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关键词:气候经济 | 后疫情时代前瞻行业看点之三

经济学人集团  经济学人集团     2021-11-14      0

首页 > 头条

​​

图片图片


点此直接订阅即可同步解锁《经济学人·商论》全部主题文章。


主编推荐·气候经济


为期12天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计划在周五落幕,但最终协议姗姗来迟,会议进入加时拉锯。各国对于全球碳市场、各国汇报碳排放的标准和格式、富国对穷国减排的援助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分歧仍然普遍存在。

不过在本次大会中也有一些新的进展。比如作为碳排量大国,印度首次宣布将于207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目标。中国会加强甲烷的减排力度(这三种气体将决定全球碳中和时间表,并支持全球各国2022年更新自己的减排目标。此外,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双方同意建立“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推动两国气候变化合作和多边进程


今年不断出现的极端气候,让更多人直观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给人们造成威胁;但与此同时,也造就了后疫情时代一个非常重要且具备巨大发展前景的领域——气候经济。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8月9日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提出“红色警报”:全球各国如果再不采取行动,抑制气候变暖的最后机会就可能丧失。如果那样,未来的气候灾难只会比今年全球遭遇的更严重也更频繁。另一方面,以中国去年宣布30/60目标为代表,全球为了尽快达到碳中和而频密出台各种政策措施,涵盖金融(如碳交易、绿色金融)、公共政策(如欧盟计划加征碳边境调节税)、以及各种技术创新(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全新尝试,以及生产制造环节节碳新技术和碳捕捉技术的广泛应用)领域。

本期【主编推荐】梳理五篇气候经济的深度文章,涵盖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化石燃料价格上涨下天然气的前景、碳捕捉技术的首次规模应用、氢气投资热背后的逻辑、以及全球碳交易和碳价的走势。




01| 一图读懂气候变暖问题

图片图片


绝大多数国家都签署加入了《巴黎协定》,承诺努力把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的升幅控制在“远低于”2℃,最好不超过1.5℃。就全球变暖造成的危害而言,这两个目标之间的差距相当之大。但自蒸汽机发明以来,气温已经上升了1.1℃至1.3℃。所以,把最终升温幅度控制在1.5℃以下是个无比艰巨的任务。若想要有较大的机会实现它,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到2030年必须比2010年降低45%,到本世纪中叶须减至零。

《巴黎协定》没有提出这样的减排要求,也不可能做此要求,而是由各国承诺采取名为“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以下简称NDC)的减排战略。但当时定下的那些NDC很可能会令全球温度在2100年比工业化前的基线上升约3℃,与《巴黎协定》的远大目标并不匹配。不过该协定要求所有缔约方每五年更新一次NDC,做出更大胆的减排承诺。这次格拉斯哥峰会(因疫情推迟了一年举行)就是拿出第一轮升级承诺的截止期。

……

总体而言,这些新目标令人失望。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在今年年中之前做出的承诺能令升温低于2.1℃的几率为50%,低于1.5℃的几率仅为5%(见图表),前提是所有承诺都兑现,而这一点远不能保证。

在这些乏善可陈的新目标的背后,存在着对发展中国家资助不足的问题。2009年,富国承诺在2020年之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这笔钱会差不多分成两半,分别投向适应气候变化和减排。国际能源署认为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2万亿美元的投资,相比之下这笔资助只是个零头。但这一承诺本应是一种表态,显示更富裕的国家愿意为整个地球的利益做出牺牲。

富国俱乐部经合组织的数据显示,2019年提供的这笔资助仅为800亿美元。今年,赶在气候峰会召开前的最后一刻再凑一凑的话,资助总额可能会超过1000亿美元。但穷国有些不满。原本的最后期限是2020年,但受疫情影响,这一年间的资助可能比2019年还少。而且只有约25%的资金投向适应气候变化,而非之前承诺的50%。


APP内搜索:违背承诺、能源短缺及新冠疫情将拖累COP26《经济学人·商论》2021-10-30




02 | 气候变化引起的短期问题


全球寒冬,燃料价格暴涨,过渡性准清洁能源天然气何去何从?


过去一个月里,燃料价格扶摇直上,走势堪比一轮凶猛疫情中飙升的感染数字。煤炭和天然气价格触及历史新高。亚洲的天然气现货价格在过去一年跃升近1000%。由于其他燃料短缺,原油需求大增,油价暴涨。
……

天然气的支持者视之为通往更环保世界的“过渡性燃料”。它们包括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荷兰皇家壳牌、道达尔和BP这五家最大的国际石油公司。这些巨头的天然气产量从2007年占其烃类燃料总产量的39%上升到2019年的44%(见图表1)。2019年,生产商们核准建设的液化天然气(LNG)产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些项目将在几年内上马。壳牌在2016年斥资530亿美元收购了英国天然气集团BG,它目前表示自己的石油产量已在2019年达到峰值,但它计划每年投资约40亿美元来扩大天然气业务。道达尔预计,未来十年,自己的原油产量将下降,但天然气的销量占比将从40%上升到50%。今年2月,国有巨头卡塔尔石油公司(Qatar Petroleum)表示将启动史上最大的LNG工程。

