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集结令下
叶苹
上海高院 办公室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陌生又熟悉的抗疫经历。2020年,我曾参加过上海高院组织的40人“浦东机场抗疫突击队”,在最危险的国际入境通道口,站岗值守、流调协助、乘客引导、外语沟通,与海关同志并肩把守“国门”,阻止病毒传播。
而这一次,社区抗疫是我奔赴的全新战场,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样刻不容缓,时不我待。我们社区一共有九个工作小组,我全都报了名。为了干好志愿者,除了加入社区的“党员群”“一级志愿者群”,详细了解掌握社区抗疫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我还在工作手记上记载着社区的楼道分布、居委社工们的各自分工、志愿者工作流程、核酸检测行走路线安排、困难家庭帮扶要点等等。这是曾经18年部队工作让我养成的习惯:不打无准备之仗。
社区工作要“有心”,还要“热心”,汗要流出来,手要动起来,样样要想在前,干在前。记得第一次抗原自测时,居民们没有经验,不会操作,我就与点位长一起上门,手把手来教大家。我想,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会干的积极干,不会干的学着干。
小区抗疫的日日夜夜里,有很多默默付出的身影,用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诠释着“守土有责”。
王蕾
上海海事法院 自贸区法庭
我所在小区是个大型社区,共有60多栋高层,约1800余户。我第一时间加入了社区志愿者队伍,起初主要协助楼组长分发物资,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送物资上门。4月8日,接到居委会书记电话,让我到居委会负责求助热线的接听工作。
对于一名法官来讲,虽然接听热线电话、做群众工作并不是件新鲜事,但在疫情特殊时期,我深知这份工作并不简单、对自己也是一次挑战和考验。
等真正开始做了接线员工作后,我更能体会到这份工作一点不比外勤轻松,任务也远不止接电话这么简单。疫情期间,居委会成了小区中枢,也成了各种矛盾、诉求的集聚地,每天的求助电话此起彼伏,往往刚挂断一个下一个又响起,有时接听一个电话就要持续一个多小时,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我有一本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来电居民的诉求和建议,哪些诉求需要协调反馈、哪些建议需要汇报流转,哪些个案需要专门沟通协助居委处理,都一一记录在册。
“是居委会对吧?我家里药都吃完了……”“居委会吗?我是孕妇,要定期到医院去产检的……” “居委会对吗?我爸爸在养老院过世了,我急死了,出门证怎么开呀……”
不仅是着急、抱怨,有些电话还伴随着居民们的不理解,有时我心中也会涌起一阵委屈,但转念一想,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一个紧急的电话背后,寄托的都是居民们的期待,我能多帮一点是一点。于是我也迅速调整好情绪,在为他们解答问题时也尽力做好情绪疏导工作,让居民们感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
俞硒
上海浦东法院 审判监督庭
“出发咯!”刚忙完自己小区核酸检测任务,整理好物品,马不停蹄迈出小区大门,去帮助隔壁两个无物业管理小区的核酸检测工作。刚把充满雾气的面罩摘下来,立马又接到分发抗原试剂的任务……
这就是我的抗疫志愿工作日常。第一批单位轮值结束居家后,我就响应号召至社区报到。由于志愿者人数有限,工作节奏显得十分紧凑,每人均要投入核酸检测、抗原收发、物资发放、快递消杀等各项抗疫工作中。每天回家经过消杀、洗澡后,也常累得不想动弹。“这下好了!”犹记得隔壁小区居民第一次看到我们时的激动万分。这简短的几个字,承载的是肯定也是期待。“在疫情面前,每一位志愿者都有责任不分彼此地去帮助他人。”这是我们志愿者队伍的共识。
何刚
上海闵行法院 民事审判庭
4月19日,作为闵行区下沉干部,我来到虹桥镇报到,投身上虹居委的一线抗疫工作。
上虹居委下辖三个社区,九个街坊共103幢楼栋,常住居民两千多户,超过七千人。对社区来说,疫情防控和生活保障不可偏废,我和物业保安、志愿者们一起,在了解社区楼栋和人员分布基础上,建立分级、分类的转送方式。每当快递物资到达社区后,立即在门口进行全面消杀,并按楼栋片区做好分拣工作,再由志愿者将物资配送到楼,“一条龙”转送流程,方便居民足不出楼就能及时收到物资。
在前期排摸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到了社区内的独居老人及特殊困难人员,为了保障他们的生活起居并解决实际困难,我和居委干部多次上门看望,遇到不会网购的老人,立即想办法调配或帮忙购买物资,让老人们安心居家。
与社区居民在一起的日子里,也会遇到邻里间的小“摩擦”,记得有次有居民告诉我们,半夜里楼道内经常会出现人为的异响,严重影响睡眠,知道这个情况后,我和居委书记一起跑到楼道里分析可能出现问题的原因,又挨家挨户上门做了友情提示,在善意的提醒后,楼道里的异响再也没有出现过。
历经三十七天,与居委同志朝夕奋战、与社区居民同心共行,在这个特殊时期,每一件小事的妥善处理,每一个细节的悉心关怀,就是疫情防控坚强的基石。“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们还一直在行动着,期盼点滴汇聚,终能涓流成河。
干华丽
上海金山法院 亭林法庭
疫情警报一拉响,家里骤然少了点“人气”。因为我的儿子是医护人员,为了保障核酸检测工作顺利开展,疫情以来,夜以继日奋斗在PCR实验室,而我和丈夫就地化身志愿者,守在了社区居民的“大后方”。我们有时想,全家抗疫或许是一种特别的“团圆”,说不准我们在社区采集的核酸样本还是我们的儿子检测呢。
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有很多难忘的时刻,有狂风暴雨的日子,志愿者们浑身湿透也要有条不紊维护核酸秩序;有烈日骄阳的日子,大汗淋漓也不碍扛起运转物资的步伐;也有风和日丽的日子,日行万步穿梭在楼栋间为不方便的居民提供上门抗原检测服务。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维护公平正义亦不可停下脚步,在近一个月的社区疫情防控服务后,我回到单位集中办公,借助“云端法庭”“微法庭”等指尖上的诉讼服务在线化解多起纠纷,努力实现公平正义“不打烊”。
来源|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海事法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
文字整理:张巧雨
摄影:最可爱的一群人
责任编辑|奚晓诗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