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笔下有对生活发自本能、不可遏制的爱: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年

SKPRendezvous  SKPRendezvous     2021-11-11      0

首页 > 头条

​​


鲁迅,白先勇,王小波,普鲁斯特,加缪,卡夫卡,海明威,毛姆,村上春树,石黑一雄,爱因斯坦……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

 

答案是:他们都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读者。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Dostoyevsky 1821-11-11 至 1881-02-09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Dostoyevsky 1821-11-11 至 1881-02-09


鲁迅曾这样形容这位文学巨匠:“这确凿是一个‘残酷的天才’,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

 

《绿毛水怪》是王小波的第一篇小说。故事主人公“我”还在上五年级,就已经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涅茨瓦诺娃》了。


最年轻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一,法国知识分子加缪所持的“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关于自杀的问题”的观点,几乎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表达的观点的翻版:“当对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坚定的信念时,人是不愿意活着的,宁可自杀,也不愿意留在世上,尽管他的周围全是面包。”


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阿尔贝·加缪 Albert Camus


法国作家、诺奖得主纪德,将陀思妥耶夫斯基视为天才的小说家,并且是“所有作家中最伟大的一位”。 


尼采卡夫卡都把陀思妥耶夫斯基视为自己的亲人。其中,尼采“把和他的结识看做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成就”,卡夫卡则干脆直接说陀翁“是跟我有血缘关系的人”。

 

诺奖得主,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不仅在代表作《二手时间》的开篇就引用了这位伟大作家的名句,还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画像挂在她的书房里,隔着一盏台灯,与他深邃的眼神目光交汇。


此外还有:

 

博尔赫斯,他说“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和大海一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村上春树,声称他的终极理想就是写出一本像《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样的小说;

 

以及并不搞写作的爱因斯坦,宣称他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学的比从物理学家学的还多。

 


 

“思想本身的狂欢和迷狂”

 

在最杰出的现当代作家的“导师”名单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即便不是被cue次数最多的,也一定遥遥领先。

 

他的小说总能引起这些作家的强烈共鸣,尽管他们的创作风格可能截然不同:

 

普鲁斯特欣赏他创作中的“单调重复”这个特色;

 

卡夫卡对其体现非正义的、与人敌对的社会中的个人的存在,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并受其启发创作了赫赫有名的《变形记》;


《变形记》| 卡夫卡 著《变形记》| 卡夫卡 著

 

毛姆印象深刻的是他笔下的人物:“他们忍受着莫大的痛苦,对待一切事物都非常极端,遭受着上帝的责难。他们的举止就像精神病院里的疯子一样,然而这一切肆意妄为中又隐藏着某种重要的寓意。你会发现,他们在呈现自身的痛苦时,也揭示了人类灵魂深处的可怕力量。”

 

纪德则一语道破了陀氏笔下那些“病人、可疑的人、重负的人”,尽管脱离常轨,古怪而异乎寻常,却又有着异常强大的吸引力:“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这些罪犯、癔病患者和白痴,在我们眼中的面貌,与其他畅销小说中的罪犯和愚人形象截然不同。我们如此恐惧地领悟他们,如此奇特地爱着他们,乃至我们从自身中发现了与这些人物的关联和相似之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剧照《陀思妥耶夫斯基》 剧照


陀思妥耶夫斯基常被称为俄国文学的一座高峰。这不仅是一种激赏,也是十分贴切的比喻,因为阅读陀氏作品的难度之大,基本上无异于攀登一座现实中的高峰。

 

这不仅是因为,他的许多名篇都是鸿篇巨制,体量巨大,还因为我们平日阅读小说掌握的规律,无论是人物、故事情节、写作手法,在陀氏文学中几乎都会“失效”。

 

关于这一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非常提纲挈领地告诉我们,俄国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灵魂”,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灵魂,相比之下都要宏大得多,深邃得多。


弗吉尼亚·伍尔夫(左)弗吉尼亚·伍尔夫(左)

 

鲁迅也曾点明过陀氏洞察人的灵魂之深:“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灵魂的深处并不平安,敢于正视的本来就不多,更何况写出?”