然而,关于天然气到底是过渡的桥梁还是死胡同,争论越发激烈。对于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拜登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看起来是认真的。这将需要加速淘汰包括天然气在内的所有化石燃料,除非配有排放捕获和存储技术。不再昂贵的风能和太阳能已经对燃气发电构成了威胁,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即便此时市场需求看上去并不确定,卡塔尔石油公司等国有企业生产的廉价天然气将提高全球供应量。一些公司的赌注将落空。

从需求看,天然气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值得一赌。燃气发电厂每单位能源产生的排放物是燃煤发电厂的一半左右。对天然气的需求也很多样,这也是它的一个优势。除了发电,天然气还可以用来制造肥料、为建筑物和工业生产供暖。与汽车尾气不同,工厂的排放理论上可以被捕获并储存在地下。天然气还可以用来制取氢气,而氢气可能成为一种长期存储能源的形式。

对于未来的需求,目前有两大问题悬而未决,每个问题都很难有确切答案。首先是政府限制碳排放的进展速度。在最终燃烧产生的排放外,天然气的提取、液化和运输本身也会产生排放。天然气生产还会排放甲烷,这种温室气体在20年跨度里的温室效应大约是二氧化碳的80倍。加上水力压裂和管道泄漏的甲烷,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atural Resources Defence Council)估计,美国未来十年的LNG出口可能产生的温室气体相当于约4500万辆新车一年的排放量——这还没有包括燃烧LNG发电的排放。

为了应对气候挑战,荷兰以及加州部分城市已经禁止在新建筑中使用天然气。英国将从2025年开始效法。“毫不夸张地说,”欧洲投资银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的总裁沃纳·霍耶(Werner Hoyer)今年1月宣布,“天然气的日子到头了。”同月,拜登的气候特使约翰·克里(John Kerry)警告,天然气资产面临搁浅的风险。政府间组织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估计,到2040年,需求增长将从2010年至2019年间的平均每年2.2%减缓到每年1.2%左右。如果各国政府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来遏制全球变暖,2040年的需求可能会低于2019年(见图表2)。BP提出了一个更悲观的前景:如果世界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天然气需求将在未来几年内达到峰值,到本世纪中叶几乎减半。“这个行业若要生存下去,”能源咨询公司Wood Mackenzie的马西莫·迪奥多尔多(Massimo Di Odoardo)认为,“重要的不仅仅是营销天然气,而是营销天然气和管理排放。”


图片图片

APP内搜索:石油巨头对天然气的巨额押注《经济学人·商论》2021-05-07




要想达到碳中和,必须大规模敷设便宜的碳捕捉(CCS)装置


九月九日下午六点刚过,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城外的奥卡(Orca)碳捕获工厂启动了风扇,开始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风扇的声音不大,有点像汩汩的流水声。但这家工厂的创建者希望这将是人类与气候的关系中一个重大的转捩点。

想要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直接空气捕获”行业正处于萌芽阶段,奥卡目前是此类工厂中规模最大的一间。捕获到的二氧化碳被封存于地底之后,就被记作“负排放”——这是应对全球变暖的一种重要但尚不成熟的方法。根据《巴黎气候协定》,为了避免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升高1.5甚至2摄氏度,必须在本世纪下半叶从大气中移除数千亿乃至上万亿吨的二氧化碳。

目前唯一能吸收二氧化碳的办法就是植树,但这种做法并非万无一失。树木会被野火烧毁,也会被砍伐。这个时候它们储存的大部分碳都会逃逸。奥卡工厂为人们指出了另一条道路。工厂的所有者Climeworks公司开发了一种化学过滤器,可以在空气通过时截留二氧化碳。然后在加热时再次释放二氧化碳,形成气流,由另一家名为Carbfix的公司继续处理。

Carbfix用管道把这些气体输送到附近的井中,与水混合,然后将产生的碳酸水泵入基岩中。在冰岛,基岩几乎全都是火山玄武岩,其中含有的矿物质与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碳酸钙,这种白色晶体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这样一来,整个处理过程就从空气中提取出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岩石。试验表明,冰岛的玄武岩可以在两年内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坚硬的岩石中。工厂所用电力来自附近的地热发电站。


APP内搜索:世界最大的吸碳工厂投产《经济学人·商论》2021-10-12



03 | 气候变化的长期应对


不可承受之“氢”?氢气在碳中和中扮演的角色


到2050年氢技术或许能让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十分之一。这比例不大,但考虑到能源转型的规模,却仍然至关重要且有利可图。

