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是未来10年最好的投资行业

投资小红帽  投资小红帽     2021-11-26      0

首页 > 头条

​​医疗业为什么长期不错,有一个很重要的行业特点是,虽然它最终是面向患者/消费者的,但实际上,患者/消费者是几乎没有自主权和议价权的。看着TO C,实际正常情况下的C端是并没有什么实力和资格跟医生/医院去讨论自己的用药情况。



生活中,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去选择经济实惠或者高端华贵的食品和服饰,但生病时都一视同仁,不太可能因为药品昂贵,去跟医生讨价还价,用药剂量能不能少一半。


患者是否用药/手术的,决定权不在自己,人一定会老,也一定会生病,来了就得老实掏钱,这使得医疗业利润是有保障的,本文不讨论现代医学是否过度资本化的问题。


先说下最常见的药和械。


化学药即化学合成物,大家应该学过化学方程式吧;生物药则以蛋白质为主。根据分子量的不同,化学药又称小分子,生物药叫大分子,好理解吧。这里统称为药。


我们以最典型的合成药为例,它的化学成分明确,高度标准化,同质化。只要知道了配方,就能模仿,效果虽然会有细微差别,但八九不离十。生物药的研发难度大很多,但始终还是药的范围,没好处谁研发对不对,所以政策上一般会给第一家研发成功的药企一个专利使用年限,比如可以先按一个比较高的利润率卖个20年,赚它个20年。这种争第一个吃螃蟹的,就叫创新药企。


毕竟医疗是造福全人类的事,20年后,请你交出专利,公布配方,使得其他厂家可以效仿,较低利润率低价出售,就叫仿制药。

20年后,面对新定义的疾病,各类大小药企又是同一起跑线,虽然大药企有经验体量的优势,但最后还是看谁先研制出新药,谁牛逼。因为病种繁多,小药企在单个疾病上的新药弯道超车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药是简单的产品竞争,产品的迭代甚至可以是颠覆式的。同一种病,几十年前的用药和现在的用药,药品完全不同是很正常的。小玩家机会点很多,爆发强,研发失败破产也正常,所以单体不易长牛。


有没有投药稍微稳妥的办法呢?当然,CXO就出现了,X的不同就是业务范围的不同,例如CRO,CMO,CMDO,CSO,大家不用特别懂这个东西,知道是研发试验外包服务就可以了,俗称卖水人。


什么意思,打个比方,一个小药企,有了个新产品,一期试验需要30人,二期试验需要600人,三期试验需要9000人。但我是个小药企啊,没有那么多时间能力精力去找志愿者做这个流程。那CXO说交给我,我有很强大的配套设备和环境,外加众多一流的医学人才,妥妥的。


确实是方便啊,所以大药企也愿意外包,集中力量研发新药。试验的活给你给你。

另一方面,CXO企业如果有自己的投资部门,这可比任何投资医药的基金或者资本之流都靠谱多了。


原因很简单,新药的试验数据,只要外包合同是给我的,在我家试验,效果好不好我能不知道么?直接尝试新药正式上市前参股或买断。


近几年,国内集采,药因为标准化程度高,首当其冲,基金经理们基本都跑去不受影响的CXO和医疗服务避险去了,造成这两子板块涨幅特别好。


债呢,迟早也是要还的,毕竟CXO是乙方,药企才是甲方爸爸,虽然整体上比药企更适合躺赢,但如果有天药企爸爸们研究新药的热情降低,CXO的日子就会难过很多。

这个时候,CXO里有大量的人力雇员,原本是人才红利会迅速变成负担。


这里有个重点:非常依赖人力的模式,如果不能转嫁成本,大后期都不会很好。

CXO虽然比投药安稳,但我心目中,更确定的是械,我们继续看。


医疗设备器械,简称械。


什么是械呢?比如我们去医院,医生问哪里不舒服,然后说先去拍个片。这个片,就是影像,械的细分之一。很多年前,大家都已经开始吐槽说,医院是进去就让先拍片,无论什么病。又有多少人那个时候就意识到,最终医院跑一圈下来,药可以不开,但片一定要拍。



或者说,比如《我不是药神》电影中,患者尚存一丝可能还是可以试图问下医生有没有效果接近的廉价药,但我想患者应该不会问医生,有没有便宜点的片子可以拍。械比药的确定性,从日常就诊就开始了。械的分类很杂,近的如口罩,远的如呼吸机,监护仪,甚至医美的玻尿酸,也是器械。


对于三甲顶级医院,不会冒险采购品牌知名度低的器械,医疗事故的影响太大。所以器械品牌,很容易强者恒强,领跑者被超越的概率很小。世界器械前20排名多年来都是老面孔。假设世面上有10种操作器械,即使像医生学历如此内卷的高端人才,往往也就只能熟练操作3种,因为械的设计逻辑,交互逻辑是不尽相同的。即使是简单的显示界面交互,我类比下我们日常使用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你可以熟练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但一下子换成linux,换谁都得懵圈一阵。所以械的替换使用成本也不低。


总之,械是复杂的体系竞争,非标准化,集采标准也不容易定,带精密制造属性,产品往往是在上一代基础上改良更新,而不是颠覆,易出长牛。


想必你们也猜到了,在我的框架里,械适合投增,药适合投变。

直接看图更直接:美股的走势也能反映出药与械的特点:



蓝色是器械/设备ETF,紫色的是生物药加权ETF,黄色是生物药等权ETF。

可以看到,黄色等权的生物药走势比紫色加权的生物药好,说明小玩家有机会,尽管很多成分股甚至都没盈利,加权后的ETF并没有绝对优势,共同点是两者波动都有些狂野。


器械则是大部分时间稳健上行,波动也小的多,最终收益也好,时间的真朋友,躺赢的好朋友。


这就是细分子行业的商业特性不同导致的。

国内有几只全指器械ETF,为什么不入我眼,答案也呼之欲出,因为器械强者恒强,全指囊括的那些小器械公司是比较容易拖后腿的。如果认同这个观点,可以自行去寻找各个细分领域的王者械企,自建器械指数就好。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药械消费比为1:1左右,我国近年是1:0.3左右,预计未来,发达国家的药械比会是1:1.2,械有更高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加一层长期逻辑,械的国产占比还很低,很多高端细分领域的械,国外产品依然占据了60-90%以上的市场。相比药的创新能力,我更愿意相信中国的大国工匠制造能力,第一步,国产替代,渗透率上升。第二步,输出海外,引领全球。


械的增速过去几年都能看到,历史复合普遍增速20%,只要你在这个细分行业,一般的玩家都能过的挺好,优秀的龙头械复合增速则高达40%以上,未来几年,龙头复合20%增速也并不是很难的事。


长期看消费预计12%增速,医疗部分细分行业则仍会保持15%以上的增速,变差也起码有10%以上,而互联网行业整体遇瓶颈了不清楚。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如果当下消费医疗互联网同为40PE,我觉得未来10年,性价比最高的是医疗,尤其看好械。​​​​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