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村民健康的乡村医生

宁夏新闻网  宁夏新闻网     2022-05-31      0

首页 > 头条

  舒学忠和薛永花在村口。

  作为分级诊疗体系中最末梢的一环,村卫生室起着打通群众看病“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作用。舒学忠、薛永花是少有的夫妻档乡村医生,一个行医30年,一个行医18年,在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思乐村有口皆碑。他俩的故事从守护村民健康开始……

  子承父业当起村医

  “老叔,我再给你调整一下降压药,吃药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通过饮食调理,多吃些新鲜蔬菜和粗粮。”5月27日13时许,记者来到思乐村卫生室,看到薛永花正在门口给村民测温,查看“两码”。舒学忠正在给一位老者开药,不时凑到老人耳边大声叮嘱注意事项。“老人86岁了,耳朵背,得喊着说才能听见点。”舒学忠说。

  舒学忠今年49岁,行医30年。“我的父亲是名‘赤脚医生’,从小我就喜欢看他用细细的银针给村民针灸治病,觉得特别神奇。”受父亲影响,救死扶伤的种子刻在了舒学忠幼小的心里。从宁夏卫校毕业后,舒学忠接过父亲的医药箱,用学到的公共卫生知识和针灸技艺继续守护村民的健康。

  “14年前,我住在中卫市沙坡头区蒿川乡周套村,村民住得比较分散,山大沟深路不好走,离我家最近的最快也要走半个小时,常常要翻山越岭挨家挨户给孩子们接种疫苗。”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舒学忠不仅要给村民看病,还要给0至6岁的孩子按照免疫规划要求及时接种疫苗。“那会儿条件差,卫生室是间土房子,酒精、棉球和注射器的针头都放在铅笔盒大小的铝制盒子里,还有个饭盒大小的铝制盒用来装沸水煮过的玻璃注射器。2005年以前我还没有手机,有村民生病,他们的家人会骑车来找我,不管刮风下雨下雪,还是三更半夜,我都得去。”回想起当年的行医条件,舒学忠感慨地说。

  2008年,舒学忠一家移民搬迁到思乐村,“这个地方平坦,村民住得比较集中,谁家有个头疼脑热,打电话我几分钟就到了,行医条件也越来越好了。”记者注意到,虽然是村卫生室,但跟城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规模不相上下,设置有诊室、外伤处理间、药品间、输液区,配置两台电脑,一台用来开处方,一台用来远程诊疗。

  “有的患者就诊时描述不清病情,甚至会忘记之前的病情表现,这就会影响医生的判断。现在安装了‘智医助理’系统,不仅能在电脑上开处方,还有病情诊断提示,就像有个专家在你跟前随时指导,能更加准确把握患者病情。”舒学忠笑着说,他的病人比较多,平均一天要看二十多个。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智慧公共卫生落地,优化乡镇医疗资源配置,在老百姓寻医问诊中带来的改变不只有更“快”,还有更“准”。舒学忠说,“思乐村如今已经实现‘小病不出村’。”

  薛永花给村民量血压。

  一次偶遇让她走上从医路

  舒学忠的妻子薛永花初中文化,本是家庭妇女,一次放羊的偶遇改写了她的命运,通过学习成为受村民爱戴的村医,至今已行医18年。

  “那时我二十六七岁,一次放羊时遇到了海原县卫生局的工作人员,大致了解了我的家庭情况,还问我有什么梦想。我说我想做个救死扶伤的大夫。3天后,我接到通知,到海原县医院接受培训,后来又到固原县学习产科,3年后和丈夫成为同事,主要负责村里的接生工作。”

  “学了产科我才体会到大山里的农村妇女生孩子太艰难了,有时候来不及赶到医院就在家生孩子,也不懂护理知识,给身体造成巨大损伤,所以我发誓要用所学改变她们的认知。”薛永花说。

  薛永花给受伤的孩子做包扎处理。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舒学忠夫妇成为村里防疫的主要力量,采核酸、在卡口值守,两人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干了这份工作,忙起来顾不了家。”薛永花说。

  虽说辛苦,但舒学忠夫妇也收获了村民的尊重和爱戴。“当医生没有爱心谁还会找你看病,村里老人有啥病我们都清楚,给他们叮嘱一些注意事项,他们也都听呢!”薛永花笑着说,“有时候过节,老人会端来热乎乎的油饼和烩菜,我们特别感动,说啥都要好好干下去,照顾好村民的健康。”(记者 安小霞   祁国昌 文/图)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