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成虎”与苏子叶掀桌问题

一树梨花月满城  一树梨花月满城     2022-02-03      0

首页 > 头条

​​今日初三,来讲讲三人成虎的故事。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惑众,说的人多了就会使人们把谎言当成事实。是完全的贬义词。


这个成语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战国韩非的《韩非子》卷九,以及西汉刘向的《战国策》卷二十三。这两册书讲的是同一件事。


魏国大臣庞恭随太子去赵国邯郸做人质,出发之前他问魏王:

“如果有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您会相信吗?”


魏王说:“不信”。


庞恭又问:

“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说:“有些怀疑。”


庞恭再问:

“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说:“我会相信。”


庞恭便进言道:

“显而易见,街市上不会出现老虎,但三个人说有,就好像真的有了老虎。”


“邯郸到我们魏国大梁的距离,远远大于街市到大梁的距离,而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


庞恭离开以后,果然有人向魏王进谗言。等庞恭从赵国回来,魏王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让我们从开头复盘一下庞恭讲的这个故事。


从魏王的角度来看,当只有一个人说出现了老虎时,他自然会觉得“街市上不会出现老虎,这个人在胡说。”


但是有两个人这样说时,他恐怕会开始怀疑“有没有一种可能是两个人都见到了老虎?”


等到三个人都说有老虎时,魏王的心态大约就会变成“三个人都在街市见到了老虎那街市上一定有老虎!”


这就是不信→半信半疑→完全相信的逻辑。


魏王的逻辑,乍一看十分合理,然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一个巨大的漏洞:


这些人是真的在街市见到了老虎,还是又一个三人成虎?


如果魏王在听到消息之后,另寻可靠途径去调查事实,就有可能不落入三人成虎陷阱。但在此之前——


假使这三个人不是仅仅听了别人的言语就添油加醋,而是亲自去街市上实地调查,那么老虎的谣言,从根本上就失去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可惜的是,当代社会多渠道快节奏碎片化的媒体接触方式,不光使受众应接不暇,甚至部分地取代了受众的思考功能以及实践功能。


新时代的“三人成虎”,大概会是这样一个故事:


一人振臂高呼“某处有虎”!


路人听闻此言心想“原来某处有老虎,虽然不知道真假但我没有时间去看,就当是某处有老虎吧”!


路人在遇到另一个路人时,随口提了一句“听说某处有老虎”。


一传十十传百,过不多久,大家都知道了某处有老虎。


而真实的情况,很有可能只是,某处有大橘状似虎性温和可随便撸,人送绰号橘虎虎。


“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尽管只是我个人微不足道的期望,但倘若有至少一个人,能够在今后的日子里,理智高于感情地做一番调查实践,然后再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那便是我写下本文的意义所在了。


题外话: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好的善意来推测吃瓜群众的,但倘若有人“明知无虎而故意声称有虎”,那我也乐于在忘却的救主降临时,讲一点别的成语。​​​​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