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辨”才有“雄辩”
——我上《思辨与雄辩》一课
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 周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结构”中提出,高中语文教学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任务群阅读”的设计,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感情、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在真正意义上践行 “立德树人” “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 “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等理念。在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篇文章的局限,着眼多篇议论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比较它们在观点提出、论据选择、论证方法等方面的特色,探究这么写的好处,以此有所启发,指导自己的议论文写作。笔者于2021年11月18日上午,在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高一(5)班开设了一节代表课《思辨与雄辩:<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对比阅读》,尝试对两篇经典的论述类文本进行任务群阅读教学,效果良好。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议论文。在学习之前,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觉得想写好一篇议论文,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1:思路要清楚,要让读者读完之后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生2:不能全是大白话,要有比较好的语言,让别人有读下去的愿望。
生3: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能简单堆砌材料。
师:大家说得都非常好!一篇好的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缺一不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和鲁迅的《拿来主义》这两篇经典的议论文,看看它们到底好在哪里。
任务一:速读文章——追溯论证之因
师:请大家迅速迅速浏览文章,结合课前预习,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文题
《反对党八股》
《拿来主义》
写作缘由
中心观点
(学生浏览文章,课件展示表格)
生:议论文的中心观点一般呈现在文章标题和收尾部分。《反对党八股》是因为党内存在党八股的不正确的文风而写的,主张反对、抛弃党八股,采取并充实马列主义的文风。文章最后一段话提出来的。
师:概括得非常好!《拿来主义》呢?
生:根据预习时学习到的写作背景,我觉得鲁迅是针对社会上存在的许多对待外来文化的错误思潮,提出正确的主张,就是要“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去吸收。
师:说得很好!这两篇文章告诉我们,一篇议论文,想要发人深省,掷地有声,一定不能无病呻吟,漫无目的,一定要针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所讲的“现实针对性”。
(师板书:针对性)
任务二:细读文章——学习雄辩之道
师:只要观点明确并有针对性,文章就一定好吗?
生1:还要有论据。
生2:还要讲究技巧,论证要有力度。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请大家来到《拿来主义》第8、9小节,看一看鲁迅是如何说理的。
(师生齐读《拿来主义》第8、9小节)
师:作者说“‘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请大家小组合作,讨论“拿来主义”者不怎样?又是怎样做的呢?
(小组讨论3分钟)
生1:在这里,作者把我们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比喻成了一个穷青年得了一所大宅子的态度。第八段讲到的“徘徊不敢走进门”,是一种拒绝接受的态度,“一把火烧光”是全部否定,“接受一切”是全部肯定,这些都是作者批判的错误的态度,“拿来主义”者是不会这么做的。
生2:第九段中提出了几种正确的主张,“拿来主义”者都是这么做的。看见鱼翅,“像萝卜白菜一样吃掉”,是比喻说对待外来文化中的好的部分,我们要果断地吸收。看见鸦片这种可以是毒品也可以是药材的东西,“送到药房里去”,是让有用的地方为我所用,对有害的地方果断抛弃。而“姨太太们”完全是封建思想的糟粕,对新文化无益,就应该丢掉,全部抛弃。整体来说,“拿来主义”者们本着的是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师:大家说得太好了。谁能总结一下这两段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吗?
生: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先提出错误的主张进行批驳,在此基础上再提出正确的主张。
师:这就叫“先破后立”的写法。或者我们也可以叫它“破立结合”。
(师板书:先破后立)
师:其实,《反对党八股》的第二段也采用了破立结合的手法,请大家比较一下,它与我们刚刚分析的《拿来主义》有什么不同呢?
(生朗读、讨论3分钟)
生:《拿来主义》是先破后立,这一段,破和立是混合在一起的,上一句话是破,下一句话是立,再下一句又是破,然后再立。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我们叫这种手法“边破边立”。
(师板书:边破边立)
师:大家理解“破立结合”的手法了吗?那就请大家参照我们刚刚的示例,在《反对党八股》的第4、5段中任选一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破立结合的。
(生讨论5分钟)
生1:第四段主要批判了抗日战争时期使用老百姓看不懂的字写标语的现象,中间提出了“做宣传要看对象”的观点。这段话主要是在破,在破的过程中立了一个观点。
生2:第五段和《拿来主义》8、9段是一样的,先破后立,先批驳“语言无味”,再提出三点学语言的途径。
任务三:赏读文章——体会“双辨”之美
师:大家讲的很好!通过破立结合的手法,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立场更鲜明,论述更有针对性了。这也是破立结合手法的高明之处。但是仅有高明的论述方法也是写不好议论文的,我们还需要有清晰的写作思路。请大家回到《反对党八股》第二段,借助下面的表格,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分析问题的。
表现
根源
危害
方法
生1:“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表现是写文章没什么内容,根源是下决心不让群众看,危害是群众不看、影响坏,方法是要反对言之无物的文章。
生2:这段的思路是很清楚的。先摆现象,再挖根源,然后分析危害,最后寻找对策,指出怎样做。
师:这是典型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深入,论述清楚,非常值得大家借鉴。议论文很重要的是它的“逻辑性”,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每个关节保持内在的联系,以保证议论的严密和准确。大家在阅读其他段落的时候,也要多关注它们内在的逻辑性。
(师板书:逻辑性)
课外任务:回读文章——尝试“双辨”写作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收获满满。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要使文章有现实意义,就必须在论证中体现体现针对性和逻辑性。同时,采用多样的论证方法也能够增加论辩的说服力。今天的课后任务,请大家以“不做出头鸟”为靶子,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写一段300字的议论文字,并体现出一定的逻辑性。
下课!
附板书:
《拿来主义》
《反对党八股》
针对性 先破后立
逻辑性 边破边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任务群阅读”,我做了三点尝试:
议论文教学需要关注的点很多,我结合两篇文章的实际,舍弃了其他很多内容,将教学重点放在了论证方法的学习和论证思路的分析上。以三个学习任务贯穿,后两个任务分别指向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条块化的设计可以化繁为简,以一节课重点解决一到两个问题,务求实效。
两篇文章都比较长,难度也比较大,无法面面俱到。本节课,我以“破立结合”的手法为突破口,通过老师讲、学生悟、再讨论学习的方式,逐层深入,逐步放手,让学生了解、弄懂并学会分析破立结合的手法。通过几个选段的学习,学生也基本对破立结合的形式和作用有了初步的掌握。
论述类文本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文学体裁,学好论述类文本,概括论述内容,分析论证方法,不仅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思辨能力的提升,更可以作为议论文写作的有效借鉴,成为议论文教学的有效补充。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统一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写作教学任务,可以使写作的要求更加明确,写作的指导更加具体,从而使写作教学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本节课设计写作任务作为课后作业,就是对读写结合、课内外迁移的尝试。
在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中,跳出常规教学思路的藩篱,可能会发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导师审读
缺少副标题,究竟上了什么不能一目了然;
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要紧紧扣住主题,实录要扣住“双辨”,反思要扣住“比较”,不能若即若离;
一级小标题序号“一二三四”在一篇文章里面不要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