 

著名哲学家、有“二十世纪的黑格尔”之称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欣赏和理解陀氏作品的角度既是别开生面的,也是格外贴近核心的。他在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中指出:

 

“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创作都是艺术地解决思想主题,是思想的悲剧式运动。地下室的主人公是思想,拉斯柯尔尼科夫是思想,伊万·卡拉马佐夫是思想。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有的主人公都专注于某种思想,沉醉于某种思想。”

 


 

“他使人回归到精神的深度”

读懂陀思妥耶夫斯基

 

要谈论一个作家的作品,就逃离不开谈论作家的生活,这一点用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他24岁就成名,处女作《穷人》被当时有名的诗人、出版家涅克拉索夫宣布“一个新的果戈理出现了!”,同时还受到评论界的权威人物别林斯基的赏识。但区区两年后,他的人生就急转直下,数次跌入绝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 剧照《陀思妥耶夫斯基》 剧照


他总是需要钱。他在信里不是向出版社索要预支稿费,就是拜托老婆大人再寄点钱来;在截稿日期迫近时疯狂赶稿于是成了家常便饭,他甚至还创下过用20多天完成一部中篇小说的急速记录;

 

他曾遭遇巨大的政治迫害,经历了被捕入狱-被判死刑-亲历刑场-在“开枪”指令下达前的最后一刻被改判-流放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他在狱中患上了癫痫症,此后一生都被此困扰;


 

在创作《白痴》期间,他的女儿出生又夭折,让他先后在财务与精神状况上受到极大打击,但他在信里也没忘cue到屠格涅夫戏谑一番:“屠格涅夫如果知道我写作的条件恐怕会被吓死。”

 

他还有无法抑制的赌瘾,几乎每一次赌博都以散尽家财告终,险些就要以自己笔下《赌徒》的主人公的命运收场;


《赌徒》插画《赌徒》插画

 

他还为自己的虚荣心付出了代价:他对相当多的文坛同僚嗤之以鼻,例如取笑托尔斯泰写的是“地主老爷的文学”。这让他在别林斯基的圈子里引起了敌意;

 

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许经历过比同时代作家都要多的磨难,这让他的作品中总是积压着令人透不过气的黑暗与残酷。阅读陀氏,有时会觉得这是一个耶稣式的人,背负了人类的原罪,代人受难。


 

尽管如此,他却从未放弃过自我、文学与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就像首屈一指的陀氏传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家与他的时代》中指出的,“他的作品经常重申的题旨之一就是对于生活发自本能、不可遏制的爱,盲目、热情地相信生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任何不幸的经历也无法动摇或者破坏这种信念。”

 

这就更加令人确信,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地塑造了文学现代主义、存在主义以及各种心理学、神学和文学批评学派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以其心理上的深刻性而闻名。

 

他对人类内心最黑暗角落的心理渗透,以及在其作品中无与伦比的启迪时刻,对20世纪小说产生了空前巨大的影响


 

别尔嘉耶夫说,“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种伟大的快乐,一种伟大的解放”。下文中,我们通过三部被公认为文学史经典的陀氏代表作:《地下室手记》《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来迎接这种快乐与解放。

 

这三部作品都拥有世界量级的读者与影响力,在文学性上表现卓绝,同时也与作家本人的整个人生紧紧缠绕,交织成绚丽的文学之毯。

 

毫不夸张地说,读懂了这些作品,就读懂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室手记》

它是俄国版“哈姆雷特”;

它备受现代主义作家的推崇;

它对“内心与工具理性之间冲突”的展示,

曾给尼采以深刻的启发

 

《地下室手记》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于1864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它的名气可能不敌陀氏日后创作的几部长篇,但它在陀氏“文学宇宙”中的地位,却是非同凡响、不可估量的。

 

因为它作为陀氏整个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分水岭转折点,见证了作家在1860-1865年之间经历的创作裂变

 

如果说陀氏此前的小说仍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那么到了《地下室手记》这里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不可理解


 

这种巨变的发生,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亲身经历的坎坷与磨难息息相关:

 

在处女作《穷人》引起极大反响约两年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因参加秘密政治活动被捕入狱,后被判处死刑。他在刑场上亲眼看着一名同胞被处决,又在“装弹”“瞄准”后,直到“开枪”命令前的最后一刻,被沙皇改判发配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然后充军。

 

特别是1864年这一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妻子和兄长相继离世,他还肩负着照顾兄长一家的责任,为此债台高筑,近乎破产。可以说,除了写作,此时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经没有其他出路来谋求生存。


