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紫禁城的初雪来的特别早,宫里的小动物们还没来得及抱团祈雪,一展身手,初雪就已悄然而至!让原本正得宠的银杏也不得不含泪离开龙床,为新宠让位。
(图片来源丨微博@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丨微博@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丨微博@故宫博物院)
初雪来得早在古代是一件好事。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每年冬天下的雪都为第二年的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积雪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水分,同时又像一层厚厚的“大棉被”,有了它就算突然有寒流过境,大地也不会大幅度降温。
可是,虽然历代皇帝都想看到“瑞雪兆丰年”的美好景象,却也时常天不遂人愿,如果入了冬迟迟不下雪,放在古代那可是“天大”的事情。而这个时候言官更是坐不住了,不得不上谏皇帝。如此天象,是否是您的过错?
明代著名朝臣杨士奇就曾给宣德皇帝上奏进谏说:
人君安于逸豫,昏而不明,窒而不通,舒缓而不肃,宽柔而无断……祈雪未应,人情惶惶,又皆曰:‘疫疠其将作乎?螟蝗其将炽乎?’常燠之为害如此!
(图片来源丨微博@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丨微博@故宫博物院)
(图片来源丨微博@故宫博物院)
谏言中的“常燠[yù]”,又称作“恒燠”,是指不下雪的天象。朝臣将灾害归结于皇帝的“安于逸豫,昏而不明,窒而不通,舒缓而不肃,宽柔而无断”。是因为统治者的政治不清明,过于懒散怠慢,所以上天才会以此天象来警醒“天子”,让他时刻保持警惕之心,勤于朝政。
灾难天象一出,皇帝在言臣的谏言下,也会反省自己在朝政的处理上是否存在散慢的过失。但对于关乎政治法度上的问题,则不会急于马上更改,而是选择一种相对柔和的方式,就是“祈雪”。打算用自己的一腔热忱去感动上天,祈求上天普降瑞雪,施惠于天下黎民。
(图片来源丨微博@故宫博物院)
祈雪的仪式相对简单,由皇帝御制祷文,亲自前往山川坛、社稷坛等处行礼即可。如果一次仪式没有效果,皇帝还会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据记载,清代的道光皇帝祈雪次数最多,最为频繁,而且都是自己亲自祈雪,实属虔诚。
所以,古代皇帝看到天降瑞雪是十分开心的,算的上是上天对自己执政廉明的一种肯定,我们在清宫行乐图中就常常能看到冬日雪景,皇帝和嫔妃皇子们在室外堆雪人,赏雪景,很是温馨惬意。
弘历雪景行乐图(局部)(图片来源丨故宫博物院官网)
讲到堆雪人,在文章最后不得不称赞下古人堆雪人的技术也实属高超,各式各样的“瑞兽”堆得活灵活现!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局部)(图片来源丨故宫博物院官网)
乾隆帝岁朝行乐图(局部)(图片来源丨故宫博物院官网)
今年冬天你有没有也堆一个雪人应应景呢?下次不妨也堆一个小瑞兽!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需转载文章或有任何问题,请微博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转载文章需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