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单里的“通胀谜题”

明亚保险经纪官方微博  明亚保险经纪官方微博     2022-03-04      0

首页 > 头条

​​突如其来的俄乌冲突,给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又蒙上一层阴影。

 

据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预测,2022年,俄乌冲突将导致全球通胀上升3%,俄罗斯通胀飙至20%以上。全球经济将萎缩一个百分点,减少约1万亿美元。正穿越新冠疫情这条幽暗峡谷的世界经济,还需闯过地缘冲突这段黑漆漆的隧道。通胀,成了两次“黑天鹅”的最强“后遗症”。


2020年起,为了应对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各国开始“直升机撒钱”。如今,恶果已经显现:欧美各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早就站上峰值,土耳其等国的货币体系更是直接崩溃。现在,地缘冲突再度阻塞供应链,不断刷新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通胀成了水里摁不下的葫芦,风中止不住的经幡。这水,正是各国为应对新冠疯狂印出的钞票;风,也是被疫情和战争打乱节奏的风向。值得警惕的是,“水”也会随着跨国贸易向中国灌入。


最近我们总听说涪陵榨菜、海天酱油、恰恰瓜子、旺旺牛奶、香飘飘奶茶等等产品接二连三地涨价,却从未听闻有谁涨完后又降回来的。这一切,让“中产”空前焦虑:我一边“996”拼命攒钱,通胀又悄无声息地让普通人交了“铸币税”,购买力下降,财富也在缩水。

 

就好像有个大手,用一把钝刀,慢慢收割我们的钱包。于是,当把通胀和保险两个名词放在一起,一个“灵魂追问”就产生了:物价在上涨,通胀在稀释保额,保单未来的购买力还能有几成?
 

图片


的确,保险消费有它的特殊性:大家的保费交的是人民币,而一旦出险,保额也是用人民币来兑付。但未来的保障额度,是根据当下的物价水准制定的,二者的时间差,可能要隔几年到几十年。
所以,在通胀预期下,真的不该买保险吗? 
 

01

医疗:通胀拉锯战


上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绝对可以称之为富贵人家,那时每瓶茅台只要11元。而现在,茅台单价涨到两三千元,很多人的月薪也能达到1万元。不过,这并非我们所讨论的通胀,这是经济水平的提高。


通胀不是一般的物价上涨,而是以货币贬值为基础,一个国家主要商品的价格普遍、持续、不可逆地上涨。盯住通胀,是各国央行的头等大事。现代国家都定下了理想通胀率水平,美国是2%,中国是不超过3%。过了这个刻度,央行就要调整自己货币政策,给市场降温。但没有一点通胀的经济,又会变成一潭死水,甚至滑向更可怕的通缩。


因此,稳通胀与求增长之间,存在一场高难度的拉锯战。同样的“纠结”,也存在于保险和通胀之间。
担心保额被通胀,有一个基本前提:我现在交的钱,与未来保额的购买力产生了较大差额。这种担忧在重疾险等长期险种上尤为突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现在买了重疾险,但几十年后,自己的保额会不会“不值钱”了呢? 


关于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的趋势,怡安集团发布的《2022年全球医疗趋势报告》中公布了一组数据:2022年,全球的医疗成本将保持7.4%的增长水平。这个数字,已完全超过了CPI水平。那我们的医疗险、重疾险还有没有买的必要呢?
 

图片


对于这个问题,不能只看到保额被通胀稀释的一面,而忽视收入提高、加保、分期缴费等等变化,否则,又陷入了“80年代11元买茅台”的片面思维。

 

首先,通胀是持续发生的,它并非只稀释保额,而是对所有口袋里的钱一视同仁。倘若我们拉长缴费期限,让保费和保额的通胀水平保持“齐步走”,那交的保费也在变“便宜”,压力也会随之减轻,也就不必担心保额被稀释了。比如购买一份重疾险,选择分30年缴费,这30年里我们交出去的钱,也在被慢慢稀释。两两相抵,没有谁能占到谁的便宜。当然,细心的人会发现,分期缴纳的总保费,常常高于趸交的保费,其中就是精算师为趸交的客户节省下的通胀成本。


其次,买保险不是一锤子买卖,它是动态适配的过程。人在不同年龄段,风险也不同,保障方案也要随之变化,这是一个伴随一生的保障规划。不是现在买了一个重疾险,一辈子都只靠这个抵御风险。比如,20多岁的年轻人,预算有限,只能买一份50万保额的单次赔付重疾险。几年后,收入上涨了,或者组建家庭、养育孩子,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就得再加保,买一份保额更高、多次赔付的重疾险,建立更完善的保障。尽管有通胀,但总保额还是在不断增长,让人在应对风险时有更多底气。


再者,不是所有的出险都在30年以后,保险的意义,就是充当突发意外的“安全帽”。我们无法预测疾病到来的时间,也希望永远不要用到重疾险,但很多时候,出险就是在购险后的几年里。这时,重疾险的杠杆效应很高,能很好对冲健康风险带来的损失,成为重要的依靠。  

02

养老:资产保卫战


通胀水平,常以CPI来衡量。但耐心拆解CPI就会发现,各国数据的表现力是不同的。在美国,能源和房价是CPI主要权重项,而中国CPI中权重最高的为食品烟酒,达到28%,尤其是猪肉价格,是CPI波动的主要贡献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解释,CPI只能反映与居民即期消费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不必要也不可能反映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类价格的变动。