 

与此同时,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正在俄国大行其道。就在《地下室手记》问世的前一年,车尔尼雪夫斯基写出了被视为当时思潮的“圣经”的《怎么办》。《怎么办》描绘了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男女平等、艺术繁荣的未来新世界,在彼得堡风靡一时,也极大地刺激了从西伯利亚苦役监狱归来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正是这样的背景,点燃了文学史上著名的地火。《地下室手记》诞生了。


1995年电影版《地下室手记》1995年电影版《地下室手记》

 

“我是一个有病的人……我是一个心怀歹毒的人。我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这是《地下室手记》开篇第一句话。从这句话开始,整部小说就在奇异诡谲、病态压抑的情节与基调中一去不回头了。

 

《地下室手记》由两部分组成:

 

Ⅰ 地下室 这部分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观点的陈述。主人公“地下人”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四十岁退休公务员,生活在1860年代彼得堡的地下。他以第一人称对“你们”“先生们”讲话,正面抨击了当时在俄国盛行一时的虚无主义意识形态。

Ⅱ 雨雪霏霏 这是真正的“手记”部分。“地下人”讲述了约十五年前,即1840年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三件事:碰撞事件、同学聚会、丽莎之爱。

 

1995年电影版《地下室手记》剧照1995年电影版《地下室手记》剧照


《地下室手记》刻画了堪称旷古烁今的人物形象:正如他远远地躲开社会大众,“地下人”内心充满了病态的自卑,“蔑视自己达到憎恶的程度”,但又花大量的时间剖析自己;

 

他愤世嫉俗,却又内心软弱,无力改变世界;

 

他思想发达,谈论人的理性与个性、愿望与意志——全部都是哲学层面的议题,却又自甘堕落,想做个丧失理性的人;

 

除了围绕在这一个人物身上的层层矛盾,在《地下室手记》中,陀思妥耶夫斯基还通过思想辩证法发现了人的本性:对立的,二律背反的和非理性的。这种发现决定了其后作品里每一位主人公的命运,也为陀氏之后的长篇小说奠定了基调。


1995年电影版《地下室手记》剧照1995年电影版《地下室手记》剧照

 

小说还展现出对整个人性几乎空前绝后的深度挖掘:通过不断将这个边缘化的、近乎病态的人物推向绝境,陀思妥耶夫斯基向内挖掘人物的内心,逼近极致,来窥视人类内心世界的黑暗深渊。

 

曾有俄罗斯学者将“地下人”比作俄国的哈姆雷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则借这个人物形象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灵魂“谈论、揭露、忏悔,从肉体和神经的伤口中把我们心底的沙滩上蠕动着的难以辨认的罪恶抽曳出来”。


 

许多人将《地下室手记》评为陀氏所有作品中最恶毒的一部,或许是因为故事中“地下人”对自己生活甚至生命的放弃,过于令人绝望。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内心最深处仍然期待着人性的觉醒“如果你们仔细看看我的故事,会发现我身上比你们身上有更大的生命力……现代体系下生活的人,宁做抽象的人,而害怕做有血有肉的个人。”

 

而从“地下人”高呼要“痛痛快快地写一次,将内心的东西完全写出来!”那一刻开始,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完成了他的转型。

 

 

《罪与罚》

他的灵感或激情,他本人的生活经历

他的文学天赋

它们结合起来,产生了他最伟大的作品

 

1865-1871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整个创作生涯中最多产的六年。期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写出了他最伟大的三部长篇小说:《罪与罚》《白痴》《群魔》,以及他最好的两部中篇小说:《赌徒》《永远的丈夫》。它们不仅是陀氏最杰出的作品,也构建了陀氏的文学思想内核。

 

然而,与这些璀璨的文学成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些作品全部是在恶劣的现实条件、贫困的生活和颠沛流离中写成的。为了躲避债主和贪婪吸血的亲戚,也为了重拾与作家苏斯洛娃的恋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欧洲四处漂泊,同时深陷痴迷轮盘赌的赌瘾中。

 

但陀思妥耶夫斯基非但没被生活的狼狈打倒,还展现出他那“猫一样生命力”。为了还债、当然也为了生存,陀思妥耶夫斯基再次求助于他毕生的活动:文学。最“生猛”的时候,他甚至两面开弓,一边连载长篇小说、一边又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罪与罚》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完成的。它在1866年问世。


