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聊把我和我的父辈看了,下面挑个刺:
.
.
.
标题一个类别嘛,肯定要拿它和《我和我的祖国》比较。首先沿用单元剧,这个本身没问题。但是祖国有六个单元剧,观看体验却比四个单元剧的父辈强很多,明明按常理来说故事更多更容易被分散注意力?
造成这个最大的原因在于情感趋势和衔接。《祖国》是从建国那天开始的,一开始虽然是奉献牺牲的故事,但总不至于太沉重,就好像缓缓的江流一样娓娓道来。中间的故事有悲有喜,总体来讲是过渡到了喜怒哀乐的人生。而到后面,悲伤慢慢沉淀下来,最后在阅兵的故事里变成了昂扬,迎来了歌曲衔接的尾声。很明显除了时间轴的衔接很棒以外,各个故事的情感表达也是趋于一致的,首尾相接,观众的情感能形成很好的向上曲线。
但是《父辈》不一样,它四个单元剧,前两个大悲,后两个大喜,说实话让观众为了分散的故事疯狂调动情绪不是明智的选择。尤其是当喜剧没有那么出彩的时候,甚至会给前面的悲剧带上一丝亵渎的色彩。尤其是最后一个完全脱离时间轴和剧情的空想故事,如果和第一个故事单独拉出来展示,根本不会有观众自发认为它们竟然来自同一篇命题作文。就好像当你打开一部电影,它开头在播放建国大业,后面却开始播放泰囧一样牛头不对马嘴。而且前面两个故事伏笔和反转偏多,有些镜头是下了功夫的,后面的就比较平铺秩序。
然后是选题上的问题。一个人和祖国的感情故事,虽说可大可小,但是在祖国面前,人再渺小,也能像星辰一样熠熠生辉。但是父辈的主题就是真正的可大可小了,前面的主题太宏大,后面的又太渺小,也产生了断裂(难怪第一个故事想独立出来拍电影)。
希望以后单元剧的电影也要多考虑到单元的各个衔接,从整体上确定各个点的作用,由线到点,且保证每个故事的情感幅度不超过一定范围,最好有一个趋势衔接,那就是最棒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