模的复合调味料市场。
区别于单一调味料(酱油、醋、盐等基础调味料),复合调味料是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配制,经特殊加工而制成的一种调味料。一般包括火锅调味料、中式复合调味料、鸡精及西式复合调味料。2021年以来,随着疫情的缓和,疫情期间的“宅经济”情况逐渐降温,在短暂崛起后,调味料板块企业开始出现业绩下滑。在此背景下,复合调味品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加点滋味一年内获得三次融资
加点滋味本轮融资由QYCapital领投,3WVentureInvestment与杭州复林创投跟投,老股东继续加注,资金将继续用于品牌建设、产品创新和供应链运营体系的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加点滋味成立一年内完成的第三轮融资。天眼查App显示,其曾在2020年11月、2021年2月分别完成天使轮、天使+轮融资,投资机构涉及高瓴创投、IDG和青山资本等机构。
为什么资本如此青睐?对此,《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本轮投资方青山资本,其投资副总裁艾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消费者在复合调味品的诉求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始团队可以敏锐地捕捉到这些变化,并通过数据化、系统化的方式和用户共同创新产品,我非常赞同这个方法论。这样基于数据洞察和用户诉求而开发出来的产品是顺应调味品迭代的方向的。“加点滋味创始人申悦人UCDavis食品工程专业毕业,曾是拼多多食品饮料高级总监,核心团队成员多来自于年轻消费品牌和阿里巴巴、网易严选等电商平台,希望加点滋味未来会坚持和用户站在一起,给消费者的生活带去更多滋味。”
据悉,2020年9月,还在担任拼多多食品饮料大客户及新锐品牌负责人的申悦人察觉到拼多多后台的复合调味品搜索量在飞速增长,她迅速研究了调味品市场,并由此发现商机——市场需要更便捷、更场景化、更简单操作的产品,就是适配小家庭的调味产品。为此,申悦人从拼多多离职,创建调味产品品牌公司“加点滋味”。
“加点滋味对消费需求洞察较深,注重基于消费需求研发产品,从而能获得年轻消费者青睐,如果未来能解决好线上线下(300959)的全渠道运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上海至汇战略营销咨询机构首席顾问张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看好加点滋味,也与他们的经营理念和创新思维能够对传统的调味品行业带来新突破不无关系。
公开资料显示,加点滋味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专注于复合调味品研发与营销的公司,产品主要分为厨房烹饪场景和餐桌佐味场景,以原创复合调味品切入市场。目前,产品线已扩展至拌饭酱、风味汤底、钵钵鸡调味料、葱油酱等多个系列。
( 来源:证券时报网)
2、东方雨虹&卧牛山节能
飙升的能源价格、紧张的电力供应和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我们正在迎来能源短缺的时代,整个世界都在关心“碳”的问题。建筑节能、零碳排放成为当前能源短缺情况下,减缓能源消耗速度的重要方式。
作为全球化建筑建材系统服务商,东方雨虹(002271)正携手旗下卧牛山节能,通过绿色建材、近零能耗、零能耗、光伏一体化等创新技术手段为大众撑起一把节能减排的保护伞,并由绿色建筑走向零碳建筑!对于即将开建的河北徐水被动房研发中心,正是一座属于零碳时代的标杆建筑。
完工后的徐水被动房研发中心将是保定东方雨虹绿色建筑新材料产业园里最特别的一座建筑。
充满未来质感的直线条和流畅曲线构成的立面、立面上细细密密的雨滴造型无不彰显着东方雨虹的气息。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可容纳30名研究人员开展绿色建材、建筑节能等课题的研究。但她最独特的绝技隐藏在科幻的外表之下,那是一整套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卧牛山零能耗解决方案。
零能耗建筑(zero energy building)可以通过自身独立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为自己提供能源,使建筑用能达到平衡,甚至可以脱离市政电网的能源供给,实现能源的自产自消。
徐水被动房研发中心应用了卧牛山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充分利用了幕墙和屋面的空间,碲化镉透明光伏组件的应用兼顾了发电和采光的功能,在不破坏原有立面设计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光伏发电面积。
不过光伏系统获得的能源对于3000平方米的徐水被动房研发中心来说,依然是杯水车薪,大幅降低建筑能耗才能是“零能耗”变为可能。采暖和制冷能耗占据了建筑总能耗的70%,增强建筑保温能力也就成为了降低能耗的突破口。
卧牛山近零能耗解决方案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超低能耗。墙体传热系数小于0.15W/㎡,设计气密性N50<0.6,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气密性让建筑拥有了无与伦比的超低能耗,每平方米年耗电量低于15千瓦时,仅有普通建筑的十分之一。
