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师广电23考研必读热点——谈话类节目

小丫考研  小丫考研     2022-05-03      0

首页 > 头条


【小丫学姐有话说】


小丫学姐开辟的公众号新板块:
点速记
将会带你用每天五分钟的时间
速记广播电视领域的热点、考点

也许你今天关注了
明天就出现在考卷上了!


01 


谈话类节目定义




一方演播室,一组沙发,一对主持人与嘉宾……说起谈话节目,许多人会下意识想到这样的场景。谈话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重要形式,也曾经是最为主流的节目形式,尤以明星为采访对象的访谈类节目备受大众喜欢。


访谈和谈话也有所区别,但本质并无太大差异。访谈更像是传统理解的一对一的人物采访对话,而谈话类节目则更像是就某一个具体的话题进行探讨,甚至是多人的谈话。其核心都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逐渐纵深的谈话,观点间的碰撞,却赋予大众媒体行使深度报道的权利。观众也乐于观看由简单交谈带来的深入浅出的故事性,人物剖析,人生态度与思考,以及透过不同人物了解社会万象等。


1993年中国第一档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开播,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节目形式。



02 

谈话类节目市场的萎缩


谈话类节目曾一度是主流的节目形式,像200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艺术人生》,2001年,开播于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后又陆续在安徽卫视、湖南卫视、旅游卫视等播出;2003年上海电视台开播的《可凡倾听》;2004年中天综合台开播的《康熙来了》;2006年浙江卫视播出的《太可乐了》等。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长寿节目。


直到2015年《鲁豫有约》停播,2016年《康熙来了》在网络更新完最后一期;不久后,陪伴观众16年的《超级访问》也落下帷幕……访谈节目大多兴起于电视作为强势媒体的黄金时代,衰退于网络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繁盛期。访谈类节目在新媒体时代的落寞,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大众表达对精英主义的消解。



伴随着网络媒介的兴起,人们获取资讯的途径多元且便捷。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尤其是主要的年轻受众,愿意在一个固定时间,守在电视机前了解网络上随处可截取的信息,尤其是关乎明星的生活与八卦。以此为主的访谈类节目要不进行思路的转化,否则便面临信息的重复或无用传达。


而从此类节目自身来看,不管是多么受欢迎的节目都会有遇到瓶颈的一天,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很多访谈类节目长达十几年以一种模式走天下,难免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像一些访谈类节目中的主持人,往往因着特定的问话方式和外在形象,成就了一档节目的特色,但也在多年后成为自身发展的桎梏。


在这种情况下,转型有风险,做不好调试,告别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尤其是随着真人秀这一综艺形式的崛起,让观众感兴趣的人或者明星,以一种更为立体的形象或多维的人际关系,展现在观众面前。



除此之外,真人秀的发展丰富着节目市场,也在加速综艺主持人这一专业岗位的消失。很多综艺节目不再需要主持人的主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可撑起访谈类节目风格和看点的主持人的断层。


作为一种看似简单实则专业性极强的节目类型,访谈类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双方都在新时代下,遭遇种种掣肘,也不难理解为何这类节目趋于发展寥寥的现状了。《奇葩说》的出现,让谈话类节目出现了新的活力,谈话+辩论的形式,开拓了节目边界。也让很多创作者开始思考谈话类节目的创新。



03 

谈话类节目的对话场域


纵观所有谈话节目,说话始终是节目的核心,受访者或被谈话人则是话题中心。我们可以发现,在所有谈话节目中,关于谈话场域的构建可以分为三种:熟人谈话场域、半熟人谈话场域和陌生人谈话场域。


熟人的谈话一般来说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是彼此熟悉的,这样的访谈节目里,观众会感受到明显的轻松感,节目会很热闹。而且由于是真正的彼此熟悉,会知道底线在哪儿,所以有分寸感,也会因为私交甚密,所以也会有意外感。比如主持人和某明星关系很好,这样的一期节目就是典型的熟人谈话场,氛围一般都会很好,也会因为过于了解,会“突发”产生一些新的秘密,制造节目话题。



半熟人谈话,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仅仅只是认识,还远未到熟悉的程度,但是也会有一些交集存在,这样的访谈当然会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处理得不好,也会有明显的距离感。《十三邀》应该属于典型的半熟人谈话场,非完全陌生,所以这种状态下的对话会有新鲜感,但有时候也会产生尴尬。


