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里的巴是“巴菲特”的巴,芒是“芒格”的芒,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巴菲特和芒格的投资生涯,来介绍价值投资的演变以及如何选择投资模式的一本书。
它有什么独到之处吗?巴菲特并不是天赋异禀,突然顿悟的;他也是从经验教训中成长起来的,他的投资理念也经过了修正和调整。
这本书的作者唐朝,是一位自由投资人,独立财经作家。他多年前辞去公职,进入期货市场,曾经巨亏破产。后来从事房产和股票投资取得成功,有了自由写作的条件,出版了《手把手教你读财报》《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等著作,在投资者中享有盛誉。
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究竟什么是价值投资,为什么价值投资会成为股票市场的一面旗帜;第二,巴菲特作为价值投资的代表,他的观念和做法经历了哪些变化;第三,普通人除了学习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还有哪些可行的投资道路。希望听完之后,你会对价值投资有一个全面了解,并且胸有成竹地谋划自己的投资道路。
首先我们来看,究竟什么是价值投资?为什么价值投资会成为股票市场的一面旗帜?
说到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谈到一个人,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他在上世纪30年代写了一本书叫《证券分析》,阐述了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原则,也奠定了他作为“华尔街教父”的宗师地位。
那时候,如果说人们对股市还有一些深入研究的话,就是趋势分析。这种研究认为,股价是有趋势的,趋势一旦形成就会持续很长时间;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析股票的价格轨迹来分辨趋势,顺势而为,因此获利。
但格雷厄姆在《证券分析》这本书里推翻了这些东西。他强调,股票不是一张用来击鼓传花的纸条,而是代表企业资产和业务的所有权凭证;用股票历史价格去预测未来走势是荒谬的,这种预测建立在错误的逻辑基础和凭空想象之上。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格雷厄姆认为,要将股票价格看作公司价值的表现,买股票就是买公司。因此,投资的重点是分析上市公司的资产、收入状况,发现股票的真实价值,再将它和市场价格比较,只买那些真实价值高于市场价格的股票,或者说被市场低估了的股票,这样才能稳赚不赔。
格雷厄姆还强调,在买被低估的股票时,价格和价值之间要有足够差距,也就是所谓的安全边际。打个比方,价值100元的股票,要等它被低估三分之二以上,当市场报价为30块钱的时候再买,才能免除后顾之忧。
格雷厄姆的理念影响了无数人,塑造了一批投资高手,包括大师级人物。说到这一点,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叫施洛斯,也是格雷厄姆的学生,算是巴菲特的师兄。就收益率来说,施洛斯超过了巴菲特。施洛斯在1956年成立了一家基金,起步资金是10万美元,到2002年他决定退休时,基金规模达到了1.3亿美元,47年的年化收益率是20.1%。相比之下,巴菲特在1965年投资控股的伯克希尔公司,到2019年为止的年化收益率为18.9%——当然不可否认,巴菲特管理的资金规模和利润总量要比施洛斯大得多。但是仅就施洛斯自身的业绩来说,也称得上是一位投资大师。
这本书作者认为,施洛斯最大的特点是,他能认清自己的优劣势,只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事。不过相比之下,巴菲特的能力是不断进化的,他敢于否定权威,否定自我。因此才取得空前的成功,成为价值投资领域最耀眼的明星。
这就是接下来要讲的,巴菲特成为“股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我们可以从巴菲特和三个人的关系来梳理。
首先是他和老师格雷厄姆的关系。多年以前,巴菲特是带着崇拜的心情阅读格雷厄姆的著作,然后成为他的学生,后来又跟随他工作的。所以格雷厄姆提倡的烟蒂股投资原则,在早期对巴菲特影响很大,也让他赚了不少钱。当然格雷厄姆也很器重巴菲特,他在1956年退休时邀请巴菲特担任自己的基金合伙人。但巴菲特谢绝了,他决定成立自己的基金。巴菲特基金从1956年成立,到1969年解散,年化收益率高达29.5%,成绩非常显著。
但在这期间,有件事深刻影响了他的观念。
那是1957年前后,巴菲特按投资烟蒂股的原则,看上了一家名叫邓普斯特的农具公司。他先是大量买进股票,进入董事会,在1961年掌控了这家公司。接下来,就是对公司业务和资产进行清理,准备出售公司资产,同时解雇了100名员工。没想到却把当地的居民激怒了。他们发起一项“赶走巴菲特”运动,筹资大约300万美元,要把邓普斯特公司买回去。最后,当镇长宣布巴菲特被赶走时,全镇响起了庆祝的警笛和钟声。这笔交易让巴菲特赚到了230万美元,但那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滋味更让他终生难忘。
因为这件事,巴菲特决定把手里的烟蒂股打包卖给了师兄施洛斯,并反思烟蒂股投资的问题。这时候,芒格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简单地说,是芒格推动巴菲特实现了从“买便宜货”到投资优秀企业的转变。
就这样,在芒格的影响下,巴菲特接受了买优质企业的观念,并且迈出了投资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步。1972年,巴菲特以2500万美元买下著名的喜诗糖果公司,当时这家公司账上只有700万美元的净资产。这完全违反了买烟蒂股的原则,但结果却让巴菲特无比振奋。因为从第二年起,喜诗糖果就开始向巴菲特源源不断地输送现金流,到2007年时,累计贡献利润达到了13.5亿美元,这些现金让巴菲特能拓展他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因为有了这次成功经验,巴菲特才会买更多的大牌企业,比如可口可乐,由此赚到了更多的钱。
这本书作者认为,对喜诗公司的收购是巴菲特投资道路上的里程碑。它意味着巴菲特摒弃了投资烟蒂股的观念,转向寻找优质股票,和优秀的企业共成长;也为巴菲特购买更多规模更大、盈利更高的企业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因为这次收购,才有了后来的“股神”巴菲特。
