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真情讲述中国故事

党史网  党史网     2022-03-04      0

首页 > 头条

​​图片

  3月1日,电视剧《人世间》迎来了大结局,但其引发的收视热潮仍在持续。这部现实题材电视剧不仅创下央视一套近5年收视新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斩获8.1分的豆瓣高分、累计超4亿受众观看,还实现了版权输出,由迪士尼在海外市场进行独家发行,更是带动原著小说热销,仅当当、京东两个电商平台的图书销售量就超过了5万套。
 

 

  这部电视剧根据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由梁晓声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在精品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精心改编、精细打磨,这无疑是优秀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精品好剧的又一成功案例。为深入探讨总结文学影视改编的经验,2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主办以“从文学到影视”为主题的《人世间》座谈会,会上,《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编剧王海鸰、导演李路分享了《人世间》的创作故事。

图片

  作者 梁晓声:用小说记录大时代
 

 

  虎年开局,电视剧《人世间》横空出世,以年代感、烟火气、真情意戳中了无数观众的内心。这部剧改编自梁晓声的小说《人世间》,是梁晓声花了8年时间创作的长篇小说,共115万字。

 

  创作《人世间》,是基于梁晓声的个人情愫。他的父亲是“大三线”建设工人,每隔几年回家一次,他年少时和父亲见面很少。他想用文字来致敬那一代的工人,以及来刻画城市普通家庭的青年艺术形象。

 

  这部精品力作最初的创作灵感来自作者的个人生活,反映的却是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小说家应该成为时代的文学性的书记员。创作《人世间》,我希望把近50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告诉人们。”梁晓声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代的变化构成了周家三兄妹命运沉浮的背景。只有从那个年代开始进行梳理,才能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在写的过程中,梁晓声不断地叩问自己:“我所感觉到的现实是全面的吗?”他认为,作者也是普通人,常常因为现实中的一些人和事而感动,就拿起笔来表达。表达的过程中,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不断提醒自己:客观一点,再客观一点。”梁晓声说,写完这部作品,自己得到了进步,那就是看生活、看现实变得相对客观了,而这对于作家而言是非常必要的。

 

  从小说到电视剧,在作品的版权运营中,剧本改编至关重要。梁晓声坦言,对于《人世间》的影视改编,他起初并不看好,甚至对专程前来商量改编事宜的年轻人“泼了不少冷水”,直到遇到导演李路。阅读《人世间》原著后,李路曾明确表示:“这才是我要拍的作品。”

 

  经过多次沟通,梁晓声与李路达成了拍摄一部“向底层人民致敬”的作品的共识。最终用视频呈现的“人世间”,获得梁晓声的高度认可:“我认为,剧作中对东北方言的运用,演员的表演,特别是对周母等人物形象的丰富刻画、‘周父认可郑娟’等不同于原著情节的细节设计,都极其具有启发意义。如果小说可以重写,这些智慧之处都值得借鉴和吸纳。”

图片

  编剧 王海鸰:剧本是一次再创作
 

 

  2018年12月,王海鸰接到李路的邀请:改编《人世间》。读了这部小说,王海鸰被书中展现的周秉昆及家人、街坊朋友的生活吸引,从中看到了中国某个历史阶段、某一群有代表性的小人物,他们真实、鲜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形象。2019年3月,王海鸰与李路签订了剧本改编合同。

 

  剧本,是一剧之本。在改编中,王海鸰面临很多难题。在剧本开写前,王海鸰与梁晓声、李路及团队开过3次会,会上,梁晓声谈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还为剧本设计了一个开头,让王海鸰感到彼此之间的创作理念有很大的不同。

 

  “《人世间》是严肃文学,规律告诉我们,严肃文学更多是作者个人对生活经历的思考以及私人情感的抒发;而电视剧是大众艺术。所以,越是严肃文学,个人化的痕迹会越重,改编起来就会越难。将小说表达转化为影视表达,既是技术转换也是理念转换,于是,我决定不再征询作者意见,以最大限度保护自己的直觉、冲动和热情。”王海鸰说,作为编剧,听到的声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保护直觉不受干扰很关键,难度也很大,所以她就采用“躲”的策略,不再与梁晓声进行创作交流。

 

  进行改编前,王海鸰反复通读原著,查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相关资料,以及当地人们的生存状况、人情风俗。“在学习思考中,剧本的创作思路逐渐清晰。我决定以家庭为核心编织人物关系,构建戏剧结构,以此向外发散,从而实现以小见大、自下而上史诗性表达的目的。”她说。

 