当光伏拥抱被动式,卧牛山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和卧牛山近零能耗解决方案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卧牛山零能耗解决方案的基础。
东方雨虹&卧牛山节能始终坚持对研发工作的投入,徐水被动房研发中心将围绕新型建筑材料、标准化精细施工开展十数建筑节能专项研究。
其中既包含建筑结构热工性能研究、岩棉、聚氨酯等传统保温材料的深入研究;也包含气凝胶、相变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的转化和应用。既有光伏蓄能建筑一体化的诸多课题;也有建筑直流电体系等新体系的开发。
目前,东方雨虹已在16座工厂投产光伏电站,光伏屋面面积共计68万平方米,光伏装机容量51MW,年发电量5372万度。预计每年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5.36万吨。
徐水被动房研发中心将成为东方雨虹和卧牛山节能的下一个起点,从这里出发,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未来而去。
(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3、伟星新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为新疆东鹏合立股权投资合伙企业
同花顺(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1月10日讯,有投资者向伟星新材(002372)提问, 你好,长期股权投资逐步上升趋势,投资的是什么呢?跟主营有关吗?
公司回答表示,谢谢您对公司的关注!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主要为新疆东鹏合立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其目的是战略性投资和财务投资相结合,希望通过该平台找到一些产业协同度高的新项目,加速产业升级和快速成长,但目前实际投资项目基本上是财务性投资项目。
( 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李卓玲)
4、浙商证券:予宁德时代“买入”评级 目标价837.3元
浙商证券(601878)发布研究报告称,予宁德时代(300750)(300750.SZ)“买入”评级,预计21-23年归母净利润达到124.84/229.42/338.53亿元,同比增124%/84%/48%,PE为123.74/67.33/45.63倍。基于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产能规模、产品技术、市场份额等全方位领先优势,予22年85倍PE,目标价837.3元。
浙商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增长极:全球新能源车百舸争流,动力出海之路奋楫者先
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3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增量渗透率达到40%(该行预计将提前实现);美国提出2030年零排放汽车增量渗透率达到50%;欧盟提出2035年起欧洲零排放车增量渗透率达100%。公司2021年Q1-3装机量在国内份额近51%,海外份额达19%,全球份额超34%,在竞争激烈的出海之路奋勇争先。预计2021-2023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647/1002/1420万辆,全球动力电池产量将达到448/736/1096GWh,公司加快扩产、持续创新,份额(产量口径)有望持续提高到30%/35%/39%。
第二增长极:储能十年黄金赛道启动,七年磨剑锋刃出鞘在即
出力不稳定不规则的风电光伏大规模并网将衍生巨大调峰调频需求,驱动电力系统储能需求爆发,电化学储能依靠灵活便捷的特性将优先启动快速增长。公司深耕电芯制造/电池系统管理/储能集成方案多年,2014年已有储能系统出货,今年更出货多个百MWh级项目,凭借在动力领域积累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产能规模优势,是大型储能项目在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可选优势厂商。预计2021-2023年储能销量将快速增长到14/71/70GWh,优先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 来源:智通财经 作者:杨万林)
5、中泰证券:维持东方雨虹“增持”评级 回购彰显信心
中泰证券(600918)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东方雨虹(002271)(002271.SZ)“增持”评级,预计21/22年归母净利达到40亿元和56亿元,对应PE为24/17倍。
事件:11月8日晚东方雨虹发布关于回购公司股份方案的公告,公司拟12个月内以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A股股票,拟用于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10亿元(含),且不超过20亿元(含),回购股份价格上限55.79元/股,按照回购资金总额上下限计算的回购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份比例分别为1.42%和0.71%,回购股份数量不超过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10%,回购股份将用于后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
