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来,襄阳两级法院依托司法职能推出务实举措,为襄阳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再添亮色。在襄阳市参与的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襄阳市法院负责的1个一级指标获得“优秀”、2个二级指标获得满分,襄阳市成功跻身“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全国营商环境评价50强”。
一、完善机制保障,做营商环境的“建设者”
一是强化规范指引。襄阳市法院先后出台《关于全市法院促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再提升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升年”活动,明确“1+2+3+N”工作思路,提出75项保护企业、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明确要求,制定《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操作细则》,在全省法院首推《办理涉企案件服务营商环境监督卡》随案发放制度。二是强化改革增效。开辟涉企案件“绿色通道”,提升线上诉讼服务,深化案件繁简分流改革及多元解纷机制改革,引入多元调解组织。2020年来全市法院共诉前调解涉企纠纷3662件,诉中调解涉企纠纷6315件,有效降低企业诉讼成本。
二、立足审判职能,做合法权益的“保护者”
一是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着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针对企业、企业家实施的犯罪,加强对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集资、串通投标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行为,重拳惩治“套路贷”、强迫交易等黑恶势力,从严惩处职务侵占、破坏生产经营等侵企犯罪,2020年来共审结相关案件265件。二是发挥民商事审判职能作用,着力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加强产权保护,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引导和规范金融资金和各类融资行为脱虚向实,助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0年来共审结涉企民商事案件67855件。高新法院贯彻《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设立自贸区巡回法庭,服务全方位对外开放。三是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着力营造法治诚信的政务环境。推出“告官能见官”“出庭又出声”举措,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89.4%。监督支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2020年来,全市法院共审结涉企行政案件515件,判决行政机关败诉20件。四是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着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环境。市法院在全省较早建立知识产权审判庭,率先进行知识产权案件“简案快办”改革,实施“三合一”审判机制。2020年来共审结知识产权案件415件,追究刑事责任17人。服务科技创新,在汉江产业园等10家园区设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暨法官联系点,优化科技创新法治环境。五是发挥执行工作职能作用,着力营造预期稳定的信用环境。开展“规范执行年”和“审判执行质效提升年”活动,加强涉民生、金融、拖欠民营企业账款等案件执行力度。2020年来共执结案件50463件,执行到位41.8亿元。六是发挥破产审判职能作用,着力营造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破产处置府院联动机制,加强破产审判队伍专业化建设,协同市司法局成立破产管理人协会,规范破产管理人指定程序。2020年来破产案件共立案52件,涉案标的151.2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96.2%;执行环节移送破产审查2件,进入破产程序36件,宣告破产5件;化解执行案件280件,消化债务、盘活资金31.2亿元。
三、深化需求对接,做司法惠企的“服务者”
一是开门纳谏。以座谈会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走访企业、企业家及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推动成立商会调解委员会、金融消费保护与纠纷调解中心等多元调解组织,完善“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调解机制。聘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家代表等16人担任全市法院首批法治化营商环境监督员,进一步拓宽法企沟通桥梁。二是有呼必应。围绕群众和企业关心的问题,通过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作风建设“服务年”等活动,推出系列贴心暖心的便民利民举措。协调农行入驻诉服中心解决缴费开票难问题,增设无障碍通道解决特殊群体诉讼难问题,选派不同领域法官深入百余家企业宣讲《民法典》。
四、从严监督管理,做司法公信的“提升者”
一是加强司法作风建设。强化司法服务大局意识,整治损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不当司法行为,对基层法院1起超标的查封冻结执行案件进行严肃处理。出台《营商环境问题投诉处理办法》,发动市场主体对法院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审限管理,防止因案件审理时间过长而“拖瘦”“拖垮”当事人。今年1-10月,全市法院法定期限内结案率为98.83%,较2019年同期上升7个百分点。二是加强法院法治宣传。讲好法院故事,《人民法院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多次报道全市法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举措。开展以案说法,不定期发布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树立优化营商环境鲜明导向。围绕司法为民等热点问题创作13个抖音小视频,其中2个点击量超过300万人次。(来源:襄阳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