 

​简单来说,我们的CPI反应的是“体感通胀”,除了最初新冠疫情爆发的时期,近10年来都在1%-3%附近波动,没有也很难发生物价大规模上涨的现象。 这对我们的“资产保卫战”来说,是件好事。
以养老保险为例,大多数人都是为了保障退休之后的消费能力,不能与当下产生较大落差。有几个人买养老保险,是为了七八十岁了再去买套房、买个车呢?因此,主流养老年金、增额终身寿2%-4%的无风险收益能力,完全可以对冲消费品价格上涨水平,做到让我们安心养老,富足生活。
 

图片


需要明确的是,保险姓保,本质是一种消费行为,不能将其等同于投资理财。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对抗风险,为生活中的意外兜底,而非聚焦于带来多少增值收益。这是底层观念上的“纠偏”,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能发现保险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挖掘它在整个家庭的财务管理中无可比拟的优势——高杠杆保障、流动性高、购入门槛低、具有传承价值等等。 
 

03

财富管理:风险攻守战


家庭财富规划的奥义,是要区别对待,分出谁是上进的孩子,并包容他偶尔的失误;谁生性稳重,能握住手里的钱,细水长流。他们一个负责攻,一个着力守,缺一不可。


保险,就是那个负责守的稳重孩子。如果我们单拿出增额终身寿、养老年金等保险产品,仅在收益维度,确实很难跑过权益类资产增值水平。如果希望保险单独扛起抗通胀的责任,也就丧失家庭财富的整体性关照。财富规划的铁律,就是高收益一定伴随着高风险。2018年,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就在第十届陆家嘴论坛上发声警示投资者:收益率超10%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


那还能找出一个完全适合所有人的抗通胀产品吗?房地产?它曾是中国人资产配置的主力,但严苛的调控政策,加之呼之欲出的房产税,让房产进入横盘周期,持有成本也越来越高,不仅抗通胀的能力存疑,甚至还有降价压力。股市?奈何其中赚钱的永远都是少数,无法担起大众化的保值需求。当一个人财务规划的目标为“跑赢通胀”的时候,就意味着他并非投资高手,毕竟,“股神”“私募大佬”不会把跑赢通胀作为追求。至于贵金属和大宗商品,大多数人连门槛都达不到。而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全面向净值型理财转型,承诺利息的理财产品一去不复返,投资变成了一个更专业的事。


事实上,家庭财务规划,追求的不该是某一款产品的收益,而是打造更丰富、更多元、更立体的资产配置方案。对抗通胀并非保险配置的目标,而是整个家庭资产配置计划的追求。资产配置,需要有守有攻,不同资产服务不同目的。


参考标准普尔公司制定的配置原则,个人进行养老资产配置可采用“1234”原则:10%的资产用于日常开支,配置以中低风险低收益的银行存款、货币基金为主;20%的资产用于保险,除了意外伤害保障,主要投向商业养老保险等产品,充分利用其变现优势;30%的资产可承担一定风险,利用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投向股票、基金、期货、期权等产品;最后40%的资产适合保本升值,投向债券、房地产、贵金属、艺术品,主要利用其收益稳定、确定性强的特点。


合乎逻辑的方式是: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博取收益,对冲通胀,再用保险来对冲高风险,层层嵌套对冲,设计一个立体的、多元分散的投资组合,涵盖各个主要资产和投资策略。这样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在通胀来临之际沉着应对,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财产的购买力。
 

图片


保险的意义,是充当家庭资产的底层“压舱石”;是穿越周期,让家庭具有跨周期调节的能力;是创设稳定可预期的现金流,为生活提供十足安全的保障。它是“有没有”的问题,负责给生活托底。至于“有多少”,则需要不断增长的收入和投资能力实现。


不同的配置结构下,资产承担不同的功能。防守策略的要义,是给家庭提供基本保障,并创造良好的现金流,防范风险。在优化资产配置结构的命题下,聪明人会将保险作为这座”建筑“的“基石”。
在当前的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趋势下,无风险资产短缺,国债、银行存款的利率不断走低,作为能力有限的普通人,赚钱逻辑已经发生变化:保钱比赚钱更重要。相较而言,增额终身寿险3.5%的保额增长率已经领先市场上的低风险资产,能攻能守。


在《财务自由之路》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建议:自己给自己发薪水。养一个“下金蛋的鹅”。“将每个月的10%收入存在一个独立的“鹅”账户中,你会惊讶地发现:使用90%的生活,与使用100%相比,其实没有很大区别。”也许这难以置信,但坚持几个月之后,作者的实验结果表明,的确如此。这节约的10%,会让整个人生变得更有乐趣,更加自信。


永远记得存点钱,保障自己的现金流,宁愿被通胀吃掉一些购买力。   我们和通胀赛跑的体验,就如同《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的经典形容:“你必须全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当下,全球金融市场都处在一个潮起潮落、春去冬来的变换中,普通人要跑赢通胀,就得错季抗衡、逆风而行。


定力,是重中之重。这条路上,保险不是摩托车,不负责给前进加速,而是避免人“裸奔”的护甲,让人能安心、体面地抵达终点。

​感谢明亚保险经纪人刘思文、向舒、尹娜对本文的贡献。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下一篇备胎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