中泰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回购维护投资者利益,公司长期发展信心充分体现。
根据公告内容,本次拟回购价格上限55.79元/股为过去20日均价的1.3倍,距当前股价(38.4元/股)有45.3%的上行空间,体现公司维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决心,表明了公司对于自身未来中长期发展前景、盈利能力向好的信心。
同时,公司拟回购股份用于后期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可进一步完善长效激励机制,调动核心骨干员工积极性,推动内生性动能提升,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相结合,共同推动公司长期稳健发展。
品牌建材至暗时刻已过,行业龙头进入布局时点。
近期品牌建材板块受地产景气下行影响整体预期较低,同时原材料的大幅上涨也对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业绩造成了明显的影响。公司作为防水行业龙头通过一体化经营管理渠道下沉,对非房业务的大力拓展促使其在地产需求受限下仍旧延续收入高增,虽然受原材料涨价影响盈利承压,但该行认为综合考虑产品提价效应和原材料涨价放缓因素,Q4成本端有望环比改善,行业的至暗时刻已过,公司作为防水龙头正筑底企稳,逐步进入布局时点。
( 来源:智通财经 作者:杨万林)
6、化学制药板块持续走强 两部门印发原料药高质量发展方案 板块还存多重利好
11月10日,化学制药板块持续走强,3连板拓新药业(301089)涨幅达18.26%,本立科技(301065)、博瑞制药涨幅超10%,东诚药业(002675)、司太力、普洛药业(000739)涨幅超7%,天宇股份(300702)、威尔药业(603351)等个股纷纷跟涨。
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
据国家发改委官网11月9日披露,发改委、工信部官网印发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品种,突破一批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和生产基地。
《实施方案》还指出,坚持创新引领,紧扣原料药产业发展亟需,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下游联动的创新体系,提高原料药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统筹考虑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业配套等因素,引导原料药企业向综合条件较好的区域及合规园区集聚,加强区域间优化调整,促进产业链协同布局。此外,坚持开放发展,在更高水平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国际医药产业分工,巩固原料药产业规模、成本、技术优势,培育知名品牌,提升质量效益,构建面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产业发展格局。
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与出口国。据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文件将通过推动产业集中集聚发展、重大装备攻关突破以及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等提升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邮证券还指出,这一次方案中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一方面鼓励新兴企业利用上市等渠道融资;另一方面也同时鼓励现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中邮证券预计未来将有具体相关优惠政策配套推出,原料药行业有望迎来发展机遇,打开行业估值上限。
( 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7、汇川技术连续5日获得北上资金净买入,累计买入13.77亿元
汇川技术(300124)11月09日陆股通成交金额为6.42亿,位居陆股通成交额第17.0位。其中,陆股通买入额为4.24亿元,陆股通卖出额为2.18亿元,陆股通净买入2.06亿元。
汇川技术近5日陆股通资金呈现持续买入状态,近5日北上资金累计净买入13.77亿元,外资近期有持续流出的迹象。
( 来源:同花顺AI资讯社)
图片
股市行情
1、汽车整车板块持续走弱
汽车整车板块持续走弱,小康股份(601127)跌超7%,比亚迪(002594)、北汽蓝谷(600733)、上汽集团(600104)跟跌。(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2、港股汽车板块持续走低
港股汽车板块持续走低,理想汽车跌超8%,小鹏汽车跌近8%,比亚迪(002594)股份跌近4%,吉利汽车跌近3%。( 来源: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科技产品
1、茅台辉煌70年-规模篇:茅台“大体量”背后的精耕之道
39名员工、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41个酒窖、5个酒灶、5口甑子、年产75吨茅台酒,开启了茅台国营70年;