而陌生人谈话场,采访者一般都会有明显的好奇心,这类访谈带来的新鲜感是贯穿始终的。可能这类谈话场更多出现在调查类和新闻类的对话采访中。比如《看见》、《和陌生人说话》这样的访谈,多以普通人为主,所以主持人与这些普通人营造出的陌生人谈话场,就很容易因为好奇心而制造出一种真实感。


 

04 

谈话类节目的创新


随着越来越多的谈话节目初现,野蛮生长的背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2019年广电总局网络司下发了《关于加强网上谈话(访谈)类节目管理的通知》,由于近期个别网站播出的谈话类节目(包括访谈类、脱口秀视音频节目)存在部分言论导向错误、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因而加强对视听节目网站制作播放谈话类节目的管理。整体要求对所有谈话类节目进行全面排查,问题节目禁止上线播出。


(一)场景开拓,形式创新


谈话类节目在主题选择,形式创新上都要有所注意。2021年回归了的《非常静距离》不再拘泥于演播室,而是在边吃边聊边玩中进行,让嘉宾在自然舒适的状态下完成对话。在嘉宾的选取上,节目一改以往大牌明星为主的思路,而是将主人公的范围扩大,将眼光对准普通人。姜思达的《仅三天可见》皆以采访者第一视角为主,在与嘉宾相处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和世界。节目完全强调体验式和沉浸式的主观视角,采访者姜思达甚至可以直接表达对受访者的喜好与厌恶。《鲁豫有约》也走出了演播室,打破了原先访谈的空间限制,节目名称也从《鲁豫有约》变成了《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



(二)社会话题,思辨时代


爱奇艺《姐妹们的茶话会》以女性视角切入谈话节目竞争的独特定位不言而喻。全女性嘉宾阵容的启用、姐妹茶话会谈话场的构建,一方面契合影视综艺行业女性主义回潮的风向,另一方面摒弃女性题材谈话节目娱乐外衣包裹单薄内核的浅表化表达,赋予女性谈话节目更广、更深的表达和思考空间,以女性视角带领用户观察和解读社会生活,分享不同的人生体验、探讨多元时代命题。


沿袭着《锵锵三人行》主持风格的《圆桌派》,今年已是在优酷播出五年。新一季播出豆瓣评分9.0,有的人在网上做着观看笔记,记录自己从中收获的点滴,有的人直言此类节目“太缺太缺了”。


《圆桌派》更倾向于谈话,每期围绕特定主题,几位嘉宾畅所欲言。没有为了迎合观众紧追新闻热点,反而更贴近日常。选择的嘉宾比较专业、也敢于针砭时弊,往往会把一些与当下人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被深入了解或思考的话题进行深度挖掘。如同网友评论,“在疲惫而迷茫的生活里,它提供了无形的安全感,让人孤军奋战的时候,也不觉得孤单”。



(三)横屏到竖屏的观看方式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节目的观看方式变得更加多样,早已不再局限于客厅的那块大屏,各种终端设备都在成为内容的播放平台。但是这还只是内容的空间平移,从电视机移动到手机,从手机到平板电脑,又从手机投放到智能电视,只不过是将同样的内容放到不同的介质上播出。


竖屏是人与人的互动,横屏是人与内容的互动。换句话说,横屏看的还是传统的视频内容,而竖屏更聚焦在人身上,那种私密感会更强烈,这也就是主播型的直播内容会火爆的重要原因。所以基于此,《和陌生人说话》的出现就是承接了这个竖屏的观看逻辑,将采访者和被采访的对话,用竖屏的方式呈现,当网友在观看这样的访谈节目时,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私密感、偷窥感和视觉冲击。



网易文创旗下的网络谈话类节目《谈心社》也探索访谈节目的新形式,从开始的明星访谈,到冬奥期间奥运冠军的访谈专题,这些花样出新的“聊天”方式,为节目增添了更多看点。

 

有观点认为,在信息流爆炸及碎片化的当下,人物访谈节目已经不再被需要。但不能忽略的是,访谈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节目由此呈现对人性内里的深层次挖掘,社会话题也通过讨论引起发酵和反思,这正是访谈节目的价值所在。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