 

要谈论《罪与罚》,首先需要了解1860-1865年发生了什么,以及这段时期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意义。

 

从西伯利亚流放归来后,陀思妥耶夫斯基彻底跌到了人生谷底,包括前文提到的两位至亲的离世,他编辑的《时代》杂志突然被当局关停,重办《时世》杂志倒闭并留下了异常沉重的债务,等等。

 

但这一时期,他依然投身于知识分子的公共争论中,例如俄国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艺术,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学及社会事件。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也导致他思想的根本性转变的完成。

 

到这时,写出《罪与罚》,以及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伟大作家的铺垫工作,均已完成了。

 

《罪与罚》描述了一位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年轻贫困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为生活所迫,也为了实现英雄梦想,他杀死了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和她无辜的妹妹,这起凶案震惊全俄。小说主要讲述的便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承认自己所犯罪恶的历程。


 

对社会大众而言,杀人与犯罪是划等号的。但拉斯柯尔尼科夫并不持这样的道德观。他认为,从功利主义道德来看,杀死房东老太不仅不是犯罪,还是一桩好事,因为这样一个弱者的压迫者“对谁也没有益处,她吸穷人的血,杀了她可以赎回十桩罪,这算犯罪吗?”。

 

在《罪与罚》中,主人公有一段著名的为谋杀辩护的理论,将世界划分为非凡的人——范例参见梭伦、凯撒和拿破仑,以及只为繁衍物种服务的普通人。根据他的理论,非凡的人可以“为着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他们还必须拥有“违法的权利”,否则就不可能取得进步:“在世上,某些强人,被选择的人可以踏着别人尸首而前进”。


2008年剧院版《罪与罚》2008年剧院版《罪与罚》

 

作案后,拉斯柯尔尼科夫侥幸逃脱,并且没有留下任何罪证。可即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即便他从不承认法律、上帝等任何的外在规范,只奉行自己认同的价值准则,他依然没能逃过自己内心的极度不安。

 

同时,还有一位侦探意识到拉斯柯尔尼科夫可能有罪,和他玩起了“猫鼠游戏”的心理战。内外双重夹击,几度逼迫拉斯柯尔尼科夫主动认罪,可每次又会出现极富戏剧性的巧合,使他“逃过一劫”。

 

1998年电影版《罪与罚》1998年电影版《罪与罚》


拉斯柯尔尼科夫最终的救赎是在爱情中完成的:女主人公索尼娅迫于生计,不得不出卖肉体来养家糊口,但她内心纯洁善良,还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展现出宽容、博爱、谦逊等强烈的个人美德,勇敢地承受命运的苦难。正是她向深陷泥潭的主人公伸出援手。也是在她的规劝下,拉斯柯尔尼科夫终于投案自首,之后流放西伯利亚,以此完成他的赎罪。

 

流放西伯利亚意味着,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理想终究还是破灭了。那么代替理想、再次给予他生存力量的是什么?

 

《罪与罚》给出的答案是爱情。在八年苦役生涯中,索尼娅对拉斯柯尔尼科夫始终不离不弃,陪伴左右:“爱情使他们获得了再生,对那一颗心来说,这一颗心蕴藏着无穷尽的生命的源泉。……生活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在意识里形成了。”


 

而《罪与罚》给出的理想的最终出路,并不是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身上体现的,而是另外一位人物:拉祖米欣。

 

“这是一个异常乐观和健谈的青年,他的善良达到了憨厚的程度。但是,在这种憨厚里是蕴藏着深挚的感情和自尊心的。”拉祖米欣的生活证明了一个人要想解决问题,既不是靠宏大的想法,也不是靠戏剧性的赌博,而是靠缓慢、稳定、努力的工作。

 

这种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正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所缺少的,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当时的青年激进分子心态,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俄罗斯文化中的“精神痼疾”——疏离民众、背离信仰,所做出的有力抨击。

 

 

《卡拉马佐夫兄弟》

惊心动魄的旷世杰作

 

白先勇曾经在一个冬天的雪夜,用一整夜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阅读完毕,已是天明,他透过窗户,望着一片白茫茫的大地,发出这样的感叹:

“我不是基督徒,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那一刻我的确相信宇宙间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正在默默的垂怜着世上的芸芸众生。”

 

同样深受感动的还有英国作家毛姆。他在读书随笔集《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写道:

我再也想不出有哪部小说能够将人类的崇高和卑劣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同样,也没有哪部小说能够用如此深刻的怜悯以及摧枯拉朽的力量来叙述人类灵魂所承担的痛苦。”

 

另一位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众所周知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不太好。他曾在日记里吐槽:“读陀思妥耶夫斯基,惊讶于他的草率、虚伪和杜撰。”但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几天,离家出走的托尔斯泰还不忘随身带着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这就是《卡拉马佐夫兄弟》。


 

《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也是最伟大的小说。小说聚焦于他最热衷的主题:神学与哲学,探讨了邪恶的起源、自由的本质和对信仰的渴望。

 

老卡拉马佐夫是一个贪财吝啬、好色、不称职的父亲。他的三个儿子,卡拉马佐夫三兄弟长大成人后,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


2009年剧集《卡拉马佐夫兄弟》剧照2009年剧集《卡拉马佐夫兄弟》剧照

 

长子德米特里,对生活热情,喜欢美人与酒色,和父亲为同一个女人争风吃醋,在父亲被谋杀后被误认为罪犯而被捕;

 

次子伊万,聪明、冷静、热爱思考的知识分子,不停追问上帝是否存在、灵魂是否不朽,不停地寻找答案又自我否定;

 

三子阿辽沙,一个基督般的人物,跟随修士佐西玛,试图将基督徒的爱付诸实践;


2009年剧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辽沙2009年剧集《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阿辽沙

 

他们的故事所组成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作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为我们贡献了《宗教大法官》——西方文学最伟大的篇章之一“小恶魔”——一个对20世纪思想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形象;此外还有许多个精彩的段落与对话,它们关乎上帝,关乎信仰,关乎我们在世界上存在的方式:

 

伊凡:“你要知道,修士,这大地上太需要荒诞了。世界就建立在荒诞上面,没有它世上也许就会一无所有了。”

 

德米特里:“假如没有上帝,那可怎么办?……要是没有上帝,人就成了地上的主宰,宇宙的主宰。妙极了!但是如果没有上帝,他还能有善吗?问题就在这里!我一直想着这个。因为那时候叫他——人——去爱谁呢?叫他去感谢谁?对谁唱赞美诗呢?”

 

在《宗教大法官》一篇中,审判官坚持认为,人们并不想要自由,而是想要安全感和确定性,而自由选择只会导致他们犯错和内疚。因此,为了确保幸福,教会创造了一个基于“奇迹、神秘和权威”的社会。


2009年剧集《卡拉马佐夫兄弟》剧照2009年剧集《卡拉马佐夫兄弟》剧照


尼采说“上帝已死”,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上帝还活着,并且活在人类崇高的道德里,这就是《卡拉马佐夫兄弟》想要证明的:

 

德米特里作为错案的受害者,拒绝选择逃跑,而是前往西伯利亚,完成了自我救赎;

 

伊万自认为能以自身的力量来承受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最后却不堪重负,精神错乱;

 

而纯净、充满爱的阿辽沙,坚定了自己“为全人类而死”的理想,毅然离开修道院,在远行中接受世界的考验。


2009年剧集《卡拉马佐夫兄弟》剧照2009年剧集《卡拉马佐夫兄弟》剧照

 

最后,再借用一次毛姆的话来说,“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不会感到失望,相反,你会感到精神愉悦,因为透过丑陋不堪的罪恶,你将看到真善美的光芒”。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BOOKS

好书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别尔嘉耶夫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视角,系统阐释了陀氏的“世界观”。火焰般的热情、旋风般的思考,别尔嘉耶夫带领读者饱尝“思想的盛宴”。


《地下室手记》


《罪与罚》


《卡拉马佐夫兄弟》




- fin -



Let's Make A Rendez-vous

SKP RENDEZ-VOUS


北京SKP店

朝阳区大望桥 北京SKP 4F

010-85952539/85952579


SKP-S店

朝阳区建国路86号 SKP-S 2F

010-87955088


西安SKP店

碑林区长安北路261号 西安SKP 9-10F

029-83699072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