4万多员工、占地约1.5万亩、30个制酒车间、7个制曲车间、9000余个窖池、年产超过5.6万吨茅台酒,创造了茅台辉煌70年。
从茅台酒酿酒工业遗产群到老厂区上游的中华新厂区,从“茅酒之源”制酒一车间到制酒三十车间,沿线每一栋建筑,都成为茅台70年砥砺奋进的印记。
产能破百吨、千吨、万吨,销售破亿、百亿、千亿,市值破百亿、千亿、万亿……茅台“体量”成千上万倍的增长,完成了从小作坊到千亿级大型现代企业的华丽转身。
在经济发展大时代下,推动产能规模化、销售市场规模化、管理体系化、聚合引领贵州白酒产业集群化……作为贵州工业版图乃至国家酿酒工业发展史上的领军者,茅台与祖国发展和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发展轨迹正是中国工业不断崛起的最好见证和注解。
规模化生产:科学审慎下的增产扩能
宽阔平坦的大道直通车间,青砖黛瓦、古色古香,一栋栋新投产的制酒生产房鳞次栉比。
2021年9月24日,走进中华片区制酒三十车间,2021年度茅台酒第七轮次即最后轮次生产已经接近尾声。重阳将至,茅台新一轮生产周期即将开启。
经过前6轮次生产,三十车间已经顺利完成了公司下达的茅台基酒产质量任务。最后一轮次生产,车间各班组仍精耕细作、斤两必争,确保茅台酒优质稳产。
三十车间是去年中华片区茅台酒技改工程新投产的三大车间之一。
作为茅台集团单项投入最大的工程,“十三五”中华片区茅台酒技改工程2020年10月17日已全面正式投产,为茅台当年实现“计划不变、任务不减、指标不调、收入不降”目标注入动力。
首次一次性投产三个新制酒车间,成为茅台集团顺利承启“十三五”和“十四五”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增的中华片区,也实现了茅台厂区规模的迅速扩张。
2021年,茅台酒已全面释放5.6万吨产能,以硬核措施夯基垒台开启“十四五”征程。
茅台酒扩能超5万吨――仅这一目标,从论证到实施投产、达产,时间跨度超过十年。
作为高度依赖特殊生态环境的白酒酿酒企业,70年间,茅台的每次产能提升,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资源要素匹配,每一步,都科学又审慎、积极又稳妥。
1978年,改革开放发轫之年,茅台酒生产突破千吨。
1984年,扩建年产800吨指挥部组建完毕,茅台迎来第一个产能扩建高潮。
2001年,贵州茅台(600519)成功上市,茅台酒产销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仅两年后,茅台酒产量突破万吨大关!
之后随着新一轮的技改扩产,至2019年,茅台用16年的时间实现产能1万吨到5万吨的飞跃。
随着茅台酒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料种植的规模化、标准化,成了茅台酒优质稳产的首要支撑。
小小高粱地,是茅台“第一生产车间”,一瓶瓶品质卓越的茅台酒就从这一粒粒饱满的红缨子高粱开始酿造。
金秋时节,走进仁怀,漫山遍野都可见丰收盛景。26万亩高粱基地里,高粱红一簇簇、一丛丛,连片相拥,红透半边天。
2019年底,经茅台和仁怀市双方协商,采取厂市共建方式,在仁怀规划建设4个高粱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推动基地基础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管理水平提升、耕地地力修复、科技水平提升、产业附加值提升、村庄环境治理、农旅一体化等建设,引导农民用好田好土种植高粱,打造高粱产业发展新标杆,高粱种植进入新发展阶段,为茅台酒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2003年起截至2020年,茅台累计投入近11亿元加大高粱基地的建设。茅台酒用高粱认证面积达近一百万亩,覆盖以仁怀市为主区域包括习水、金沙、遵义播州和汇川区等地。
规模化营销:双轮驱动发力新增长极
2020初,茅台正式迈上“营业收入千亿元、股价超千元、市值过万亿”新台阶,朝着1100亿元的营收目标稳步前进。
从最初的连续16年亏损到如今营收、净利润在白酒行业遥遥领先,茅台的市场表现优异且稳定。
( 来源: 贵州茅台官网)
企业信息
1、酱酒热降温:三四线品牌卖不动了、“围猎”的投机资本安静了 但改变未来价格的伏笔已埋下
“如果说之前,酱酒市场像是一锅翻滚蒸腾着的沸水,热钱不断涌入,雄心勃勃,市场越来越热。但突然‘啪’的一声,锅底泼来了一盆冷水。火变小了,市场也开始回归理性。”贵州酒商老胡说道。
老胡,从事了酱酒生意十几年了。过去几年,他见证了由茅台引发的酱香酒热潮越演越烈,酱酒也从过去相对小众的香型,越来越多被大众熟知,各路资本开始疯狂涌入。
转折开始于今年8月20日有关白酒市场秩序的座谈会的召开,会上,监管对“围猎酱酒”的措辞十分严厉,意味深长。此后,外界对于酱酒的态度,也悄然开始变化。
在资本市场上,曾在6月市场热潮时宣布要去茅台镇收购酱酒企业的两家上市公司——众兴菌业(002772)、吉宏股份(002803),已先后公告终止收购。至此,它们的跨界“买醉”故事,最终沦为一场空。
潮水退却后,一些投机资本被发现只是在“裸泳”,开始被挤出酱酒市场,而留下来的长线产业资本仍在加码。
“资本撤出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品质差、品牌弱的酱酒企业身上。对品质、品牌并重的酱酒企业,市场关注度与认可度不降反升。”因水井坊(600779)一度欲与之合作,贵州茅台(600519)镇国威酒业也是今年受业内关注的酱酒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梁明锋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未来酱酒热会有长期性,但会逐步进入相对稳定阶段。