  本以为有这么厚重的文学基础,又有了满意的戏剧结构,接下来的剧本创作会很顺利,但实际创作难度却超出王海鸰的意料:“我此前创作的剧本通常采用‘横截面’模式,而这次正好相反;以前剧本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一般只有十来个,这次则有上百个。越到后来难度越大,打破了我几十年来的创作规律。”

 

  剧本创作后期,王海鸰精神高度紧张。她白天完成一集剧本,晚上发给剧组;李路连夜与各部门主创研讨剧本,后由文学编辑将意见整理后统一发给她。终于,2021年7月6日,《人世间》剧本正式完稿通过。“看到《人世间》破历史的收视成果,我作为编剧甚慰。”王海鸰说。

图片

  导演 李路: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
 

 

  近年来,李路推出了《人民的名义》《山楂树之恋》等多部电视剧,获得观众的好评,而拍一部以工人群体为主体,继而辐射社会各个阶层、近50年中国社会众生相的电视剧,则是他的夙愿。

 

  2018年,李路偶然读到梁晓声的新作《人世间》。“这部长卷勾起了我的创作热情。”李路说。

 

  透过岁月的回望最有力量。电视剧从1969年开始拍起,近50年的时间跨度,正是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历程。这是让世界为之惊叹的50年。《人世间》的原著小说给文学转变成影视提供了基础。“在这里,有一群立得住的人物群像,包含了近50年的历史众生相,还有鲜活的故事和人间烟火味,这是区别于其他小说的最重要基础。”李路说。

 

  为确保改编质量,李路邀请王海鸰担任这部剧的编剧。在他看来,电视剧剧本非常重要,因为电视剧大量的台词、结构、起承转合都需要有非常优秀的剧本文案,拍摄现场是没有调整时间的。但是这部剧的情况又有例外,因为所有的演职人员都非常优秀,如雷佳音、辛柏青、殷桃等,大家在现场有非常多的碰撞,会要求导演、编剧进行调整。对此,他们认真分析后,会进行调整,增加了一些非常有看点的内容。

 

  “我认为,电视剧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环做得不好,或者有误,就会满盘皆输。”李路说。

 

  《人世间》共拍摄了6个月。在这过程中,李路坚持实景拍摄,剧组辗转长春、哈尔滨、北京、深圳、贵阳等地拍摄。“我的原则是:只要外景有的,就绝不进棚拍。”李路说,为了一些戏份不多的场景,剧组可能奔波几百公里。此外,他介绍,这部剧的服装、道具等也比较考究。拍摄前的准备阶段,他们征集了很多老物件,比如老海报、旧挂历、旧衣服等,观众一看到这些老物件,就如同回到了过去的年代。

 

  《人世间》播出后,实现收视率与口碑双丰收。不仅如此,这部剧刚开机1个月,就吸引迪士尼前来预购海外独家发行权。“我们创作人员一颗滚烫的心被全国上亿观众接受了。”李路欣慰地说。(本报记者 侯伟 摄影 曾嘉)

 

  附:业界声音

 

  电视剧《人世间》引发收视热潮,也引发业界对于现实题材小说影视改编的思考。

 

  从隆冬到早春,许多中国家庭是伴随着电视剧《人世间》度过的。同时,很多人也会打开长篇小说《人世间》,重温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走过的波澜壮阔的历程。这部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彰显了史诗胸襟与现实主义品格,也赋予了电视剧中正阔大的气象。《人世间》家喻户晓,是作家梁晓声和以导演李路、编剧王海鸰、制片人马好为代表的电视剧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文学与影视融汇而成的壮美风景。

 

  回顾现代文学和影视发展的历史,我们都能深刻地在文学的力量中展望影视的力量,在影视的力量中领会文学的力量。让我们的力量融汇在一起,让文学和影视一起走进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心里,这也是一代代文学人和影视人共同的努力方向。

 

  ——铁凝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我注意到,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原因之一是现象级电视剧《人世间》在春节期间播出,吸引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在家中收看。到底什么样的美学特质使得《人世间》的播出出现如此景象?

 

  在我看来,这部改编作品不止有对社会历史、人心的艺术呈现,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不忘人民立场和底层情怀,更不缺少对价值观的建构,用温暖的现实主义描写况味人生。

 

  ——饶曙光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

 

  小说《人世间》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是文学和影视实现联动的一个典型。电视剧《人世间》既能够很好地体现梁晓声的创作初衷,又能以电视剧的形式回望历史,记录时代,为百姓立传,表现近50年时代之变。在这方面,改编创作非常到位。

 

  事实上,我们一直致力于推动文学和影视的联动,也形成了机制,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强化。期待文学和影视有更好的联姻,出现更高峰作品。

 

  ——戴清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文章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原标题:原著作者梁晓声、编剧王海鸰、导演李路共话小说创作、改编与影视制作——《人世间》真情讲述中国故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