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南国论道  南国论道     2022-06-02      0

首页 > 头条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词义注释:
闷:不出声,无话可说。
闷闷:很少说话。
淳淳:敦厚朴实。
察察:详尽明察。
极:尽头,终极。
正:堂堂正正,正常,正道。
善:美好。
妖:妖邪。
割:裁割。
方而不割:方正但不裁割以追求齐整。
廉:内侧边。如“边谓之廉,角谓之隅”。
刿:刺伤,划伤。


译文:
国家治理中很少发号施令,其民众就敦厚朴实;国家政令详尽明察秋毫,其百姓就有很多不足。祸害呀是福祥所倚靠的地方,福祥呀是祸害所潜藏的地方;谁知道祸福相互转换的终极是什么?恐怕没有正确答案。正常又变为奇异,美好又变为妖邪;人们对此的迷惑,由来已久。所以,圣人方正而不裁割,清廉而不刺人,直率而不肆意,光明而不耀眼。


解读:
国家治理的政令很少,看起来好像显得措施办法不多,可百姓自己想办法,反而能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百姓把心思都用在自我发展上了,官民矛盾就会减少,百姓就显得更加淳朴。政令详尽繁杂,方方面面都做了具体规定,百姓事事都得照章施行,小到说话、做事都必须遵循某一套礼仪程序、规矩,百姓学不过来就显得浑身都是错。老子是暗有所指,在批判那一套无孔不入的繁文缛节。


给社会设置一套行为规范,使百姓说话、做事都有一定仪式程序,以彰显懂礼仪有文化,有什么不好?
老子认为,祸、福常常会相互转换,有时看似是福,却往往潜藏着祸害。正、奇也常常在变换,时代在发展,现在认为美好的东西,说不定往后就变成为妖邪。而且这种现象历来如此,谁都说不准怎样才正确。
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去费力规定那么多,这样反反复复,翻来覆去,过一段时间就得推倒重来出台一个新规定,并不利社会的发展,而只会带来很多忌讳,束缚百姓的生活。难不成明察秋毫是为了显示百姓的不足,以此证明自己的高明。


老子反对各种教条,反对礼节繁琐并因此产生各种忌讳,反对死板僵化;主张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给予百姓更多的自由和自主。

主张圣人,为人内在方正但不刻意追求裁割齐整,讲规矩而不拘泥小节;公正廉明但棱角向内,有底线而不轻易刺伤人;说话直率但不会肆意,坦诚相见而注意分寸;自带光芒但不会耀眼,不会让人觉得高不可攀。


为人庄重严肃但随和,讲原则但处事灵活,有威严但不会拒人于千里,内方而外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信息有误,请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