(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2、茅台辉煌70年承诺七个“一定” 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长江商报消息 ● 记者 邹茂林
七秩传奇酿造初心不改,四度史诗蜕变续展芳华。
建党百年之际,茅台也迎来70周岁生日。11月8日,茅台集团举行茅台辉煌70年庆祝大会。
从39名员工、75吨产能的小作坊到4万多名员工、5.6万吨产能的千亿级大型现代企业,70年薪火相传,70年风雨兼程,茅台波澜壮阔的跨越式发展,犹如奇迹。
茅台70年的发展历程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紧密相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将这7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了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1951年茅台酒厂成立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奠基立业期;第二个时期是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改革兴业期;第三个时期是从2012年11月至2020年12月的转型大业期;第四个时期是从2021年开始,茅台随着党和国家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步入了高质量发展新时期的高质强业期。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茅台许下七个“一定”的承诺,向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奠基立业期,三家烧房合并焕发新生
2021年11月8日,茅台集团在此举行茅台辉煌70年庆祝大会,回顾茅台七十载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景。
大会上,茅台集团特别邀请了公司老领导陈敏、邹开良、季克良、李保芳、高卫东等共同见证茅台启航新征程。
辉煌70年庆祝大会还举行了“奉献茅台40载”表彰仪式,邀请了一位特殊的“主人”,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亲自向他赠送了建厂第一份员工花名册复印件作为纪念,以此向老一辈茅台人致敬。
他叫张元永,是1951年建厂时39名员工之一、现在唯一健在的老员工。
茅台酒厂蹒跚起步时,不过是几栋作坊式的破陋小屋,像张元永这样的茅台人历尽艰辛、筚路蓝缕,开启了从破旧到新生的史诗蜕变。
1951年11月8日,解放仅一年多的茅台镇百废待兴,国家以人民币旧币1.3亿元(合人民币新币1.3万元),赎买“成义烧房”,正式成立国营“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县茅台酒厂”。其后,茅台酒厂又合并了“荣和烧坊”和“恒兴”酒厂,组建成国营企业。
酒灶5个、酒窖41个,这是茅台镇这3家主要酿酒作坊的全部家当。没有试验室,没有机械设备,没有电,没有自来水。一年手工劳作,出产不过六七十吨的茅台酒。
1953年至1958年,国家先后投资149.7万元,扩充厂房、改善设备――竹筒接水、桐油灯照明等原始方式逐渐绝迹,制酒、制曲、化验室等工业设施也逐渐成型。
有了基础设备,茅台酒厂一步一个脚印,在1957年总结出茅台酒传统工艺14项操作规程,全面恢复了茅台酒生产的传统操作方法。随后,茅台酒厂还起草制订第一个《茅台酒标准》,再获“全国名酒”称号,确立了茅台酒酱香、窖底、醇甜三种典型体的划分。
到了1978年,贵州茅台(600519)酒厂产量突破千吨大关,达到1068吨,结束了茅台酒长期徘徊的局面。茅台酒厂一举扭转了连续16年的严重亏损,摘掉了亏损帽子。
至此,茅台酒厂的基础工艺、酱酒品类已基本定型,成就了茅台的奠基立业期。(来源:长江商报)
3、东方雨虹拟不超20亿回购股份再推激励 9年三施股权激励净利增31倍
防水龙头东方雨虹(002271)(002271.SZ)又有大动作。这一次,是股份回购。
11月8日晚间,东方雨虹宣布,将使用自有资金不低于10亿元、不超过20亿元,通过二级市场回购股份。如果以拟回购金额及回购价格上限计算,预计回购3584.87万股股份。
备受关注的是,本次回购的股份,东方雨虹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及股权激励。公司称,借此,公司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有效地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和核心团队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促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2年以来,东方雨虹已经实施三次股权激励,其中,2019年,公司股权激励惠及超2000名核心员工。
或许与持续股权激励有关,2012年以来,整体上,东方雨虹实现的营业收入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简称净利润)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202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33.89亿元,较2011年的1.05亿元增长逾30倍。
( 来源: 长江商报)
4、突发!万亿赛道再迎重磅消息,广州、深圳放大招!新能源汽车又要爆卖?特斯拉突然暴跌4400亿,啥情况