氢不像石油或煤炭那样是一种主要能源。最恰当的看法是它是一种能量载体,好比电力,以及一种储能方式,就像电池。它需要被制造出来。可以用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等低碳能源把水分解成氧和氢。这个过程低效又昂贵,不过成本正在下降。氢也可以从不那么清洁的化石燃料中提炼出来,但会产生大量污染,除非配上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与许多燃料相比,氢易燃且体积庞大。铁一般的热力学定律意味着将一次能源转化为氢气、再将氢气转化为可用动力会导致浪费。

今天,气候变化正引发又一波氢能热。目前有350多个大型项目正在进行中,到2030年累计投资可能达到50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估计,到2050年,氢的年销售额可能达到6000亿美元。目前的销售额为1500亿美元,主要来自化肥制造等工业生产。印度很快将举行氢能拍卖,智利正对公共土地上的氢生产项目进行招标。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十几个国家都有国家级氢能计划。

在一片兴奋之情中,有必要明确氢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日本和韩国的公司都热衷于销售使用氢燃料电池的汽车,但相比之下电动汽车的能源效率约高一倍。一些欧洲国家希望用管道将氢气输送到家庭,但热泵效率更高,而且有些管道无法安全输送氢气。一些大型能源公司和石油生产国希望用天然气生产氢气,但无法有效地捕获由此产生的碳,也就不能消除排放。

不过,氢在利基市场上有用武之地,比如涉及复杂化学过程的地方,或是需要电力难以达到的高温时。排放量约占全球8%的钢铁企业仰赖焦煤和高炉,风能无法取代,但通过名为“直接还原”的方法,氢气可以取代它们。今年8月,瑞典财团Hybrit售出了世界上首批用这种方式制造的绿色钢材。

图片图片

APP内搜索:氢时代终于到来《经济学人·商论》2021-10-28



推动碳中和,全球碳交易的覆盖面和价格该怎么定?


就连商界人士也意识到,最佳施压方式就是强制实施全球碳排放征税体系,并通过某种形式的再分配来减轻最羸弱的手指的疼痛。问题是全球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碳排放为碳定价机制所覆盖。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全球平均碳价仅为每吨二氧化碳三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要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全球碳价需要涨到75美元。还有机构认为应该在这一价格上差不多再翻一倍。对一些被欧盟排放交易体系覆盖的高排放企业来说,碳价已经超过了60欧元(69美元)。相比之下,中国新(且有限的)的机制中的碳价低太多。而美国没有任何形式的联邦碳定价机制。
全球碳价上涨将影响所有企业——尽管影响有大有小。就目前而言,人们认为这种情况真的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还不必认真考虑。但我们暂且假设它真的发生了。


第一件重要的事是把高排放企业从其他企业中分离出来。早早制订大胆减排目标的企业都来自零售业等减排相对容易的行业。英国等一些国家的电网正在快速脱碳,可能也就不需要能源用户自己多费心了。产生上市公司大部分碳排放的少数几个行业——电力企业、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钢铁和水泥制造商——面临的挑战则要大得多。随着对碳密集型产品的需求暴跌,它们将不得不寻找产生现金流的新方式。一些公司开始涉足可再生能源。一些公司看好低碳塑料和材料。但如果它们不能迅速将这些转化为巨大的收入来源,那它们最好还是关门大吉,把现金还给股东。西方企业可能希望把自己污染最严重的资产出售给发展中国家的国有企业。然而,后者也必须缴纳实打实的全球碳税。对一些企业来说,着手减轻自己的碳负荷是越早越好。


APP内搜索:企业若被迫为烤热地球买单,会怎样《经济学人·商论》2021-10-19


... ... ... ...


您已阅读文章片段。想与全球百万精英同步阅读《经济学人》?官方双语App《经济学人·商论》精选原刊社论、商业、金融、科技、书评等版块最新文章,同步介绍全球热点议题

图片图片

图片


【点击此处】直接订阅后阅读《经济学人·商论《经济学人·商论》语版全文。


订阅《经济学人·商论》更可同步解锁《经济学人·商论》发刊至今的2500多篇往期文章,包括1500余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并免费解锁商论英语学习社区,听官方译者领读《经济学人》原文。




  • 免费下载App:

点击下载《经济学人》中英双语App可试读免费文章


  • 普通订阅:

点此直接订阅即可同步解锁《经济学人·商论》六月刊全部主题文章及发刊至今的3000多篇往期文章,包括2000余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并免费加入官方译者主理的商论英语学习社区(一年),解锁最新+全部往期内容,全方位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 学生订阅(edu邮箱):

点击此处即可以299元的优惠价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每天仅需0.81元。


*如您是在校学生但没有含edu后缀的邮箱,请在经济学人集团公众号(TheEconomistGroup)后台回复“学生无edu邮箱”进行人工审核。


想与全球百万精英同步阅读《经济学人》?官方双语App《经济学人·商论》精选原刊社论、商业、金融、科技、书评等版块最新文章,同步介绍全球热点议题。,就能全年不间断阅读最新《经济学人》原文+官方中译版本,并免费加入官方译者主理的商论英语学习社区。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