不过到此为止,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那就是购买并长期持有优秀公司的股票。这就要提到巴菲特投资生涯中重要的第三个人——戴维森。
为什么呢?因为巴菲特在和戴维森的交往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保险公司是长期资金的稳定来源。它可以先收保费再理赔,它可以先收保费再理赔,这两者之间有时间差,并且很长,这样就会留下一批客户资金,叫浮存金,从法律上说它是保险公司的负债,但保险公司可以用它去投资,利润却不用分给客户。这是一个绝佳的渠道。
于是从1967年开始,巴菲特正式进军保险业。他通过伯克希尔公司收购了国民赔偿保险公司。1970年代后期又收购了盖可保险公司。从此,保险浮存金成为巴菲特积累财富的巨大杠杆。他把低成本获得的长期资金,配置在能产生现金流的优质企业上,再将获得的现金用于购买新的优质资产,财富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让他跻身世界顶级富豪。
那么巴菲特的成功经验普通人能不能学?普通人除了学巴菲特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按这本书的观点,巴菲特的投资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投资烟蒂股,买价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然后等价格上涨后卖出,或通过清算公司资产而获利。但是正像前面所说,清算资产要处理很多麻烦,有时会碰到严重的大坑,所以这种方式巴菲特后来也放弃了。
而巴菲特投资的第二阶段,是从1972年收购喜诗糖果开始,由买便宜货转向买优质股票。但这里还要细分。作者认为从2000年至今,巴菲特的经验对普通人参考价值不大。因为这个时期,巴菲特作为超级大户,不能悄悄买进股票,每一笔投资都要向市场披露,投资决策受到限制。因此伯克希尔公司积累了大量现金,为了不让资金闲置,巴菲特有时不得不降低投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决策思路对大多数投资者并不适用。
所以作者认为,最值得学习的是1972年~1999年时期的巴菲特投资模式,也就是专注寻找绩优股,陪伴优秀企业成长。表面看,它背离了格雷厄姆提倡的烟蒂股原则,但本质上还是价值投资,也就是把股票看作企业所有权的凭证,而不是击鼓传花的筹码;因此不依赖是否有“接盘侠”,而是把目光放在企业身上;只要企业成长,财富就会随之增加。走这条路要深入研究企业的商业模式,研判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所以要求很高,难度很大。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介绍了第三种从股市赚钱的方式:就是通过专业观察和分析,用时间差和价格差套利。这种方法很多大师都用过,包括巴菲特和格雷厄姆。不过它对专业知识要求很多,并且需要随时紧盯市场,所以这种模式也不简单。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问,如果我既不会财务分析,又不懂企业研究,又没时间紧盯市场,那该怎么办呢?别着急,这本书告诉我们,投资对大多数人来说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买指数基金。他在2003年一年一度的致股东公开信中说,“我认为,对于大多数想要投资股票的人来说,认购成本低廉的指数基金是最理想的选择。”
他为什么这么重视指数基金呢?因为他知道,要超越市场太难了。2006年巴菲特悬赏100万美元,发起一场赌局,他请对赌的人挑任意五只基金,来跟美国标普500指数基金相比,赌10年期限内,这五只基金的盈利无法超越指数基金。最终一位基金公司总裁接受了挑战。他精心挑选了五只专业联合基金跟标普500指数基金“赛跑”,结果10年以后,所有的专业基金都输给了指数基金。
那为什么大多数专业投资人跑不赢指数基金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力边界问题。比如某个基金经理一旦表现出色,就会有大量资金找上门来,他管理的资产规模就会急剧扩大,问题是管理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资金,跟管理几百万元或几千万元要求的能力不一样。结果,无论前期的成功是靠运气还是能力,随着基金经理被超出个人能力的资金池淹没,失败就在所难免。这就是为什么要想找到短暂超越市场的投资者不难,但要找到长期超越市场的投资者就太难了。
另外是市场的有效性问题,也就是投资者变得越来越聪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更高了。巴菲特从上世纪90年代之后开始重视指数基金,2000 年之后反复推荐指数基金,大概是因为他已经感到了挑选股票的困难。施洛斯早就谈到了这一点,他在1985年的一次采访中说:“现在买入股票越来越难了。在这方面巴菲特帮了倒忙。”他的意思是说,巴菲特喜欢到处传播价值投资的理念,让很多人学会了挖掘企业的价值,所以被低估的股票越来越难找了。可见,价值投资以自己的成功提高了市场的有效性,同时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说到这儿,关于这本书的解读就接近尾声了。总结一下,这本书以价值投资理念的诞生和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巴菲特、格雷厄姆、施洛斯、芒格等投资大师的思想和故事,通过展示价值投资演变的历程,归纳出四条有借鉴意义的投资道路:
二是挖掘绩优股,陪伴优质企业成长。就像1972年~1999年的巴菲特。相对而言,它对商业研究能力要求更高,是难度更大的一条道路。不过一旦成功,是最有乐趣、最有成就感的,因为它不仅能获得超额回报,还能让自己越来越懂商业,越来越理解经济运行的趋势,生活永远是充实和满足的。所以作者选择的是这条路。
三是通过专业观察和分析,用时间差和价格差套利。这种模式几乎所有投资大师都用过。它要求随时紧盯市场,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所以也不简单。
四是跟随市场脚步,投资指数基金。这种模式既简单又高效,只要记住定期购买低费率的指数基金就够了;如果资金量较大,可以考虑分散投资不同区域的指数基金。巴菲特认为这是对普通人最好的选择。
至于每个投资者走哪条路,要由自己的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决定,别人无法干预。但作者相信,这四条路都是投资的正道,只要选一条坚定地走下去,都会获得相应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