11月9日盘后,广东省政府的一则关于促进城市消费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引发刷屏,其中最令市场关注的一条政策是,逐步放宽广州、深圳汽车上牌指标限制,2021-2022年,广州市配置节能小汽车增量指标增加至8万个;深圳市进一步放宽新能源小汽车指标申请条件,取消社保条件等限制,促进新能源小汽车销售。
大量正在摇号的潜在购车消费者,翘首以待。据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0月,广州、深圳参与车牌摇号的总人数接近251万人。分析人士指出,根据已经公布的政策,广州市配置节能小汽车增量指标增加至8万个,未来广州的汽车牌照有增加的可能;但深圳仅强调了对新能源汽车指标条件放宽,意味着,深圳燃油车的牌照增加的可能性较低。
当日市场另一个关于新能源的观点也引发热议,中金公司(601995)的最新观点认为,全球电动化将达新一轮临界突破拐点,上调2022年全球电动车销量预期至1042万辆,同比增长80.9%,带动产业链发展进入新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时间11月9日晚间,全球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股票突然跳水,跌幅一度超过10%,最低报1032美元。截至发稿时,跌幅收窄至6%,当日市值已蒸发超4400亿元人民币,最新市值约为7万亿人民币。此前,马斯克就出售10%的特斯拉持股征求网友意见,并获得网友“多数支持”。
(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巫乐定)
5、终端需求旺盛 10月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高增长
多家汽车企业陆续发布10月销量数据,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保持高增长。乘联会最新发布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36.8万辆,环比增长6.3%,同比增长148.1%。终端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旺盛。
上汽集团(600104)产销数据显示,10月,上汽集团汽车总产量合计达到57.20万辆,同比下滑5.12%;总销量合计达到58.21万辆,同比下滑2.44%。新能源汽车10月销量7.7万辆,同比增长58.03%。今年以来,上汽集团新能源车累计销量55.59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87.57%。
比亚迪(002594)新能源汽车10月销量为81040辆,今年前10个月累积销量近42万辆,销量累积同比增长超过212%。江淮汽车(600418)10月销售纯电动乘用车11101辆,同比增长94.38%,前10个月累计销售纯电动乘用车101194辆,同比增长175.52%。
乘联会日前发布了10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数据。数据显示,10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2.1万辆,同比增长141.1%,批发销量达到36.8万辆,环比增长6.3%,同比增长148.1%。今年前10个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38.1万辆,同比增长204.3%,零售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
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10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呈现多点发力的特点。不仅上汽、广汽、比亚迪等传统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销售亮点突出,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销量依旧保持良好态势。哪吒、威马、零跑等新势力汽车企业销量也开始迎头赶上。
乘联会表示,众多传统汽车企业和造车新势力推出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纯电动产品,有效迎合了客户用车新体验需求,推动了新能源需求市场化转型,尤其是家庭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热情进一步高涨,推动车市持续升温。
分析人士认为,未来随着芯片供应改善,主要原材料价格高位回落,汽车行业产销将逐步回升。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景气度仍将持续。中金公司(601995)认为,2021年新能源车产业链受上游原材料涨价影响,盈利普遍承压,但下游需求高景气度持续验证,产业链依然有望实现高增速。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有望突破千万销量。
(来源:经济参考报)
6、卖更多的车 赚更少的钱 乘联会:芯片供应不足、电池价格上涨,汽车行业成本压力加大
近日,各大国产车品牌陆续公布了10月份销量成绩单。
吉利汽车(0175.HK)、长城汽车(601633)(601633.SH)和长安汽车(000625)(000625.SZ)10月份销量都突破了10万辆大关;比亚迪(002594)(002594.SZ)更是“以一当十”,10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0家造车新势力之和。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销量增长,车企的三季报表现却并不突出,有的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国家统计局数据也显示,三季度汽车行业利润同比腰斩。
车企10月战报:自主品牌增长明显
11月8日,吉利汽车公布产销数据:10月份销量111,599辆,环比增长约7%。1-10月总销量1,033,395辆,同比增长约2%;10月份吉利汽车总交付112,822辆汽车,1-10月总交付1,036,608辆汽车。
长城汽车10月产销数据则显示,10月份新车销量112,069辆,相较于去年同期的135,559辆,下滑17.33%。这主要是由于哈弗品牌和WEY品牌10月份销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跌幅均达到了35%。1-10月,长城汽车累计销售996,114辆新车,同比增长22.0%,但距离全年149万辆的销量目标,还差近50万辆。
长安汽车10月份汽车销量为202,292辆,同比下滑4.87%;产量为200,063辆,同比下滑2.76%。1-10月,长安汽车销量1,934,481辆,同比增长22.16%;其中自主品牌销量1,496,127辆,同比增长25.13%;自主乘用车销量1,031,493辆,同比增长33.11%。
比亚迪乘用车全系10月份销量为88,898辆,同比增长了90.9%,环比上涨了12.5%。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售80,003辆,同比增长262.9%。
根据11月8日乘联会发布的数据,10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同比下跌13.9%至171.7万辆,环比增长8.6%,收获了今年内的次高销量。
得益于芯片供应的改善,10月份狭义乘用车的产量创下今年内的新高,达到196.0万辆,跌幅收窄至4.1%。10月份的批发销量达到197.8万辆,比去年同期下跌4.8%,今年内只低于1月份的202.8万辆。
10月份自主品牌零售77万辆,同比增长4%,环比增长11%。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5.6%,同比增8个百分点。批发市场份额47.8%,较同期份额增长了7.4个百分点。
乘联会表示,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产业链韧性强,有效化解芯片短缺压力,变不利为有利,在新能源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因此比亚迪、上汽乘用车等传统车企品牌同比均呈高幅增长。
(来源:红星资本局)
7、氢电池迎利好 概念股受追捧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意见》提出,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受利好消息推动,氢燃料电池板块获资金明显追捧,表现明显强于大盘。
氢燃料电池凭借能效高、零排放等能源优势,将成为氢能在交通运输领域核心增量应用。国联证券(601456)分析师吴程浩指出,在“2060年碳中和”背景下,氢燃料电池汽车将助力交通运输实现深度脱碳。当前燃料电池系统国产化程度已从2017 年的约 30%提升至 60%-70%,电堆、膜电极、空压机、氢气循环泵等核心部件均可自主生产,气体扩散层、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等核心材料也在加速研发中,普遍处于送样测试验证阶段,预计未来2-3年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有望完全实现国产化供应。
随着氢燃料电池产业的持续推进,多家券商纷纷看好。东莞证券分析师黄秀瑜指出,在我国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指引下,能源结构转型和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必由之路。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重要技术路线,近年来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产业链的主要企业市场关注度有望逐步提升。建议重点关注氢燃料电池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投资机会,标的主要包括进军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亿华通、潍柴动力(000338)、大洋电机(002249)、雄韬股份(002733);深耕关键零部件膜电极领域的道氏技术(300409);以及车用氢能产业链的核心标的美锦能源(000723)、滨化股份(601678)、厚普股份(300471)、中材科技(002080)、鸿达兴业(002002)。
( 来源:金融投资报)
风云人物
1、蔚来高管:探索了在港上市多种可能性,会做出正确选择
蔚来汽车今日发布了该公司截至9月30日的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在财报会议上,有分析师问到蔚来汽车赴港上市的问题,对此,公司CEO李斌和其他蔚来高管也进行了回答。当被问及蔚来港股上市计划时,CFO奉玮称蔚来探索了在港上市的多种可能性,在未来也会做出必要的评估与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